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恒速下坡汽车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力的模糊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汽车联合制动系统的概念,建立了汽车下坡的动力学模型和主制动器与电涡流缓速器的热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汽车联合制动系统制动力的模糊分配器,根据电涡流缓速器转子盘和主制动器的温度,将制动力在缓速器和主制动器之间进行动态分配。实际车辆在不同初始工况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联合制动系统比缓速器或主制动器单独作用时,能有效减轻缓速器转子盘和主制动器的温度负荷,证明了设计的模糊分配器能达到“控制制动装置温度上升,以保证制动效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高速重载履带车辆的制动性能,以某型车辆为原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其制动工况下整车及其现有机械制动器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与试验比对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建立了峰值功率500 kW的电涡流缓速器模型,制订了基于模糊控制的缓速器与机械制动器转矩分配策略。通过仿真与实验对比了该车辆在安装缓速器后制动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电涡流缓速器参与联合制动可有效降低机械制动器消耗能量和延长制动器寿命。  相似文献   

3.
盘式制动器辅助电磁制动装置的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盘式摩擦制动器与电涡流缓速器集成,在车轮制动盘内侧挡尘板上安装若干电涡流缓速器线圈,设计了一种可应用于乘用车的电磁辅助制动装置,实现摩擦制动器与电涡流缓速器联合制动.针对所设计的电涡流缓速器分析了制动原理,建立数学模型,确定了辅助制动装置的制动力矩和制动功率的计算方法为使该型电涡流缓速器获得最大缓速效果,采用优化设计方法,以提高汽车制动力矩为目标,对电涡流缓速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从优化结果看该设计获得了一定的辅助制动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商用汽车安装缓速器后只有满载工况其制动性能才能满足制动法规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载荷的缓速器制动力控制方法。根据GB12676法规对利用附着系数的要求建立了基于载荷的缓速器制动力控制模型,详细阐述了基于载荷的缓速器制动力及主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比的计算方法,通过实车计算对控制模型进行了验证。实车计算证明:基于载荷的缓速器制动力控制模型能够使得商用汽车安装缓速器后在任意载荷下的制动性能均能满足GB12676制动法规的要求,提高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5.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6,(11):1768-1773
为了考察电机与缓速器联合制动时对汽车制动性能的影响,以理想的汽车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为基础,导出引入电机制动力和缓速器制动力的新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将反映制动性能的制动力利用率作为评价指标,针对某型客车,分析了在多种路面上、联合制动的制动力利用率与电机转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缓速器工作在低档,在湿滑路面上制动时,制动力利用率与电机转速成正比,在干燥良好路面上制动时,制动力利用率与电机转速成反比;当缓速器工作在高档,在所有路面上、制动力利用率与电机转速成反比。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汽车摩擦制动器制动时热衰退性明显,并且会产生制动粉尘和噪声,影响制动器的安全性并污染环境。电磁制动是非接触式涡流制动,具有响应时间快、制动平稳、控制方便、无制动粉尘和噪声产生等特点,所以电磁制动将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汽车上。首先对电涡流制动技术的工作原理与分类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电涡流缓速器和永磁缓速器的结构原理与性能特点,最后着重对电涡流制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电涡流制动的轻量化、集成化和节能化将是今后的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针对车用缓速器体积大、质量重及安装困难等缺点,设计了轿车电液制动系统(EHYS)。通过合理地控制EHYS摩擦式液力制动系统与电磁制动系统的制动力矩,减少了液力制动系统的磨损,延长了液力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解决了轿车制动器涉水失效及热失效等问题;通过对EHYS同步附着系数分析以及地面附着条件定量利用下的电液制动过程分析,得到了轿车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理想分配关系曲线及前后轴制动力分配系数控制曲线;采用滑膜变控制策略对EHYS制动过程进行了控制,并进行了台架试验和道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滑膜变控制策略作用下,EHYS可根据不同制动强度选择制动工况,并通过控制EHYS中的电磁制动线圈通电电流实现防抱死控制,从而可靠地减小制动距离,确保制动安全。  相似文献   

8.
在商用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分析中,前轮先于后轮抱死是一种稳定工况。理论分析了液力缓速器作用时对商用车前后桥制动力分配及同步附着系数的影响。研究发现,液力缓速器参与制动时最多存在两个同步附着系数,若要保证始终前轮先抱死,要求车辆实际行驶道路附着系数在两同步附着系数之间。而同步附着系数的大小与制动初速度和液力缓速器档位等影响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的因素有关。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附着系数的路面和不同制动速度下,合理选择液力缓速器档位使用可以减小商用车后轴侧滑的趋势,提高制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机械传动》2016,(2):121-128
液力缓速器是矿用自卸车重要的辅助制动机构,对整车制动力分配及制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DFD30T矿用自卸车液力缓速器制动性能为研究对象,利用仿真软件AMESim搭建了缓速器制动整体模型,并在不同工况下对缓速器进行分析,对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研究了液力缓速系统的制动性能。通过缓速器制动与行车制动的匹配性研究及联合制动仿真分析,可以看出液力缓速器的使用对前后轮制动力分配、整车制动性能及行驶的安全性等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5,(9):1431-1437
针对重型商用车采用多持续制动系统进行制动时车速稳定性差和驾驶员操作复杂等问题,对发动机制动、排气制动和电涡流缓速器的联合制动匹配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道路试验获得不同制动方式的制动特性并提出联合匹配控制方案;采用BP神经网络控制方法设计了联合制动匹配控制系统,并运用Matlab/Simulink进行控制系统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能够保证车辆在一定的坡度上以期望车速稳定行驶,有效降低了驾驶员操作强度和复杂性,从而提高了商用车长下坡的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电动汽车坡道单轴制动稳定性与再生制动极限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满足制动稳定性和ECE法规等条件下,尽量增大电动汽车驱动轴上的制动力比例,甚至仅由再生制动力矩进行单轴制动,是实现理想复合制动系统、提高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根本途径。电动汽车驱动形式和轴荷分布会影响到其坡道单轴制动行驶的纵向稳定性。对汽车上、下坡过程单轴制动4种工况下出现抱死、纵翻和纵滑的临界条件进行分析,得到电动汽车坡道单轴制动稳定性条件和再生制动强度的极限边界。  相似文献   

