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旱涝急转灾害机理及防涝减灾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降雨时空分布极度不均匀,旱涝急转发生的频率在逐步增加,在城市排涝、水资源配置、生命财产损失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加强旱涝灾害形成机理与减灾方法的研究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旱涝急转灾害形成机理和城市防涝减灾措施等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针对大多成果只对单一城市进行研究,对旱涝的季节性变化关注较少的现状,提出研究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包括旱涝急转形成机理、旱涝急转对城市排涝标准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影响,以及城市产汇流模型与流域水文水动力学过程相耦合的城市内涝模型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2.
旱涝急转形成机理及城市防涝减灾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旱涝急转灾害形成机理和城市防涝减灾措施等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在旱涝急转灾害形成机理方面,普遍认为旱涝急转与大气环流、太阳磁场磁性指数、季风和副热带高压有紧密的联系;在城市涝灾机理方面,目前对城市产流-汇流机制和数学模拟、城市下垫面条件改变对降雨径流过程的影响有了重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城市旱涝形成机理与减灾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截止到目前为止,针对旱涝急转机理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旱涝急转的成因和作用机制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此外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针对单一城市进行研究,对旱涝的季节性变化关注较少。今后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以下3点:一是总结归纳旱涝急转发生和演变的规律,揭示"旱涝急转"形成的机理;二是研究旱涝急转对城市排涝标准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影响;三是研究建立城市产汇流模型与流域水文水动力学过程相耦合的城市内涝模型等。  相似文献   

3.
根据贵州省18个气象站点1958—2012年5—8月的逐日降水数据,利用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烟草生长期内旱涝急转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生长期内长周期旱涝急转以旱转涝为主,且由西部向东部逐渐减少,LDFAI强度年际变化曲线以0.109/(10a)的速率下降,极端旱涝急转事件有减少的趋势;短周期旱涝急转事件转换频繁,其中,5—6月旱转涝、涝转旱发生次数均等,6—7月以涝转旱为主,7—8月以旱转涝为主,较强旱转涝的次数大于较强涝转旱的次数,但强度均有所降低。除东部地区外,其他区域各地市间旱转涝、涝转旱联动性均较强,尤其是置信度为100%的各地市间会同时发生旱涝急转事件,应及早采取相同的防范措施。这一分析结果为烟农防汛抗旱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旱涝急转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深入,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日渐增大,已经给许多流域及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梳理了目前已有的关于旱涝急转事件的研究成果,就旱涝急转事件的评价方法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表明:(1)前人对旱涝急转评价方法的研究多是基于降雨量构建评价指标,从土壤含水量等其他角度较少,目前,基于降雨量定义的长短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应用最为广泛;(2)旱涝急转对作物的影响是补偿作用还是叠加损伤效应存在一个阈值,该阈值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明确,但重旱急转重涝严重损伤作物生长及产量。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2000年以来,阜阳市经常出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的严重局面。本文根据近年来旱涝急转频繁,水旱灾害日趋严重的情况,初步探讨阜阳地区旱涝急转的形成原因,提出减轻灾害损失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旱涝急转规律的认识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旱涝急转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流域发生较长时间干旱时,突遇集中强降雨,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客水入侵、内水难以及时外排的一种自然现象。旱涝急转极易造成人员伤亡、水库垮坝等重大经济损失。在防汛抗旱中,安徽省要充分认识旱涝急转的危害性,加强应急管理,具体包括思想上保持高度的警觉,加快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和预测预警体系建设,有效应对旱涝急转。  相似文献   

7.
8.
采用长(LDFAL)、短(SDFAL)两种旱涝急转指数,对鞍山地区旱涝急转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周期旱涝急转概率较低,短周期存在6—7月及8—9月由"旱转涝"向"涝转旱"急转变化;区域近55年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短周期指数6—7月及8—9月呈现上升趋势;短周期由"旱转涝"向"涝转旱"急转变化高指数分布岫岩一带。  相似文献   

9.
沿淮淮北地区旱涝急转的成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沿淮淮北地区旱涝急转问题的内涵和特性,即具有发生时间的特定性,旱灾与涝灾重点区域的弱重叠性;运用趋势分析法对该地区10个代表站30多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该地区近10年来暴雨频数、降水强度和短时干旱缺水概率均呈增加的趋势;认为除了这些不利的气候变化因素外,没有解决好易涝特性与其排涝能力、易旱特性与其抗旱能力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沿淮淮北地区旱涝急转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而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提出了9条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测筒试验研究了水稻拔节孕穗期旱涝急转前后的光合特性和生理活性。结果表明,旱涝急转后各淹涝处理叶片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Cs)均得以恢复;随淹涝历时的延长,轻度淹涝叶片的Pn、Tr和Cs呈上升趋势,逐渐高于对照;而重度淹涝在淹涝后期出现下降趋势,逐渐低于对照。旱后轻涝、旱后重涝处理的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出现降低趋势。旱涝急转后短期内(4d)轻涝处理、重涝处理的丙二醛(MDA)浓度相对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与淹水深度呈正相关;而长历时淹涝(7d)后重度淹涝的MDA浓度增加并高于对照。旱涝急转后轻涝处理有利于根系活力(TTC还原强度)的提高,表现出补偿和超补偿效应;重涝处理短期内(4d)也有利于根系活力的恢复,但淹涝后期(7d)根系活力低于对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王后明  顾梅 《治淮》2012,(1):17-18
蚌埠地处淮河中游下段,地跨淮河两岸,辖怀远、固镇、五河3县及淮上、禹会、蚌山、龙子湖4区,总面积5952km2,人口约350万.全市除淮河南岸有少量的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9%)外,其余85%的土地是平原洼地,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地区.这部分耕地土壤肥沃,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极易遭受旱涝灾害特别是涝灾的地区.淮河流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区,淮河以南属亚热带区.夏季,南北冷暖气流频繁交汇于此便产生高频的降雨,引起淮河流域干、支流水位持续快速上涨,造成洪涝灾害;若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久地维持在江淮上空,又会产生高温闷热天气,引发干旱.近几年夏季,蚌埠市常发生先旱后涝、旱涝急转、洪涝交加的自然灾害,引起气象、水文和防汛部门的关注,本文试图从蚌埠地区旱涝急转的演变过程来探讨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期对今后的防汛抗旱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旱涝急转型洪涝灾害的应对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几年旱涝急转型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新情况,通过总结分析巢湖市抗御突发性洪涝灾害实践,归纳了旱涝急转型洪涝灾害的特点,指出了旱涝急转的根本诱因,提出了应对旱涝急转型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旱涝急转交互作用的响应规律,开展了花荚期和鼓粒成熟期单涝(渍)、单旱和旱涝急转等不同水分处理的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下大豆叶片叶绿素、植株高度的变化响应规律及最终产量损失规律,分析了旱涝交互作用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效应,初步揭示了基于旱涝急转的大豆灾损规律.结果表明:花荚期和鼓粒期旱涝急转...  相似文献   

