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龙船厂航电枢纽水力模型试验,提出降低电站上游进水渠和下游尾水渠的导墙、尾水渠出口等高程及优化拦沙坎布置的方案,改善了电站游进水渠和下游尾水渠的运行流态,减小了其水头损失,明显提高了电站的发电效益。  相似文献   

2.
以葛洲坝电厂原型观测为基础,在对坝前流态做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坝前流态对拦污栅污物聚集及对拦污栅水头损失的影响。对葛洲坝电站21台机组进行原型观测后,分析得出:各机组拦污栅前后水位及进水口流态各不相同。因此造成拦污栅前后压差的原因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提出在以后的工程设计中要考虑坝前流态对电站拦污栅污物排漂的影响及防治。  相似文献   

3.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泥沙淤积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水头低、库容小、泥沙量大 ,泥沙问题突出。利用水文系列年泥沙模型试验揭示了枢纽泥沙淤积特性 ,如在弯道水流作用下坝前库区的泥沙淤积、河床电站进口淤积漏斗形状、电站排沙孔排沙效果以及电站尾水渠泥沙冲淤变化等。在模型设计中 ,着重考虑含沙水流宾汉切应力对水流挟沙能力的影响 ,并利用非恒定流的河床冲淤方程推求了冲淤时间比尺  相似文献   

4.
莫细喜 《红水河》1995,14(3):43-48
长洲枢纽工程是一个低水头大流量的水力发电工程,河势及流态对枢纽建筑物的布置和调度进行都有较大的影响。本文根据枢纽整体水工模型试验成果,分析枢纽建成前后水流流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力模拟的方法对两个不同结构尺寸的污水泵站高位井的水流流态、泥沙淤积及水头损失等进行了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出水池长度较长,收缩角较小的高位井中的水流流态较好,但池内泥沙淤积程度较重.随着水泵开泵台数的增加和进水流量的加大,可改善池内的泥沙淤积.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西藏玉曲河扎拉水电站运行后水库泥沙对电站取水发电产生的影响,基于扎拉电站整体河工模型试验成果,对扎拉电站运用50 a水库泥沙淤积过程,泄水建筑物及电站引水口前泥沙淤积分布、淤积高程,电站过机泥沙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库运用50 a末,库区泥沙基本达到冲淤平衡,水库淤积总量约占总库容的66.45%;坝前泥沙淤积高程基本与底孔进口底高程齐平,对底孔泄流排沙影响不大;电站引水口前形成较明显的冲刷漏斗,引水渠淤积对电站正常引水影响不明显;电站过机泥沙,在水库运用初期没有0.1 mm的粗沙,在水库运用50 a末,遇常年含沙量洪水,过机泥沙中粒径0.1 mm的粗沙占过机总沙量的3.2%。建议下阶段进行优化水库调度,提高水库排沙效率的研究,进一步减少水库泥沙淤积,减轻泥沙对机组的磨损。  相似文献   

7.
结合江口水电站尾水渠设计,介绍了低水头电站的尾水渠设计,如何使其出流平顺,流态较好,尽可能降低尾水渠水位,从而提高发电水头,增加电站的发电效益。  相似文献   

8.
水电站引水区的河床演变特点和水沙运动规律,对电站引水发电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三峡工程蓄水初期2006年4月至2011年8月地下电站引水区3次实测地形资料和模型试验成果,分析了地下电站引水区泥沙冲淤变化特点和电站排沙孔开启后的排沙效果。认为三峡工程运用后地下电站引水区受河段边界条件和水流运动特性的影响,河床泥沙呈累积性淤积,地下电站排沙孔的作用主要是形成冲刷漏斗保持电站厂前门前清,而对整个引水区的排沙作用有限。为此,建议进一步开展三峡工程地下电站排沙孔排沙效果试验研究,优化排沙措施,以保证地下电站引水安全。  相似文献   

9.
引水枢纽工程的修建必然改变原河段的河势及形态,塔里木河乌斯满枢纽工程在修建前通过模型试验,对引水枢纽结构改变前后的水面线、流态、流速、枢纽上下游冲淤地形、泥沙出库率、闸后冲深进行研究,表明枢纽结构改变后,对河道水边线的影响较小,而加大了河道主槽水流流速,增强了水流挟沙能力,增大了泥沙出库率,减小枢纽上游泥沙淤积,加大了闸后冲刷深度。  相似文献   

