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生物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2.
采用混凝/水解酸化/好氧/气浮工艺处理高浓度医药化工废水,处理规模为360m3/d.运行结果表明,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环境、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UASB/生化工艺处理竹制品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ASB/生化工艺处理竹制品废水,处理规模为300 m3/d。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20 000 mg/L、BOD5为10 000 mg/L、SS为70 mg/L时,处理出水各项指标均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整个工艺具有处理效果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出水水质好的特点,处理成本为3.52元/m3。  相似文献   

4.
针对南方某城市垃圾渗滤液含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的特点,采用ABR/MBR/纳滤膜多级组合工艺进行处理,设计规模为300 m3/d。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处理效果好,出水COD、BOD5、NH3-N分别为(30~60)、(10~20)、(1~10)mg/L,各项水质指标均达到甚至优于《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表2的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5.
混凝沉淀/膜处理组合工艺处理蓄电池生产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混凝沉淀/膜处理组合工艺处理蓄电池生产废水,处理量为5.0m3/h,进水pH值为2~4,总铅为10mg/L,总镉为5mg/L。运行结果表明,混凝沉淀工艺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再结合膜处理工艺可确保处理出水总铅浓度为0.1~0.3mg/L,总镉浓度为0.01~0.02mg/L,出水进入清水池贮存并回用于生产(回用率70%),排放水质均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半年多的实际运行结果表明,采用该组合工艺处理蓄电池生产废水,效果稳定、耐负荷冲击性强,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结合某化工厂甲醛废水处理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介绍了石灰预处理/厌氧水解/好氧处理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对COD、甲醛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8.4%和99.9%,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31/199-1997)的二级标准.系统运行稳定,耐冲击能力强,运行成本低.  相似文献   

7.
生物/化学组合工艺处理青霉素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化学组合工艺处理某制药厂的青霉素废水,处理规模为10 000 m3/d。运行实践表明,青霉素废水经过水解酸化/CASS池好氧处理/Fenton氧化/生物滤池/混凝沉淀等生物化学组合工艺的处理,对COD、BOD5、NH3-N、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96%、98.2%、90.5%、94.7%,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水质符合《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37/599—2006)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物化/水解/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医药化工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物化(混凝、电解氧化)/水解/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医药化工废水,处理量为200m3/d,其中高浓度废水COD为30 000 mg/L,低浓度废水COD为3 000 mg/L.运行实践表明,电解氧化工艺与水解酸化工艺联用,可明显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接触氧化池对COD的去除率约为70%.整个处理系统对COD的去除率达到95%,出水COD<300 mg/L,pH为7.92~8.27,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氧化沟工艺处理造纸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氧化沟工艺处理某造纸厂废水,介绍了各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参数、运行参数及经济技术指标。运行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出水水质达到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544—2001)中麦草制浆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混凝沉淀/水解酸化/BAF工艺处理明胶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某明胶厂采用混凝沉淀/中和/水解酸化/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处理明胶废水,处理规模为1 500 m3/d。运行实践表明:该工艺切实可行,处理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1.
厌氧/好氧/生物脱氨工艺处理煤化工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厌氧/好氧/生物脱氨/混凝沉淀工艺处理煤化工废水,设计总处理量为360m3/h。4个多月的调试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当进水平均COD为2 141 mg/L、总酚为391 mg/L、氨氮为92 mg/L时,处理后出水COD100 mg/L、总酚10 mg/L、氨氮15 mg/L,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2.
混凝/水解酸化/组合生物处理工艺处理洗水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混凝/水解酸化/组合生物处理工艺在洗水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以PFS作为混凝剂,水解酸化池后采用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接触氧化相结合的两级处理工艺,运行效果较好,出水水质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3.
某再生水厂混凝/沉淀/过滤工艺的处理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某再生水厂的供水能力为10×104m3/d,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原水为城市污水厂的二级处理出水.结合实际运行数据,分析了该工艺及其各单元对几种主要指标的去除效果.监测结果显示,该工艺对COD、SS、TP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TN、BOD5的去除率较低,对此可在前端增加曝气生物滤池等单元加以解决.该研究对于污水再生处理工艺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臭氧活性炭工艺在杭州南星桥水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在杭州南星桥水厂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深度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比较了深度处理工艺与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5.
厌氧/好氧/物化组合工艺处理DSD酸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电解/上流式厌氧污泥反应床(UASB)/高效曝气生物滤池(GBAF)/微电解—Fenton氧化组合工艺处理DSD酸废水,进水COD和色度分别为4980mg/L和50000倍,经过近11个月的调试启动后,出水相应指标分别为69mg/L和30倍,可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废水处理直接运行费用为14.452元/m3。  相似文献   

16.
蒸发浓缩—UASB—A/O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浙江某生活垃圾焚烧厂的实际情况,采用蒸发浓缩——UASB——A/O主体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详细介绍了处理工艺流程、各处理单元的设计参数、运行操作方式以及工艺特点。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良好,出水水质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7.
北方某大型化工企业以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为原水建设了中水回用工程,采用了淹没式固定床/物化/反渗透深度处理组合工艺,介绍了该工艺的设计特点及参数。运行结果表明,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达到了企业对中水回用的水质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臭氧活性炭工艺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国内外的臭氧活性炭工艺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实例,给出了各实例的工艺参数、运行效果.认为现阶段在原水轻度污染时,可单独采用活性炭过滤工艺;原水有季节性嗅和味污染时可投加粉末活性炭;污染严重时可采用O3/GAC或O3/BAC技术甚至O3/IBAC技术,必要时增加O3预氧化,以确保出水水质达标.  相似文献   

19.
UASB/Orbal氧化沟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UASB/吹脱塔/Orbal氧化沟(投加粉末活性炭)处理垃圾渗滤液,对COD去除率高,脱氮效果明显.一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处理出水水质稳定,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水解酸化/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处理污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城市污水资源化的途径,采用水解酸化/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结果表明,水解酸化和不完全活性污泥氧化工艺对COD、BOD5、SS的去除率分别在70%、80%、80%以上,其出水水质优于农田灌溉水标准,出水中含有的未降解有机酸和N、P等为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经几年的运行,土壤的理化性状得以显著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形成的草地、湿地和苇田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该系统在冬季亦可以运行,解决了单纯土地处理在冬季无法运行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