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畜禽产品加工过程中容易形成致癌性、致突变性的杂环胺. IQ型杂环胺通过非酶褐变形成,即包含肌酸、氨基酸、糖的美拉德反应;氨基咔啉主要是通过氨基酸和蛋白质在高于300℃的温度下热解产生. 研究表明,随着加工温度的升高和加工时间的延长,杂环胺含量显著上升. 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以及抗氧化剂对杂环胺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 介绍了杂环胺的结构、分类、含量、影响因素等,重点对杂环胺的形成机制及抑制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杂环胺(heterocyclic amines,HAs)是一类致癌致突变的多环芳香族化合物,通常在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原料的热处理过程中产生,能通过其环外游离氨基与DNA反应生成加合物而产生致癌致突变毒性。当前,肉类产品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的生成及控制已逐渐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阐述了杂环胺的结构、分类和生物毒性,探讨分析了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的形成路径和机制,总结了近年来杂环胺抑制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利用模拟体系与先进检测技术探索杂环胺形成机制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杂环胺是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在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1类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有效抑制热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的产生,是目前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目前杂环胺形成与控制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杂环胺类化合物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的一类致癌、致突变物质,该文综述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类化合物的形成机制;分析影响肉制品中杂环胺类化合物产生的因素,包括烹饪方式、加工温度与时间、前体物质含量、水分含量以及脂肪含量;重点综述杂环胺的控制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方面是控制其形成,如选择合适的加工...  相似文献   

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3):275-280
杂环胺是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可能致癌物质,主要存在于含蛋白质丰富的鱼、肉类食品中。采取合理的加工方式、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及加强检测,对消减食品中杂环胺含量、预防杂环胺的危害有一定作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对杂环胺形成的控制措施,通过控制加工时间和降低加工温度、添加保水物质、使用天然和合成的抗氧化物质或采用腌渍和微波预处理等方式,均可有效降低食品中杂环胺的含量,抑制其毒性作用,并且这些控制措施易于操作,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研究添加量为0.1%,0.5%和1%的组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和甲硫氨酸对烘烤牛肉饼中杂环胺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总游离态杂环胺含量为28.49 ng/g,4种氨基酸均可抑制总杂环胺含量的升高,其中1%组氨酸具有最高的抑制能力,抑制率达43.84%;组氨酸、亮氨酸和甲硫氨酸均可显著抑制牛肉饼烘烤过程中去甲哈尔满和哈尔满的产生,最高抑制率分别达100.00%(1%甲硫氨酸)和60.59%(1%组氨酸),且组氨酸对去甲哈尔满和哈尔满的抑制呈浓度依赖关系。脯氨酸可显著抑制MeIQx的产生,且呈现浓度依赖,1%脯氨酸具有最强抑制能力,抑制率达57.94%。本研究结果为通过添加氨基酸抑制烘烤肉制品中杂环胺的产生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黑胡椒对日常烤制草鱼中杂环胺含量及食用品质的影响,试验在草鱼烤制前首先添加不同浓度的黑胡椒(0.50%、1.00%、1.50%)进行腌制,然后测定烤制后草鱼肉的品质指标和杂环胺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黑胡椒对8-MeIQx、4,8-Di MeIQx、Harman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P<0.05),抑制率最高可达46.91%、47.69%和28.97%,但杂环胺抑制效果与黑胡椒的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此外,添加黑胡椒对草鱼肉的水分含量、质构特性和表面色差均有一定影响,其中TBARS值随着黑胡椒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0.05),蛋白质羰基含量先降低(P<0.05)再升高,而且蛋白质羰基含量、TBARS值与8-MeIQx、4,8-Di MeIQx的形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研究为日常烤制草鱼过程中如何降低杂环胺的生成、提高食用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杂环胺是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原料在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危害物,种类众多,且同一杂环胺有多条生成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杂环胺的形成途径以及抑制机制,喹啉类和喹喔啉类可通过肌酸酐、葡萄糖和氨基酸的美拉德反应途径以及自由基途径形成;吡啶类(2-氨基-1甲基-6苯基-咪唑并[4,5-b]吡啶)可由苯丙氨酸的热解产物苯乙醛与肌酸酐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生成;氨基咔啉类主要是蛋白或氨基酸在250℃以上发生降解和热分解生成。添加酚类抗氧化剂、香辛料提取物、大蒜、洋葱、维生素等组分,可以清除自由基、捕获苯乙醛、抑制美拉德反应等机制对喹(喔)啉类和吡啶类(2-氨基-1甲基-6苯基-咪唑并[4,5-b]吡啶)等生成进行抑制。为有效阻断杂环胺的生成,去除其潜在危害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杂环胺是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在热加工和风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化合物,这些有毒化合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可能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肉制品中杂环胺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对肉制品中杂环胺的形成、影响因素、危害、检测方法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  相似文献   

10.
