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阳能辅助燃煤热发电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以C50–8.83/0.294型供热机组为例,利用LS–3型直接蒸汽发电抛物面槽式集热器收集太阳能热量,提出几种不同的太阳能与燃煤机组集成发电方案。在对不同的集成系统进行热力性能建模并对其中的太阳能集热器场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热经济学结构理论进行不同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结果表明,给出的所有集成方案中,取代1段抽汽方案可用的太阳能热量最大;在太阳能集热器场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取代1段抽汽方案的经济性能也最好,但仍低于单纯燃煤机组。如不考虑原小容量燃煤机组发电部分的投资成本,取代1段抽汽方案的单位热经济学成本为43.73×10-6元/kJ,小于单纯燃煤机组的69.50×10-6元/kJ,为太阳能辅助燃煤热发电(solar aided coal-fired electricity generation,SACEG) 系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燃煤锅炉集成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虑到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匹配,拟定了2种太阳能与燃煤锅炉集成方案:省煤器前方案和省煤器后方案.基于槽式集热器的热力性能与锅炉的变工况理论建立分析模型.以LS-2槽式集热器与某600 MW亚临界锅炉为例,对2种方案进行模拟,总结了太阳能热与锅炉集成时热经济性变化规律,并据此分析2种方案的经济性,结果表明锅炉集成太阳能发电成本低于单纯太阳能热发电方式(solar energy generating systems,SEGS)成本,考虑碳减排效益后,发电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省煤器前方案的太阳能发电成本低于省煤器后方案;锅炉集成太阳能发电成本受设计辐射强度、系统寿命、煤价与碳价、集热器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VB语言开发了一个可适用于超高压至亚临界参数燃煤锅炉的通用热力计算程序。该程序通用性强,界面美观、易用。介绍了该程序的组成及特点,同时应用该程序对两台锅炉进行了计算验证。  相似文献   

4.
通过某一具体工程实例分析,实际测试了全燃煤锅炉掺烧火炬气后对锅炉热力特性的影响,认为只要根据火炬气掺烧量、火炬气组分等环节进行相应调整,完全可利用燃煤锅炉长期、安全、经济回收火炬气,实现环境保护与废热利用的综合平衡。  相似文献   

5.
太阳能和常规的燃煤电厂耦合,可以提高燃煤电厂的效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同时,可以弥补太阳能热发电的不足。通过对太阳能集热场替换回热抽汽的分析,得到其对原燃煤机组效率、汽耗率等的影响;并探讨了太阳能与燃煤耦合发电的不同集成方式对于燃煤机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能集热场与H1高压加热器并联为最佳方案,对原燃煤机组增益最大,效率由原来的42.90%提高为44.78%,提高了1.88%;标准煤耗率由原机组的0.286 7 t/h降低为0.274 6 t/h,降低了0.012 1 kg/k Wh。  相似文献   

6.
为了简化了锅炉热力计算的过程,提出了基于模块化设计思想的锅炉热力计算程序。利用该程序对几种不同类型的电站燃煤锅炉进行核算,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在锅炉计算的通用性实现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集成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Rankinecycle,ORC)与碳捕获和封存(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的660MW太阳能-燃煤发电系统,利用凝结水回收CO2压缩过程的余热、后经太阳能集热场气化、为再沸器提供能量,同时利用中压缸抽汽作为再沸器热源,再沸器冷凝水的经ORC回收余热后返回至H9低压加热器出口。分析了该系统的经济指标及变工况时热力性能、?性能,研究了ORC和CCS中参数变化和太阳能系统运行特性对集成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该系统的热力性能及经济性均优于目前常见的抽汽式燃煤碳捕集机组。随λ(中压缸抽汽热量占再沸器所需热量之比)增大,机组热力性能有所下降,汽轮机?效率增加。随负荷降低,汽轮机?效率有所升高。再沸器冷凝水经ORC回收余热后,可以在变工况时更好的匹配凝结水的温度,减少能量损失,且返回H9低压加热器出口时,ORC循环热效率最高,机组热力性能也较好。在春分、夏至、秋分时,太阳辐射强度(directnormalirradiance,DNI)稳定后系统能以较低λ运行,机组热力性能有较大提升;在冬至,DNI波动...  相似文献   