14.
东江流域汛期旱涝急转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鹏  刘春玲  张强 《人民珠江》2012,33(5):29-34
基于东江流域32个雨量站1956-2009年的月降雨量资料,通过定义长周期降雨旱涝急转指数LDFAI(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和短周期的降雨旱涝急转指数SDFAI(Short-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分析了东江流域汛期长周期和短周期降雨旱涝急转现象的趋势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高LDFAI和高SDFAI对应着降雨的旱转涝,低LDFAI和低SDFAI对应着降雨的涝转旱,SDFAI在反映旱转涝优于LDFAI。②长周期降雨旱涝急转主要以全涝为主,短周期降雨旱涝急转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全旱,其次是旱转涝和涝转旱,4-5月的全涝发生的频率高于其他短周期的频率。③前汛期-后汛期、6-7月东江中上游地区和5-6月东江流域全部区域涝转旱的趋势减小,并且旱转涝的趋势增加,东江下游和东江三角洲地区有涝转旱的趋势;4-5月、7-8月和8-9月中上游地区有旱转涝的趋势,东江下游和东江珠三角地区有涝转旱的趋势,而且越往上游地区,旱涝急转趋势变化越明显,此研究结果对于东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图谱的旱涝急转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2019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140篇旱涝急转研究文献为数据基础,利用CiteSpace软件,采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通过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研究机构、代表作者、关键词等方面的分析,综述了旱涝急转研究发展状况及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旱涝急转研究热度上升较显著;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明显领先,中国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是该领域的领军机构;从发展趋势看,该领域已形成了判别方法、成因分析、演变特征、灾害损害4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向。今后亟须进一步完善综合考虑土壤水和作物需水等因素的旱涝急转判别方法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长江九江段、鄱阳湖处于长江中下游,2011年6月水情的旱涝急转令人深思。本文分析了九江水文站、星子水文站近些年来的水情情势,指出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和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是水文应对水情旱涝急转的主要手段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颖 《广东水利水电》2021,(2):83-86,91
结合LDFAL(长周期)和SDFAL(短周期)指数对锦州地区旱涝急转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地区长周期发生旱涝急转的概率较小,7—8月出现"旱转涝"短周期的概率较高.锦州地区1956—2018年旱涝急转长周期指数呈现递减变化,但变化趋势不显著,而旱涝急转短周期指数呈现递增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汉江流域受亚热带季风影响,易旱易涝,旱涝急转事件时有发生,灾害突发、抢险难度大,对社会发展易造成重大威胁。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SWAP和SRI指数分析和研究汉江流域的旱涝演变及旱涝急转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SWAP和SRI指数均能对旱涝急转事件作出合理诊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②干旱及旱涝急转事件频次均呈现从汉江上游的西北地区到下游的东南地区先逐渐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洪涝事件频次呈从北到南逐渐增加的趋势;旱涝急转事件平均强度呈现从上游的西北地区到下游的东南地区逐渐增大的趋势。③干旱事件在任意时间段均可能发生,洪涝事件和旱涝急转事件主要集中在夏季,且旱涝急转事件发生的时间短且急,强度较高,更具威胁性。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对浙江农业的影响及防灾减灾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浙江频繁遭受洪涝、台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其中,洪涝台旱灾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严重,造成的损失较大。尽管长期以来各地不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产生了显著的综合效益,但在多发性、极端性自然灾害面前,浙江农业防灾减灾意识、基础设施建设、生产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仍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面对自然灾害新情况,应遵循自然灾害发生规律,从创新防灾减灾工作理念、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体系、完善灾害预警应急机制和救助保障机制等方面,切实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近47年以来出现的14次ENSO事件分析,发现1991年~1997年厄尔尼诺赤道增暖首先出现位置和增暖开始的时间,与一般认为的“上半年发生的厄尔尼诺,海温正距平具有自东向西传播的特征,而下半年发生的厄尔尼诺,海温正距平具有自西向东传播的特征”不一致;并分析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对应初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位置偏南,与我省夏季降雨多、夏旱轻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