杂环胺常见于如禽肉、鱼肉等富含蛋白质的热加工肉制品中,是一类杂环芳香族化合物。杂环胺具有极强的致癌致突变性,通常在肉制品于100℃及以上的高温烹制过程中产生。长期摄入具有高含量杂环胺的肉制品,会增加消费者患肿瘤患癌的风险。天然抗氧化物质具有抗氧化活性,且毒性小,安全性高,现已普遍应用于肉制品加工领域。通过添加天然抗氧化物质抑制肉制品中杂环胺的生成是当前研究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杂环胺的分类、形成等,并重点综述了近10年天然抗氧化物质对肉制品杂环胺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其中,重点围绕多酚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香辛料3类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对肉制品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酱卤肉制品中杂环胺的生成及分离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卤肉制品是我国典型的传统肉制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一类致癌致突变的芳香烃类化合物杂环胺。虽然酱卤肉制品的加工温度较温和,但由于其加工方式的特殊性,也导致了大量杂环胺的产生。本文针对酱卤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酱卤肉制品中杂环胺的研究及相应抑制措施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同时总结现阶段肉制品中杂环胺的分离检测技术,对现存检测技术的优点及局限性进行分析及评估,为今后杂环胺的分析处理技术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杂环胺是一类极易在烧烤类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过量摄入具有致癌或致突变风险。本文综述了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类物质(包括氨基-咪唑-氮杂芳烃和氨基-咔啉类)的形成机制;分析了影响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类物质形成因素,包括加工条件(温度与时间)、烹饪方法、前体物质含量和原料肉中水分含量;重点综述了杂环胺类物质的控制技术,如改善加工方式(微波加热预处理、包裹隔热食品辅料、酒类腌制)、添加外源抑制物如植物性天然抗氧化物(香辛料、茶叶提取物、果蔬及果蔬提取物)、保水性物质(纤维素、壳聚糖、淀粉)等,为加工肉制品中杂环胺的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实现美拉德反应的定向控制,试验采用牛肉汤提取物为原液,以OD值和感官评价为评定指标,通过析因试验设计6组不同质量浓度下木糖和半胱氨酸的美拉德反应模型,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测定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和杂环胺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在pH7,反应温度110 ℃,反应时间70 min的条件下,木糖和半胱氨酸浓度均为0.04 g/mL时,获得的美拉德反应模型评分最高,此组合中共鉴定出11类、5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噻唑类(24.910%)、酮类(20.220%)、吡嗪(19.531%)和呋喃(14.606%)等。美拉德反应模型产生杂环胺2.660 ng/mL。本试验在较低温度下获得一种具备理想风味且杂环胺含量较低的美拉德反应模型产物,为美拉德反应的定向控制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Heterocyclic aromatic amines are compounds produced in meat subjected to high temperature cooking. Formation of these substances is highly influenced by cooking method, cooking time, cooking temperature, and type of meat. Heterocyclic amines contain heterocyclic rings and nitrogen containing groups within their structure. Risks of colon, pancreas, gastrointestinal tract, lung, liver, prostate, skin and breast cancers are decided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heterocyclic amines. These mutagenic compounds can be attenuated by addition of different fruits and vegetable extracts. Several spices and antioxidants can also be used for the reduction of these heterocyclic amines. The level of heterocyclic amines can be reduced by cooking at low temperature and by decreasing the cooking time. Formation of heterocyclic amines can also be prevented by marinating the meat before frying or grilling and by microwave pre-treatments. Objectives of this review are to create awareness about health risks, and to stimulate further research on other suitable ways to reduce the cancer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cooked meat products.  相似文献   

15.
