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正中国建筑学的主流有两支,一支是国家意识形态大叙事,一支是精英意识形态的小叙事。前者挟持着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权力自上而下决定一切的气势和官方意识形态长期垄断视听的传统,一直是建筑学的主流。这类宏大叙事的建筑基本上是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比如CCTV大楼,国家大剧院,世博会中国馆等等,通过建筑,特别是建筑的外观表达官方意识形态。后者以建筑师的个人表达  相似文献   

2.
历史潮流中的社会变迁以及意识形态的转变影响大学校园建筑形态演进,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思潮对大学校园形态演进产生了极大影响。本研究从近现代大学校园发展过程中传统建筑复兴现象的对比与发展入手,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及20世纪50年代3次民族复兴建筑思潮,并探讨其思想根源层面的相似性与继承性。  相似文献   

3.
1937年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如果说从20世纪20年代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 是旧中国建筑活动的鼎盛时期,并且形成了第一次现代建筑高潮;那么从抗战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则通常被视为建筑活动的停滞期和凋零期。战争的涂炭、资料的散乱与缺失,使得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几乎成为学术空白。本文通过对史料的发掘和整理, 认为建筑活动的停滞并没有妨碍现代建筑思想的传播, 相反,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的现代建筑思想空前活跃, 建筑师对战前官方倡导的“中国固有形式”建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战争期间和战后,现代建筑实践及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建筑的延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海清 《新建筑》2013,(1):143-147
近现代官方建筑大多采用威严的中轴对称构图形式,与注重形制的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一脉相承,目标指向礼制赖以维系的威权与道统,建筑形式的符号功能藉此被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和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作为中国官方建筑之代表,其建筑设计方案在竞标、评选、修改过程中的博弈,是中国官方建筑之“中央”情结与威权架构的生动写照,百年辛亥之遗产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6.
《时代建筑》2007,(5):1-1
20世纪50~80年代的中国建筑在整体上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的影响,现代倾向的建筑处于边缘的状态,然而却一直持续地发展,特别是在改革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9个方面对近15年来中国大陆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回顾和评述:1.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即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6.关于近代市政与城市规划;7.关于近代重要城市建筑;8.关于近代重要建筑作品;9.关于近代建筑思想。限于篇幅,仅刊载其中四节。关于中国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分期问题其实是如何建构近代建筑史的写作框架的问题。在50年代,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近代建筑史写作必须与官方政治史…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20世纪80~80年代的中国建筑在整体上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的影响,现代倾向的建筑处于边缘的状态,然而却一直持续地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由政府投资的官方建筑经历了从清末至民初的全盘西化到20-30年代走向中国民族建筑形式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广州近代官方建筑活动为例,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及广州的具体社会环境分析这一特殊历史阶段影响官方建筑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以期深入理解近代中国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10.
冯纪忠先生(1915—2009)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的教育的一代宗师。20世纪30—40年代他就读于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接受系统的西方建筑学教育。他回国后在同济大学开始了长达63年的教学生涯,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建筑教育事业,对中国现代建筑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了中国现代一大批建筑师,并留下一批重要的建筑作品。作为中国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冯先生为同济大学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各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