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游荡性河段是相对于流路固定的河道而言,黄河下游的下游河段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游荡性河道主流摆动不定、河势多变、河床易冲易淤、且冲淤幅度较大,对周边及下游生产生活造成威胁.认清当前黄河下游防洪形势虽然得到改善,但也面临由于水沙条件和河道演变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河段河床演变规律的特殊性,下游游荡性河道输沙能力不足、下游部分...  相似文献   

2.
北洛河改道入黄口依托牛毛湾工程,由于入流角与干流河槽流路夹角较大,再加上黄河本身游荡、多变,因此北洛河改道后对小北干流及北洛河入黄口河段河势流路演变、渭河口河段冲淤演变产生一定影响是必然的。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对渭河河口河段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不利的水沙条件下渭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还是在有利的水沙条件下河道发生冲刷,与现状线路相比,改道后对渭河口河段的减淤或冲刷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人民黄河》2016,(9):24-29
黄河宁夏园艺场河段河道基本处于天然状态,主流摆动频繁,水流散乱,主槽游荡不定,致使防洪、通航安全问题突出。考虑到其复杂的河道及水沙情况,通过建立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由实测资料验证其相似性,分别对3个方案的通航水流条件进行了计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整治线主要依托主导河岸布设且在上游布置了一条洲脊顺坝以归顺河势的方案,其整治效果较优,泥沙回淤量较少,航槽相对稳定,且工程量较小,可作为该滩目前应急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4.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河床宽浅,水流散乱,河槽平面摆动频繁,为典型的堆积游荡性河道。根据近年河势变化特点,分析小北干流河段河势变化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变化、河道整治工程控导、上下游水利枢纽运用3个方面影响。为有效改善小北干流河段河势,提出进一步加大小北干流河段治理力度,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工程控导河势能力;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加强调水调沙,减少小北干流河道淤积等措施,实现防洪减灾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还不能有效控制河势,主流游荡多变,工程自身稳定性差,针对这些问题,根据1990年以来下游来水的实际情况及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的来水来沙条件,提出了规划期间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的整治方案,规划治导线,原则,目标及建设安排意见。尽快完成重点河段工程布点,完善和加高固现有工程,大力推广新结构、新材料,使河道整治能适应小浪底水库水沙变化和河床演变的新形势,并使2020年前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6.
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上控导河势,防护滩岸最主要的水利工程设施。结合当前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管理等情况,详细阐述了河道整治工程施工中应遵循的原则,施工特点及方法,并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新型筑坝方法同传统的柳石进占施工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河势稳定原理的黄河游荡性河道整治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姚文艺  王卫红  李勇 《水利学报》2007,38(10):1172-1177
依据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查勘资料分析,结合河工实体动床模型试验,探讨了游荡性河道河势稳定原理,研究了基于河势相对稳定原理的河道整治机制。研究表明,尽管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多变,但其调整是遵循河势稳定原理的;游荡性河道整治应按照"顺势布弯、就弯设坝、遥相呼应、规模适度"的原则和方法确定整治工程体系布局。以此研究成果建设的工程体系运行实践表明,在近年来不同流量级洪水下整治工程体系可以明显起到理顺流路、稳定河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宽深比太大(40-52),属不稳定河道,河势受天然节点和人工整治工程的控导和水沙大幅芳变化的相互作用,具有汛期大幅芳变迁和非汛期局部变动的特点。解决水泊工程的途径是在河道整治基础上,对河势观测资料系统分析预测,选择吴一王上对稳定河段为取水段,采取建简易泵站多口分散取水,集中输送的水源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9.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宽深比太大(40~52),属不稳定河道,河势受天然节点和人工整治工程的控导和水沙大幅度变化的相互作用,具有汛期大幅度变迁和非汛期局部变动的特点。解决水源工程的途径是在河道整治基础上,对河势观测资料系统分析预测,选择吴王一浪店相对稳定河段为取水段,采取建简易泵站多口分散取水,集中输送的水源工程方案。  相似文献   

10.