The intake of heterocyclic amines is influenced by the amount and type of meat and fish ingested, frequency of consumption, cooking methods, cooking temperature, and duration of cooking. In this study, the dietary intake of heterocyclic amines in Malaysia and their main sources were investigated. Forty-two samples of meat and fish were analys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photodiode array detector to determine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ix predominant heterocyclic amines, namely: 2-amino-3-methylimidazo[4,5-f] quinoline (IQ), 2-amino-3,4-dimethylimidazo[4,5-f] quinoline(MeIQ), 2-amino-3,8-dimethylimidazo[4,5-f] quinoxaline (MeIQx), 2-amino-3,4,8-trimethylimidazo[4,5-f] quinoxaline (4,8-DiMeIQx), 2-amino-3,7,8-trimethylimidazo[4,5-f] quinoxaline (7,8-DiMeIQx), and 2-amino-1-methyl-6-phenylimidazo[4,5-b]pyridine (PhIP). Dietary intake data were obtained using a food-frequency questionnaire when interviewing 600 Malaysian respondents. The level of total heterocyclic amines in food samples studies ranged from not detected to 38.7 ng g?1. The average daily intake level of heterocyclic amine was 553.7 ng per capita day?1. The intake of PhIP wa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MeIQx and MeIQ.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fried and grilled chicken were the major dietary source of heterocyclic amines in Malaysia. However, the heterocyclic amine intake by the Malaysian population was lower than those reported from other regions.  相似文献   

16.
肉制品熟制过程中杂环胺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制品在高温熟制过程中,其内源性成分形成许多毒性化合物,其中包括杂环胺,杂环胺具有强大的细菌诱变活性和致癌性,在熟肉制品食用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对人体存在健康风险。本文对近些年杂环胺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杂环胺的类别和结构差异、杂环胺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分别从不同方面概括其抑制手段和效果差异,此外还介绍了杂环胺在人体内部的代谢消化情况,为肉制品中杂环胺的抑制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外源成分对肉制品中杂环胺抑制效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环胺是一类由高蛋白类食品在高温烹调加工时产生的具有致癌和致突变性的有机物。肉制品加工过程中烧烤、卤煮、煎炸和油炸等多种热加工方式均可导致杂环胺的生成,通过添加外源成分抑制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的形成是当前研究热点。本文重点对外源添加成分对不同加工方式肉制品杂环胺形成的抑制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8.
烧烤肉制品因具有独特的色泽、香气和口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传统烤制通常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肉制品在高温下会发生脂肪裂解、美拉德反应等生成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有害物质。该文综述了烧烤肉制品中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有害物质形成途径、影响因素、抑制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烧烤肉制品通过HAVA机理和Diels-Alder机理形成多环芳烃,通过自由基途径及美拉德反应形成杂环胺,并为此提出合理控制烤制温度和烤制时间,合理选择烤制技术,添加外源物质抑制有害物质的生成等防控方法,为优化烧烤肉制品加工工艺,促进肉制品行业的绿色安全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杂环胺(heterocyclic amines, HCAs)是在高温长时间加工下形成的一种有害物质,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心肌毒性和神经毒性。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的有效抑制一直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近3年在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添加植物提取物、调味料、保水性物质、氨基酸、植物油及食品加工副产物等外源物质对杂环胺生成的影响,并详细综述了这几种外源物质对肉制品中杂环胺生成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机制,最后对杂环胺减控的未来前景进行展望,为后续研究杂环胺的有效抑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