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网格要达到资源共享和管理的目的,必须解决资源的访问控制问题.网格的访问控制必须建立在现有的访问控制系统之上,但是网格计算的环境经常跨越多个不同的自治管理域,每个域的访问控制策略和需求可能十分不同,这就使得对网格资源的访问控制更加复杂,现有的访问控制系统必须进行扩展才能移植到网格系统中.文中将讨论三种基于不同方式的网格访问控制模型.每个都有其自身特点,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来选用.  相似文献   

2.
网络的访问控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华 《微机发展》2004,14(8):27-29
网格要达到资源共享和管理的目的,必须解决资源的访问控制问题.网格的访问控制必须建立在现有的访问控制系统之上,但是网格计算的环境经常跨越多个不同的自治管理域,每个域的访问控制策略和需求可能十分不同,这就使得对网格资源的访问控制更加复杂,现有的访问控制系统必须进行扩展才能移植到网格系统中.文中将讨论三种基于不同方式的网格访问控制模型.每个都有其自身特点,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来选用.  相似文献   

3.
信息网格中资源的共享通过访问控制对合法用户和信息服务请求进行授权来实现,访问控制机制的采用受到信息网格的复合管理域特点的影响。本文阐述了信息网格访问控制的关键问题,分析了信息网格的多管理域特点,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可以动态更新信息的复合式授权和查验机制,从而解决跨域访问带来的困难、简化管理操作。  相似文献   

4.
从云环境下跨域资源访问的安全需求出发,结合现有系统采用访问控制模型的现状,在RBAC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风险游标的概念扩充到访问发起域中,增强了跨域访问的安全性.在交互的双方中引入时效性约束,将访问时间与风险等级挂钩,从而实现细粒度基于风险的跨域访问控制.同时为域中每个节点设置跨域访问次数阈值,限定节点申请跨域访问的频率,避免了集中恶意行为的发生.通过设置标识位的方法,限制管理节点对历史记录的访问,实现对历史记录的隐私保护.  相似文献   

5.
网格具有异构、动态、多域的特点,这给网格的安全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网格安全基础设施(GSI)解决了网格环境下的安全认证和安全通信,但没有对访问控制问题足够重视。传统的访问控制方法仅仅从访问资源的角度来解决安全问题。主体操作方式的多样性和用户计算环境的异构性导致了网格环境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当这种动态性对访问主体造成影响时就需要改进访问控制方法,要求访问控制系统能够动态适应网格环境的安全状态变化。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在访问控制前加入安全评估模型(SEMFG),由该模型对访问环境和访问主体进行综合评估,监控网格环境和访问主体的行为,并用评估结果动态指导访问控制。  相似文献   

6.
海洋环境云平台是一个多域多级别的云系统,包含的资源安全级别多,资源归属复杂,海洋云平台的用户来自于不同的研究机构,用户类型多。基于以上需求本文提出多级跨域角色访问控制模型,利用角色映射机制解决跨域跨级的访问控制问题。跨域角色访问控制模型不但能够保证不同域之间用户访问资源的控制,同时域内的角色映射可以将前端用户与服务端用户进行分离,不用为每一位前端用户在云平台上创建一个对应的用户,能够有效地降低平台用户的管理难度。本文搭建了海洋环境信息云平台访问控制系统,并对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针对网格自身异构、动态的特点以及现有访问控制技术无法满足网格系统动态性的安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任度的动态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基础上,给出域间和域内成员信任关系的计算,构建了一种基于信任度的动态访问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8.
网格计算中基于信任度的访问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给出了网格计算中访问控制的特点和需求,现有的访问控制技术以及分布式授权模型都不能满足网格计算中对访问控制的需求。通过建立实体间的信任关系,在CAS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任度的访问控制机制。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出了Ticket机制。  相似文献   

9.
首先给出了网格计算中访问控制的特点和需求,现有的访问控制技术以及分布式授权模型都不能满足网格计算中对访问控制的需求。通过建立实体间的信任关系,在CAS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任度的访问控制机制。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出了Ticket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格技术研究的深入与应用的逐步形成,安全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网格环境下的访问控制是网格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网格应用的重要保证。首先总结了目前已有的几种访问控制模型,介绍了它们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优缺点,并对它们是否能应用于网格环境做了深入分析;然后研究了现有的网格访问控制系统,对这些系统中的访问控制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网格环境下访问控制研究的需求和一些方向。  相似文献   

