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显生 《中国水利》2014,(22):76-76
<正>安徽省淮南市西部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位于淮河右岸黑李段堤防保护区内,为淮河滩地平原地形,地面高程在20.0m(1985国家高程基准)左右。补给水泵房布置在堤防管理范围外,距内堤脚130m,自流引水管在13.2m高程依次穿越河滩地、堤防和排水沟塘。为保障防洪工程安全,做好管道穿堤部位的防洪影响处理十分必要。该项目水源来自淮河,为延长取水管道穿堤部位的有效渗径,对管道穿堤部位采取堤身截渗墙、管轴线压密注浆等技术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杨春瑞 《治淮》2023,(7):81-82+85
管道工程一般采用水平定向钻、顶管方式穿越堤防,穿越过程中易在管道和土体之间形成空隙,产生接触冲刷等渗流破坏,影响堤防安全稳定,因此需要对堤防安全稳定进行复核分析。本文以淮河重要支流沙颍河某穿堤管道工程为研究对象,针对管道工程对堤防安全稳定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管道工程对堤防安全稳定分析的方法和有关防治与补救措施,为堤防安全运行管理及河道管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某工程管道需穿松花江右岸堤段。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压力管道和各类热力管道需要穿过堤防时,必须在设计洪水位以上通过"的要求,该堤段由于穿管弧度要求和回拖力作用限制,管道从堤外采用定向钻方式直接穿越堤防。由此,须对穿堤管道进行堤防渗漏及堤坡稳定影响的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各大中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很多市政排水项目为了避免或减少开挖埋管对已有公共设施的破坏,采用了非开挖顶管技术。但污水经处理后的尾水最终排入江河等天然水体时,不可避免的要穿越现有堤防。为避免顶管施工过程中使上部堤防等防洪设施产生较大位移,造成防洪安全隐患,必须对顶管穿堤施工进行全程监测,既可对顶管施工的各项参数调整进行辅助,同时也给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了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结合某过江供水管道工程实例,采用Midas GTS有限元软件对管道穿堤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出管道穿堤过程中对堤防的沉降、变形的影响,为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下穿管工程日益增多,地下管道施工引发的堤防安全问题屡见不鲜,研究大直径管道穿越富水砂层对堤防稳定性及变形影响十分必要。选取某引水管穿越淮北大堤工程为例,通过对顶管穿越堤防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顶管穿越富水砂层对堤防渗透稳定和边坡抗滑稳定的影响,并在顶管施工过程中选取地层受到扰动敏感区域开展土体内部水平位移和表面沉降实时监测。结果表明:顶管穿越富水砂层堤基对堤防渗流及边坡抗滑稳定有一定影响,但总体满足规范要求;顶管施工造成迎水侧区域沉降较明显,管道两侧 4~5 m 范围内土体受施工扰动出现水平位移;大直径管道采用顶管方式施工对堤防安全有一定影响,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堤防的安全监测,施工前后可采取注浆、设置防渗墙等措施消除或减轻顶管施工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结合佳木斯水文站水位自记平台虹吸管穿堤施工中成功应用顶管施工技术的经验,阐述顶管施工技术的应用,并提出施工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穿江管道从堤防下方穿越时改变了渗流场,可能影响两岸堤防的安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重点分析在不同渗透系数下穿江管道埋深和穿越位置对堤防渗透安全的影响,首先采用ANSY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然后通过有限单元法计算渗流场,并根据临界水力坡降判断堤防的渗流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管道的穿越位置与地层渗透系数对堤防地基最大渗透坡降影响显著;穿越位置距堤脚越远、地层的渗透系数越小,最大渗透坡降就越小;穿越位置最好布置在堤防背水侧距堤脚70 m以外;管道的埋深对渗透坡降影响并不明显。最大渗透坡降易出现在渗透系数差别较大的两种材料接触的地方,如管道出(入)土点与地层相交处、堤防堤脚与地基交界处,这些部位需重点进行防渗处理。  相似文献   

9.
顶管施工是一种不开挖或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具有经济、高效,保护环境的综合功能。通过对河源市东堤路顶管工程施工方案的描述,介绍了顶管施工这一越来越常用的市政管道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0.
《治淮》2019,(5)
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设跨河、穿河、临河等工程应当符合防洪标准,对造成河道堤防防洪、泄洪安全不利影响的,需要采取洪水影响处理工程措施补救,特别是穿河、穿堤管道从河底或堤基穿越,如引水管、石油、天然气等施工期因管道与土的接触面受到扰动而发生变化,管道与其周围土体间将存在间隙,可能形成渗流通道,对堤防渗流稳定不利;也可能会在管道外接触面产生渗流发  相似文献   