《人民黄河》2014,(12):31-34
赵口—黑岗口河段一直以其河势变化复杂而成为黄河下游最难治理的游荡型河段之一。通过总结该河段不同时段河势演变过程,在系统分析主流变迁过程和断面冲淤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该河段河道整治工程的靠河情况。河段内河道整治工程的修建主要集中在1986年以后,但该河段主流仍没有很好地受到工程控制。为进一步控制主流,近期首先应解决赵口—三官庙河段的流路问题。  相似文献   

11.
水沙变化条件下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势变化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总结分析了黄河下游1986年以来水沙变化的主要特点,进而着重对水沙变化后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调整的新特点进行了阐述。其特点主要是:主流摆动幅度减弱,支汉、心滩减少;河道弯曲程度增加,河湾个数增多;工程靠溜部位上提下挫现象增多,工程上首塌滩严重;畸形河湾增加;工程脱河和半脱河现象较为严重;小水易出险等。从而认识到,水沙变化后,河势变化更加复杂。应深入探讨河势调整的机理,并通过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来减弱水沙变化程度,同时,在一些河势调整剧烈的河段修建能够适应长期中小水河势调整的整治工程是改善不利河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民黄河》2014,(9):38-40
通过对黄河宁夏河段河道演变的分析,研究了宁夏河段河道冲淤及河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3—2009年,黄河宁夏段下河沿至青铜峡河段河道多年平均冲淤平衡,青铜峡至石嘴山河段河道呈淤积状态。宁夏河段河道的冲淤变化主要取决于来水来沙条件,1986年以后汛期水少沙多,泥沙全部淤积在河道主河槽内,主槽淤积萎缩,中小洪水水位明显抬高。宁夏峡谷河段及卵石河床冲淤变化及主流摆幅较小,其余河段河床冲淤变化及主流摆幅较大。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对控制河势变化有积极作用。黄河宁夏段水沙条件、河道边界条件及河床质地是影响河道演变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黄河下游花园口至艾山河段二维水沙模型,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研究黄河下游水沙运行机制。黄河下游宽河段以艾山为卡口形成平原水库,当发生漫滩洪水时,水流进入滩区,泥沙大量落淤,而后清水退入主槽,既减轻主槽淤积甚至产生"淤滩刷槽"效果,又减少了艾山以下窄河段的洪峰流量和泥沙淤积,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滩区人类活动和来水来沙等因素影响,现状河道存在漫滩水流顶冲堤防、顺堤行洪以及滩槽水沙交换不畅等问题,中小洪水期间河道淤积的泥沙90%以上分布在主槽和嫩滩,即使大洪水期间滩区构筑物影响减弱,仍有约50%淤积量分布在嫩滩;滩区防护堤方案缩窄了河道,客观上减少下游河道淤积7%~30%,但是加大了大洪水期间嫩滩淤积量;生态治理方案实施"高滩"淤筑和"二滩"再造,消除了"二级悬河"和滩槽横向倒比降,实现了洪水自然漫滩,减少下游河道淤积20%~50%,嫩滩淤积减少幅度更大,有利于遏制"二级悬河"形成。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游荡型河段主流宽浅散乱、河床极不稳定的特点,在黄河花园口一夹河滩河段两岸布置了对口丁坝整治工程。利用黄河下游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采用小浪底水库15a设计水沙系列,对黄河下游各河段的冲淤、典型断面的平滩流量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对艾山以下窄河段带来的影响,并与现状工程方案进行了比较,结论认为:①花园口-夹河滩河段布设双岸整治工程比现状工程条件下,15a间铁谢-利津河段多冲刷泥沙2.33亿t,冲刷量主要分布在花园口-高村段;②双岸整治工程方案和现状工程方案相比较,高村以下河段各站平滩流量减小,但和2002年汛前相比,山东河道仍具有较强的过洪能力;③在游荡型河段进行双岸整治工程布置,可以减少小浪底排沙期间河道的淤积,提高河南河段的输沙能力,而对山东河段的影响不是太明显。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近年来长期处于小流量的过程,局部河段与中水整治工程布局存在不匹配现象,其突出表现为畸形河势的形成。这一现象不仅会造成滩区塌滩,而且随着畸形河道的发育,有可能形成横河、斜河等不利河势,造成主流直接对大堤顶冲的风险。2016年以来,随着下游汛期来水量的增加,原来存在的开仪—赵沟、裴峪—大玉兰、东安—桃花峪等畸形河势,已在自然水力条件下消除,河势逐步规顺,然而韦滩河段存在的畸形河势仍然存在。基于原型调研、模型试验等手段,对韦滩河段畸形河势的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目前黄河下游水沙调度过程中最大洪峰流量一般为4 000 m~3/s左右,此水沙过程下该畸形河势难以自然消除,若要实现所需的水力条件,需要洪峰流量量级达到10 000 m~3/s。黄河下游水沙调度目标是保滩运用,针对该河段的畸形河势,建议采用人工切滩的方式,开展人工裁弯。  相似文献   

16.
