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了我国沉积型锰矿床地下开采的特点、地压显现特点和沉积型锰矿开采与控制地压的经验,并对我国锰矿近阶段应在矿山开采机构化和深部地压控制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20年地下锰矿床开采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介绍了在 1982~ 2 0 0 1年期间国内地下锰矿床开采技术的进展 ,在 2 0年间围绕提高矿石回采率和控制不稳固采场顶板这 2个方面的内容 ,对国内主要地下锰矿山进行了采矿方法和地压活动规律的研究 ,最后提出了 2 1世纪地下锰矿山开采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下锰矿床开采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介绍了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在1983~1993年期间开展地下锰矿山开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在这10年间围绕提高矿石回采率和控制不稳固采场顶板这2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对遵义、斗南、鹤庆等锰矿山进行了采矿方法和地压活动规律的研究.最后提出了我国今后地下锰矿山开采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5.
6.
7.
通过对某钨矿复杂空区下采区地压活动的研究,探讨了矿区地压活动特征与规律,提出并实施了切合矿山实际的地压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9.
10.
黄金矿山采矿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乔君义(集安市黄金集团有限责任总公司)1问题的提出我国的黄金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矿点多、分布广。但是,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质资源的消耗,矿床或单个工业矿体的规模、厚度却越来越小,复杂多变。表现在矿体形状的多样性,并且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12.
对氧化锰矿与碳酸锰矿浸出相结合的分段浸出工艺进行研究。考察硫酸浓度、葡萄糖用量、反应温度、时间和液固比等对两段锰浸出率及浸出液余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还原浸出氧化锰矿阶段,采用葡萄糖占氧化锰矿的质量比6.33%、硫酸浓度4.37 mol/L、液固比1.5、90℃反应3h,锰浸出率为93.7%;在第二浸出阶段,加入剩余阳极液及1.5倍氧化锰矿质量的碳酸锰矿,在液固比6、90℃继续反应3h时,总锰浸出率达96.1%,浸出液余酸值降为9.4g/L。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沉积锰矿的成矿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系统介绍了中国沉积锰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并结合大量的实际地质资料,对矿床的控矿地质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沉积锰矿具有盆、相、位的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4.
简要概述了国内锰矿资源的分布和特点,从矿产资源量、品位和经济效益3个方面分析了国内锰矿不能满足电解金属锰生产的现状,并指出了进口锰矿在电解金属锰生产应用中的优势与前景。 相似文献
15.
锰矿石中锰的物相分析是基于各种形式的锰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这一性质来逐个分离,然后分别进行测定的一类特殊分析方法;锰矿石中锰的物相分析是深入研究有用矿物组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17.
高硫碳酸锰矿与软锰矿直接浸出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电解锰生产中,软锰矿需要经过还原焙烧将其中的Mn4+还原为Mn2+才能被稀硫酸浸出制得MnSO4溶液。利用高硫碳酸锰矿中的硫铁矿成份和浸出时产生的具有还原性的H2S和溶液中的Fe2+,可以直接浸出软锰矿中的Mn4+。经过多次实验对比,总结出了较理想的高硫碳酸锰矿与软锰矿的配矿比,既有利于高硫碳酸锰矿在浸出时产生的H2S的利用吸收,减少尾气中的H2S,给尾气处理减轻负担,又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浸出率,可为高硫碳酸锰矿和软锰矿的直接浸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南非某锰矿床深400~1 500 m,二层平行的矿体厚分别为3.59 m和5.90 m,南非某资源公司原选择了东部一块面积为19 km2的矿床进行勘探设计,但其设计钻探网度达不到其目的要求,钻探计划中钻孔深度西南部太深,西北部太浅,探矿设计与采矿分离。根据矿山开采的需要,本次勘探设想沿矿体走向扩大了探矿范围和加密了探矿网度,增加勘查资源量1 100万t,可满足融资可研的需要。由于钻孔太深,为节省投资、缩短建矿时间,同时提出采用开拓竖井和坑内平巷作为探矿进路,采用坑内钻孔或天井、地井进行加密探矿,求得探明资源量,以满足矿山开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presents recent results of direct reduction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t combination of blends of manganese ore, iron ore and coal at the Department of Ferrous Metallurgy (IEHK) of RWTH Aachen University. A mixture of iron and manganese ore in a ratio of 75/25 is a good raw material for steelmaking of high Mn‐alloyed grades.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consisting of reduction of (a) fine material and (b) agglomerated material (briquett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range of 1273 to 1673 K. The behaviour of combined reduction of manganese ore and iron ore and the employment in the direct reduction on a coal and gas basis for production of steels with high Mn content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a high metallization degree for Mn can be reached at 1273 K with the reduction of manganese ore by hydrogen‐containing gas. Addition of carbon monoxide to the reducing gas retarded the reduction process. The addition of coal to manganese ore and iron ore blends increased the degree of reduction. The results of carbothermic reduction of briquett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manganese ore and iron ore combined with coal as reducing agent show that a high temperature, a low Mn/Fe ratio and a high Fe2O3 content have a favourable effect on the degree of reduction. In order to obtain a high degree of metallization, the temperature should be higher than 1473 K. The reduction of briquettes at higher temperatures (up 1573 K) has shown a molten phase and the separation of slag and meta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