11.
以广东省某穿管堤防为例,建立三维管道-堤防有限元模型来进行计算分析。根据现场实测振动响应数据进行荷载反演得到流激振动荷载,计算流激振动对管周土体的最大扰动范围,在该影响范围内进行流激振动荷载对穿管堤防渗流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流激振动荷载作用下管周土体渗透系数增大,穿管堤防浸润线明显升高,且穿管导致堤防下游坡面渗流区域出现扩大现象;穿堤管道导致堤防最大渗流速度成倍增加,且中部穿管工况的堤防渗流速度与渗透力最大;管周土体孔隙压力随着管道埋深的加深而增大,在堤防下游坡面位置处有急剧下降趋势;对中部穿管工况进行防渗措施数量、尺寸敏感性分析可得,堤内管道全程布置外包混凝土为最优布置工况,正方形外包混凝土边壁至管壁的厚度选定为0.3D,正方形截渗环边壁至管壁的厚度以0.6D~0.75D为宜,截渗环的数量选定4个及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12.
堤防在防御洪水灾害,保护城市安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穿堤建筑物、构筑物成为防洪工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对穿堤建筑物、构筑物的布置、设计和施工等必须严格控制。本文介绍了堤防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交叉、连接的一般规定,同时又针对哈尔滨主城区堤防的具体情况,对穿堤管线的地下敷设进行了研究,介绍了穿堤构造物为保证堤防安全应满足的各项要求。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西青区对现有4座排水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涝水均由4座泵站通过穿独流减河左堤的埋涵排向独流减河。独流减河左堤为一级堤防,担负着保护天津免遭洪涝灾害的重任,作用极其重要。对4座泵站穿堤复堤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了阐述,为堤防及泵站的施工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堤防的安全涉及堤防本身、穿堤建筑物、河道整治工程等.黄河下游存在"二级悬河",而且堤防多为沙性土构成,平时大多又不偎水,堤身、堤基存在的隐患难以显露,一旦洪水漫滩出槽,将可能引起渗水、崩塌等险情,对堤防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有必要加强堤防安全监测预警工作.针对堤防隐患探测及安全监测、穿堤建筑物土石结合部渗水监测、河道整治工程根石探测与监测、堤防安全评估等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马鞍山市205国道(DN600-DN400)供水管道过河工程为例,分析了供水管道工程的建设对河道防洪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措施。工程在方案设计时考虑了穿堤箱涵、枕梁、支墩施工及建成后对堤防产生的影响,采取了混凝土防渗处理以及护坡、加固等措施,不会对堤防安全及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穿堤工程必需在地方水利部门指导下进行,并接受水利工作人员监督。  相似文献   

16.
《治淮》2021,(6)
由于兖矿集团济宁三号煤矿穿堤采煤,造成南四湖湖东堤1.5km堤身及两侧滩地沉陷,导致湖东堤防洪标准降低、堤身内部结构破坏、堤身出现裂缝等防洪安全隐患,亟需对该段堤身进行应急修复,本文以南四湖湖东堤情况为例,浅谈灌浆技术在堤防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及效益。  相似文献   

17.
长江重要堤防安全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铁 《人民长江》2002,33(8):0-0
长江重要堤防安全监测工程中,对主要穿堤建筑物、重要堤段都布置了安全监测设施.两年多来的监测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监测资料和信息,为评价防渗墙的渗控效果及穿堤建筑物的运行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防渗墙是堤防加固和防渗处理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通过监测资料分析,防渗墙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堤身、堤基的渗流状态,不同结构形式的防渗墙所起的截渗效果是不一样的.穿堤建筑物内部监测由渗压计、测缝计、位错计和界面土压力计组成,为穿堤建筑物安全运行状况和施工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堤防安全监测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拓展了传统的安全监测领域,先进的安全监测技术在堤防工程建设中将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定向钻穿越是一种新兴的管道施工方法,广泛应用于穿河、穿堤的管道建设中。该文以广东省天然气管网一期管道工程流溪河定向钻穿越工程为例,提出了定向钻穿越工程防洪评价应计算河道冲刷深度,分析工程对两岸堤防渗透稳定和抗滑稳定影响等评价要点,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审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的蚌埠市,防洪圈堤一直被国家列为确保堤段,圈堤全长12.6公里,堤身上有旱闸6座,排涝站7座和各种穿堤管道20余处。堤防年数已久,堤内的大小隐患(如鼠洞、蛇洞、裂缝等)较多。1991年的洪涝灾害中,发现堤防局部有渗漏现象。为消除土堤中的隐患,蚌埠市区淮河修防  相似文献   

20.
穿堤建筑物是堤防灌排水工程中常见的一种建筑物,其正常运行对堤防安全和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对穿堤建筑物本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经验,提出了一些适用于穿堤建筑物本体的检测方法,包括外观检测、水下可视检测和无损检测等方法。同时,还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为实际检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