10.
夏特水电站位于新疆克孜勒河中游河段,电站发电水头高,河段泥沙含量大,泥沙硬度高,进机组泥沙量大,电站防沙排沙及水轮机抗磨蚀成为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如若处理不好将导致水轮机过流部件磨蚀严重,从而导致水轮机效率下降,造成机组维修周期大大缩短,过流部件频繁返厂修复等问题,将直接造成电站运维、检修成本的增加.电站从枢纽、引水系统...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分汊河道的分流比理论,综合斜条分法和水阻力影响等经典滑速分析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复杂分汊河道的涌浪远场传播计算方法。以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磨古倾倒滑坡体为例,考虑磨古倾倒滑坡体至两河口水电站坝前河道分汊的实际工况,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分析两河口库区磨古倾倒滑坡体涌浪产生和传播特征,得到了二期蓄水位2785 m 工况下2 种典型滑坡滑动模式涌浪的初始浪高、坝前浪高及大坝爬高。结果表明:滑坡沿折断带滑动时滑坡涌浪至大坝浪高为9. 32 m;沿强弱倾倒分界面滑动时滑坡涌浪至大坝浪高为14. 73 m。  相似文献   

12.
三峡工程是一座以防洪、发电和改善航运等综合利用的特大型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最大下泄流量达102500m3/s;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0MW,单机容量大(700MW),装机台数多(26台),电站变幅水头大(达40m);双线五级船闸总水头高(113m),通航要求高,一线下水年通过能力达5000万t,一次需通过万吨级船队,船闸规模大且在左岸山体开挖形成;施工导截流流量大,技术复杂;混凝土工程量大,浇筑强度高等。因此,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经过长期设计研究,在枢纽总布置、大坝、水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施工导流和施工总进度设计技术方面,大胆应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成功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提升了我国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技术水平,促进了我国的水电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插溪水电站设计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贵华 《水力发电》2003,29(1):33-35,40
浙江三插溪水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多项优化设计成果,主要有:坝型选择;筑坝材料,坝坡设计,坝顶结构优化,坝基处理优化,溢洪道部分泄槽坐落在冲沟回填的碾压堆石体上;发电引水隧道大量采用了锚喷支护结构形式;机组供水系统采用自流减压供水方式;电站采用以计算机监控系统为主,以常规监控为辅的运行方式等,电站自1998年8月投入发电运行以来,各项水工建筑物和设备都能按设计要求正常运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说明优化设计是成功的。该项工程设计被评为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典型有坝渠首台兰河引水工程,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渠首的排沙运行方式对于坝前泥沙淤积的影响。试验研究了电站引水排沙和泄空排沙,分别模拟了一年一遇和多年一遇工况下的排沙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电站引水排沙的每年排沙量为10.87万t,泄空冲刷排沙的每年排沙量为33.67万t。根据河道来沙情况,每年泄空冲刷2~3次可满足水库一年调蓄的泥沙量。排沙流量选用70~110 m3/s较为合理。分析了引水排沙和泄空排沙的优缺点,对引水和库型要求较严格的水库和渠首提供了另一种排沙思路和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15.
曾新民 《中国水利》2010,(20):75-77
历经30多年30座低水头大流量水利枢纽的设计、建设,逐渐认识、利用其特性,给工程带来巨大效益。低水头大流量水利枢纽的正常蓄水位、坝址选择、枢纽布置、施工导流与其他水利枢纽不同,以长洲水利枢纽为例,说明选择一个好坝址、优化施工导流设计给工程带来的巨大效益;以飞来峡水利枢纽为例,说明优化枢纽布置给工程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利用水头低、坝高低、流量大、坝下水深大的特性,以白石窑水电站为例,土坝采用无围堰筑坝,简化泄水闸消能防冲设施,采取库区防护,改善了工程的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6.
官地水电站地下引水发电系统工程规模庞大,总共布置了约40条洞室,这些洞室交错布置,形成庞大复杂的地下洞室群。主要洞室尺寸庞大,其中地下厂房是目前国内外在建工程中跨度较大的地下结构。本文介绍了官地电站主厂房开挖与支护的施工程序和方法,旨在说明合理的施工通道布置及施工组织设计是确保地下洞室,特别是大型地下厂房系统工程质量、施工工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双河口水电站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山区水电建设项目,采用坝后式引水开发。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0MW,装机3台。设计结合山区起伏地形地质条件,对发电引水隧洞的布置、洞线调整优化、岔支管的布置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选,确定了紧凑、合理的引水系统布置格局。充分结合调保计算及有限元专题研究,进行岔管体形优化与建筑结构设计,使其设计成果更准确、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8.
温泉水电站工程总体布置较好地结合了工程区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质条件,拦河坝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有效利用当地材料筑坝。利用河湾凸岸(右岸)布置泄洪和发电引水系统,布置紧凑,洞室长度短。通过工程的初步运行,情况良好,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文章介绍了总体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