小浪底水库运用前后黄河下游河道河型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判别和分形维数计算等方法,以黄河下游铁谢—伊洛河口、花园口—黑岗口和夹河滩—高村三个典型游荡性河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1960年以来的主流摆幅、弯曲系数和主河槽宽深比等河势参数变化,以及小浪底水库修建前后下游游荡性河段的河型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初,除花园口—黑岗口河段仍表现为游荡河性外,其他两个河段因整治工程不断完善其游荡性均有明显减弱,河型趋于限制性弯曲方向发展。自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以来,三个研究河段的整体游荡程度显著减弱,河势趋于规划流路方向发展,特别是夹河滩—高村河段河势基本稳定。小浪底水库长期下泄低含沙小流量过程,水流动力减弱,加之不断完善的河道整治工程,是河势游荡程度显著减小、河势归顺及河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建库前后汇流区河势变化情况1。1黄河小北干流潼关以上19km河段,北洛河朝邑以下河段及渭河下游方山河以下河段被称为黄渭洛三河汇流区。黄河小北干流汇流区河槽宽2km左右,比降3。该河段河道宽浅、主流多变。渭河下游河宽0。3~0。6km,河床平均比降1。8~1,河槽窄深,河弯发育。北洛河下游为弯曲性河道,河槽单一、主槽窄深,河道比降1。7~6。潼关河床高程的升降变化对黄渭洛河起着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作用。1。2三门峡建库前,渭河下游的冲淤基本上是平衡的,而黄河小北干流则为微淤。潼关河道天然卡口在汛期高水位时虽卡水、滞…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宽浅河段整治对窄河段冲淤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根据游荡性河道形成的水沙条件、河道特性与稳定条件,论述了游荡性河道固有的比降陡,河道宽浅及窄河槽的冲淤与输沙特性。参照高村至陶城铺及东坝头至高村两段已经整治了的河槽断面形态、河段输沙能力、河道滞洪特性及滩槽冲淤特性的变化,分析了宽浅河道整治后,进入下游窄河段水沙条件可能产生的变化和上游宽河道整治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形成中水河槽是治河的关键。宽河道进一步整治可能会提高中等洪水的输沙能力,但不会改变小水淤槽的状况,若不改变水沙条件,二级悬河将会发展.但由于艾山以下窄河段在中水的输沙呈“多来多排”的特性,故不会造成直接危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黄河济南城区段现有河道整治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河中河"生态治理策略,即在无控导和险工河段主河槽河段建设护滩控导工程,稳定中小洪水流路,控制滩岸坍塌,并在河道滩区建设黄河生态走廊,改善黄河沿岸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黄河小北干流,属堆积宽浅型游荡性河道。长时期分管分治,相互掣肘,治理效益不大。文章认为,小北干流总的治理原则是,上下游、左右岸兼顾,干、支流统筹安排。干流的治理,应以控制河道,稳定流势,滩槽并治,淤滩刷槽为主,兼及提水兴利;支流河口的治理,应当下延河口位置,以减轻干流的顶托倒灌,杜绝串流。此外,对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