12.
对客车辅助制动系统作了探讨,分析了辅助制动系统的制动效果,并就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涡流缓速器作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该种制动装置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套轻型载货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及驻车制动系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从制动效能和制动力的轴间分配等方面的分析来进行制动系统参数的选择与匹配设计。经过计算校核后,该系统行车、驻车制动性能均满足国家相关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周素霞  邵京  童欣 《机械工程学报》2022,58(20):391-398
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高速铁路的建设,由于长大坡道线路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在长大坡道行驶时如果电制动出现故障,将采用纯空气制动,长大坡道造成的持续制动会导致制动盘的热负荷急剧上升。由于散热的时效较慢从而导致制动盘温度过高,同时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从而导致制动盘热疲劳裂纹产生。为了解决长大坡道工况下制动盘的换热效率提升和降温问题,基于兰新线的长大坡道工况,通过设计新型的铝嵌钢结构制动盘,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铝嵌钢结构制动盘和全钢制动盘进行仿真计算,得到温度场和热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在长大坡道采用纯空气制动时,铝嵌钢制动盘可以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明显降低制动盘面的温度和温度梯度,缓解长大坡道制动带来的制动盘热疲劳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轨列车在目前理论减速度开环控制模式下,实际制动减速度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参数估计的制动力闭环控制方法.将列车运行于坡道、弯道等路段产生的附加运行阻力和摩擦副摩擦系数变化等导致的实际制动力偏差等效为列车在制动过程中所受的总扰动,以列车减速度和制动缸压力等作为输入,通过梯度估计方式对该扰动进行求解.根据总扰动...  相似文献   

16.
燃料电池汽车机电制动力分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武  张立炎 《仪表技术》2010,(11):55-59
文章对燃料电池汽车机电制动分配控制方法进行研究,以ECE法规和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为依据,提出常规气压制动与电机制动协调控制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机电制动力分配模型,并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与理想制动力分配策略和最大化能量回收策略相比,既能充分利用电机制动力,提高制动能量回收效率,又能保证整车制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汽车ABS是改善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装置。通过调节制动力,使汽车获得良好的制动效能并保持罗高方向操纵稳定性,车轮滑移率是制动力调节的主要依据,车速是其不可缺少的参数,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对加速传感器测得的加速度积分获得制动过程车速的方法,并经试验证实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叶栅参数对液力缓速器稳态制动特性具有决定性影响,但其对动态制动特性、尤其是保证制动响应快速性的液力缓速器起效特性影响的研究鲜有涉及。为提升液力缓速器起效特性和保证行车安全,在给定负载惯量和充液方式时,构建液力缓速制动动态特性预测模型,通过对叶片表面压力分布积分预测动轮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获取起效过程制动转矩与转速随时间变化趋势,并由台架试验进行对比验证。通过给定不同动、定轮主叶栅及辅助叶栅典型参数配置,分析叶栅系统参数对起效特性及其轮腔内部流动状态变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动、定轮主叶栅参数影响轮腔内部油液流动旋涡结构的衍生与发展,进而在起效特性上反映出峰值转矩与起效时间的差异。利用该方法能够为液力缓速器动态特性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电磁铁涡流制动的工作原理.通过建立二维电磁场分析模型,对涡流制动系统进行了电磁场数学分析,推导并求解出了制动力和运行速度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同时,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电磁铁分析模型,通过改变励磁电流、气隙厚度、导轨厚度来求得这些参数对制动力和吸引力的影响,从而为涡流制动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迅速起效是重型车辆对液力缓速辅助制动系统的核心需求之一,但目前对液力缓速器工作腔内从气相到液相间瞬态制动起效过程的预测方法难以考虑充液阀系流动状态的影响,导致制动转矩起效时间的预测与测试存在较大偏差。为获取阀系对充液过程影响规律以准确预测制动起效时间,分别构建有无考虑充放液阀系流动的两种全流道液力缓速器计算模型,以全气相流场作为充液瞬态数值模拟初始条件,以流体进出充放液阀流速作为仿真边界条件,对比研究两种模型在制动过程中内流场参数分布特征,以及对应缓速制动转矩的瞬态变化趋势,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充液阀系对瞬态制动转矩起效具有明显的迟滞效应,未考虑阀系模型的瞬态制动特性计算结果与试验存在明显偏差,尤其对起效时间的预测过于理想化,而实测给定工况下最大时间迟滞可达4 s;考虑充放液阀系流动的液力-液压集成流动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起效时间偏差不足0.8 s。利用所提出的预测方法能够为液力缓速器制动控制策略设计和整车制动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