8.
9.
岳峻峰  梁绍华 《华东电力》2004,32(12):30-33
对电站锅炉热力性能试验中各直接测量参数和间接测量参数的不确定度及最终试验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讨论 ,并给出相应的计算公式。以谏壁发电厂 1 0 2 5t/h锅炉热力性能试验为例 ,给出了锅炉最终效率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性能的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分析理论,建立了太阳能辅助燃煤发电系统性能分析评价模型,并以太阳能辅助某330 MW亚临界燃煤机组为例,对该辅助发电系统在燃煤节省型和功率增大型两种运行模式下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辅助发电系统在两种运行模式下其性能均优于单纯燃煤机组,且燃煤节省型辅助发电系统性能优于功率增大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以设备的损、效率与损系数为指标,对燃煤节省型辅助发电系统与单纯燃煤机组的设备耗散状况展开研究,揭示系统的能量损失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太阳能这一辅助能源引入单纯燃煤机组,使设备总损由448.95 MW减少为435.15 MW、总损系数由57.76%减少为56.49%;单纯燃煤机组引入太阳能,削弱了能量在利用过程中的贬值,使系统对能量的利用效果得到改善,同时也表明了用分析方法对设备性能进行分析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煤粉锅炉风粉流量在线监测系统模型,对锅炉热效率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开发出了系统的可视化软件,并利用某热电厂锅炉实测数据对系统进行了检验,证明系统能够适合现场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煤粉锅炉点火技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系统地介绍了煤粉锅炉各种油点火、少 (节 )油点火和无油点火方式 ,并从基本原理、应用情况、优缺点方面进行了初步比较 ,指出将先进的无油点火技术、预燃室燃烧技术和稳燃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未来煤粉燃烧器的发展方向。图 2表 2参 10  相似文献   

13.
用复合燃烧技术改造链条锅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链条锅炉存在的缺点,提出了用煤粉复合燃烧技术对其改造的方案,并举例说明改造所带来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黄颖  李彻 《西北电力技术》2005,33(3):27-28,35
介绍了DG670/140-8G型锅炉制粉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粗、细粉分离器进行的技术改造和性能测试分析情况。测试结果及实际应用情况表明改造对提高制粉系统的综合性能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15.
对125MW煤粉炉内2种工况的分级燃烧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炉内温度、速度分布以及NOX、CO、CO2等气相组分浓度分布。结果表明,随二次风率降低、燃烬风率的增加,炉内最高温度降低,炉内高温区上移,NOX浓度降低;整个炉膛内部湍流强度都比较强烈;炉内CO、CO2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与实际燃烧状况能较好吻合。可为低NOX燃烧技术、锅炉改造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神华煤由于本身的特点,在煤粉锅炉中燃烧呈现了易结焦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通过实际锅炉的运行实践和统计数据,作者认为神化煤在煤粉炉中燃烧出现结焦不仅与其灰熔点有关,而且受到炉膛结构的影响。发现合理选择容积热负荷和截面热负荷,采用分散布置的燃烧器,适当减小假想切圆直径,可以通过锅炉设计,避免燃烧神华煤的煤粉炉结焦。运行中适当提高煤粉细度,维持炉膛烟气中氧量在一定水平,准确控制一次风粉的比率,保证各角燃烧器二次风风量平衡和风粉流量平衡也是避免结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针对35t/h煤粉炉技改实践,对传统煤粉锅炉改流化床锅炉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利用CFB技术进行锅炉改造的主要问题及具体解决措施,并对锅炉改造在经济效益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针对求解煤粉炉内辐射能传递方程时遇到的大辐射源小接收体现象所带来的时间复杂度问题,提出使用三维逆向蒙特卡罗法来提高求解精度和收敛速度。通过从炉内混合介质到辐射能传感器的辐射投影强度的逆向模拟计算,求解了炉内介质的辐射特性参数,并分析了炉内介质辐射特性的变化与辐射能之间的对应关系,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节省计算时间并提高计算精度。辐射能传递计算的结果给出了300MW煤粉炉内辐射能信号光谱分布曲线,并显示了炉内辐射能随介质物理特性的变化关系曲线,为基于辐射能信号的锅炉燃烧诊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SHL20-25/400型链条炉燃烧效率低及锅炉出力不够的原因,介绍了链条炉复合燃烧机理。通过对锅炉运行测试及热力计算,提出一种链条炉粉煤复合燃烧增容节能改造方案。通过适当增加汽水系统受热面积,改造制粉系统,能使锅炉出力及锅炉效率大幅度提高,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上海石洞口电厂 4 号锅炉应用低 N O X 燃烧、40% 额定负荷不投油稳燃技术对原中间仓储式热风送粉系统进行同层四角风、粉配置优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