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现代性的建构——政治、制度、话语"、"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谱系、时代、个案"、"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全球、地方、身份"三个方面,全面回顾了第一届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论坛"构想我们的现代性——20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的诸视角"会议的主旨、发言内容和交流讨论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指出自马歇尔·伯曼的现代性理论以来,现代性讨论一直被视作20世纪建筑史写作的基础范畴。新一代建筑历史写作不仅考虑了伯曼关于现代性的体验,也关注到地缘政治的变化:第一世界的现代性在第二世界中有某种"双生",殖民与后殖民状况引发第三世界多元现代性的兴起。这些变化着的地缘政治和文化理解对现代建筑历史编撰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3.
陈植,20世纪中国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他是现代中国第一代职业建筑师的杰出代表,一位现代建筑与城市建设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也是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成长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在陈植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本文基于前人的回忆和作者近期的研究,对陈植先生建筑人生的各个阶段展开回顾,以呈现这位前辈的成长历程、事业成就与历史影响,并通过一位历史人物,再来回溯20世纪中国建筑的职业形成、学科建立以及现代建筑探索的历史进程及其现代性特征,认识与思考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实践经验与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4.
超越20世纪     
<正>在20世纪的土耳其建筑史中,我们见证了它在阐释和表现一种"现代"身份时,为回应东/西方二元性所作的无数次尝试。建筑师们和学者们在这些尝试中摇摆不定,一头是要"提升"他们的西方身份,另一头是要创造一种"真实的"安那托利亚/土耳其的现代。前者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适合每个人的国际化情境;而后者则认为需要根据特定的国家情况来融入和吸收现代性。在21世纪,这些态度都不再重要了:身份问题不再  相似文献   

5.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大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的举办,已引起建筑学界学者对于布扎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及其历史价值的再度研究,进而也引发我们希望对西方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之关联性的重新认识。文章基于我们是否仍然应该在"规则"与"自由"间的矛盾中定义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的不可调和性这一追问,通过对法国布扎教育机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回溯,聚焦其代表人物的建筑观念和设计理论的源流关系及其学术争议.展开关于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发展之复杂关系的重新认识,为重构中国自身20世纪现代建筑发展进程的历史叙述,贡献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6.
王维仁 《建筑师》2012,(4):41-43
我今天讲"边缘的现代性","边缘"有很多的意思,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就是地区的边缘。这里面我们也可以再讨论"边缘"跟"中心"有什么样的关系。刚才赖德霖教授讲了在中国整个对于现代建筑、现代跟传统关系的思考,而我想谈的是在这样一个架构下——1949年以后在台湾和香港,这两个地方的建筑师,对传统或者是对现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考,特别是转变。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8月18日,"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此次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上海市建筑学会共同主办,童明教授担任主策展人,共同回溯20世纪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重访上海现代都市的肇始与蓬勃。本次展览开幕活动由"宾夕法尼亚大学与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拉开帷幕,于18日上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此  相似文献   

8.
文章延续了笔者在《时代建筑》2013年第1期"边走边唱:60年代生建筑师"发表的有关中国建筑现代性分析的文章的视角,进一步讨论了现代性的"现代认同"及这一概念的前提和基础,即西方现代性价值的核心——"个人权利"。通过对现代性的相关基本概念的讨论,文章进一步认识了"异化"的现代性对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造成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也许包括部分70年代后期出生)的建筑师身上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现代主义思想、现代建筑始源于人类(建筑)对现代的理解以及材料的更新、工法的创建(文明移转的导入),再加上中国自身从"古典"过渡到"现代"时(中国近代历程)对自身现代性存在的自我价值与对现代生活的自我救赎的一种追求,既面向进步与自由,也改变过往与既有,以及对艺术精神(理想性及诗性)的向往。在中国近代时期,此一思想、运动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0.
史论     
《城市环境设计》2013,(7):206-207
本课题试图提出中国现代美术合法性理论困境的解决思路,把"正名"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必须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以"人类未来巨变"为基本视野,以一切从事实出发为基本态度,将关注重心从西方现代性模式转向连锁突变的现代事件本身,进而在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面对中国近现代以来最为基本的经验事实和社会背景,将"自觉"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性标识,以"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和"大众主义"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基本形态的理论构想。在肯定既有现代性原则的前提下,以上的努力旨在拓展解释框架的涵盖性和自由度,力图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未来打开自主性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