11.
黄刚  王汝传 《微计算机信息》2007,23(18):130-132,157
网格安全是网格计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网格的访问控制可以解决网格环境下的资源共享和管理问题,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是最具影响的高级访问控制模型.首先介绍了RBAC模型,分析网格中基于RBAC访问控制的模型.在网格计算中访问控制存在着多个管理域RBAC问题,给出了网格中的标准RBAC扩展,并以此建立了的网格访问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2.
A theorem on grid access control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基于RBAC扩展的网格访问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访问控制是众多计算机安全解决方案中的一种,是最直观最自然的一种方案。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是最具影响的高级访问控制模型。然而,由于网格的跨组织、动态、异构的特点,建立访问控制还需要对RBAC扩展。文中对RBAC做了简单介绍,分析了其在网格环境下的不足,重点给出了扩展RBAC定义,并以此建立了基于RBAC扩展的网格动态访问控制模型,给出了访问控制流程。  相似文献   

14.
信任管理作为网格研究的核心内容,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目前设计的模型中,实体域的信任值由直接信任值和推荐信任值合成,但引入推荐信任就必须对网格域进行层次划分。现有的划分方法只是主观地根据网格域之间的交易情况来划分层次,这种划分方式得到的推荐值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并且不能防止联合欺骗的行为。基于对网格实体域行为的深入研究,给出了一个基于实体域行为的直接信任值动态量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匹配指标和粗糙度的概念,给出了一个层次划分模型,利用该模型很好地解决了推荐信任值的计算问题,给出了一个信任评估模型,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保证推荐信任值的可靠性,并且防止了推荐过程中的联合欺骗,有效地解决了网格环境中信任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15.
牛瑞萍  余雪丽 《计算机工程》2007,33(22):181-183
网格安全主要解决网格环境中实体间的认证和授权问题。现有的网格授权模型大多基于传统的访问控制方式,没有考虑到具体的任务和执行环境。该文在研究现有的访问控制方式的基础上,对基于角色授权的网格模型进行扩展,引入任务和条件的概念,实现了基于任务的动态授权。  相似文献   

16.
网格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就必须解决资源的访问控制问题.传统的RBAC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网格环境下的访问控制,所以必须扩展RBAC.简单介绍RBAC,分析RBAC在网格环境中的不足,提出基于角色和上下文感知的动态网格访问控制研究模型,并做了形式化描述.  相似文献   

17.
网格授权是指在网格环境下,合法用户在域内或域间单点登录进行资源访问时,网格系统对用户的访问授予不同等级的权限。本文对网格授权技术进行了回顾,介绍了现有的网格授权系统。同时,根据网格授权的当前状况,对网格授权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上下文感知的动态访问控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有的访问控制技术主要依靠主体的标识来实现对系统资源的保护,在权限的控制时没有考虑执行的上下文环境。随着网络和分布式计算的发展,应用环境具有分布、异构、 动态的特点,需要考虑主体所处上下文进行动态的权限控制。本文提出了一个上下文感知的访问控制模型(DCAAC),DCAAC扩展了RBAC模型,增加了上下文约束。DCAAC从应 用环境中获取与安全相关的上下文信息来动态地改变用户的权限,同时保留了传统RBAC模型的优点。这一访问控制模型已在网格计算实验平台中实施。  相似文献   

19.
首先给出了网格计算中访问控制的特点和需求。现有的访问控制技术以及分布式授权模型,均不能满足网格计算中对访问控制的需求。通过建立实体间的信任关系,在CAS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任度的访问控制机制。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出了Ticket机制。最后给出模拟实验结果,验证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角色和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郭慧  李阳明  王丽芬 《计算机工程》2006,32(16):143-145
介绍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和基于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的原理。分析了以上两种模型存在的问题,为了使访问控制更灵活,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和任务的访问控制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形式化定义、授权约束和在校园网格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