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适应人们日渐提高的生活品质和审美要求,在住宅类室内设计领域也应创新设计风格。随着文化自信潮流的“强势归来”,室内设计作品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当前设计界主流发展趋势之一,在满足了实用性要求的基础上,也体现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基于此,文章将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分析和提炼,剖析当代中式室内环境中传统文化元素在新中式家具的具体体现,研究传统文化符号、传统图案形式结合中国传统工艺和材料的传承与创新在新中式家具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对新中式风格和传统中式风格家具的造型进行审美偏好的分析。本研究使用EyelinkⅡ眼动仪,通过在各大网络搜集相关具有代表性的新中式风格和传统中式风格的客厅家具与卧室家具图片,经过处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50名被试者在观看两种对比的家具图片后,提取对应家具图片的眼动数据,经过分析和实验探讨得出人们对新中式风格与传统中式风格的客厅家具与卧室家具的审美偏好,将结论运用到实际设计中,从而为设计出更受人们喜爱的家具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刘恒  张烨  李俊杰 《西部皮革》2022,(4):107-110
通过对中国传统造物中的装饰语言演化过程的简要梳理,指明了中国传统造物装饰语言对明式家具设计的影响,强调了传统造物中装饰语言运用的智慧内涵,进而说明了其对当下新中式家具设计的启发性,提出了基于中国传统造物装饰语言的新中式家具设计的思维路径,旨在强调中国传统造物中装饰语言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新中式首饰作为民族与时代的产物,将中国传统文化以三维的形式进行了视觉化呈现。在为新中式美学所用的众多中国传统元素中,竹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东方意境,但部分以竹为主题的新中式首饰设计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设计相对同质化等问题。本文从如何规避现有的“新中式”误区,以新中式首饰为载体展现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与哲学意蕴入手,对竹的文化背景、外观形态与意境哲思进行多层次研究,分析竹元素的艺术内涵与意境美学,对竹元素在新中式首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索,阐述竹元素的造型美与意境美对新中式首饰设计的启示,展现竹在新中式首饰设计中的更多可能性,以期在未来向世界展现东方首饰魅力。  相似文献   

5.
新中式家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新中式家具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中式家具情感化设计的必要性;将新中式家具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情感化、行为情感化和反思情感化三个层次进行探讨;井从家具设计的造型、使用方式、材料选用几个方面探索新中式家具情感化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探究了中国传统乐器元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餐饮家具中的应用方法。首先从餐饮家具的使用特点入手,思考餐饮家具设计的要点及可能性,接着从整体造型、局部特点及制作材料3个方面总结了中国传统乐器元素的提取方法,然后以传统乐器琵琶、古筝和箜篌为例,分析并运用以上元素提取方法,提取古筝及箜篌的元素应用于餐饮家具及主题餐饮空间的设计中。通过以上方法,使中国传统乐器主题餐饮家具的设计有明确的思路。并且将传统乐器的文化内涵融入现代餐饮家具的设计中,既为现代餐饮家具的设计带来更多的灵感,又能以另外一种新的方式将传统乐器的文化魅力向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7.
孙斌宾  杜鹤民 《家具》2023,(1):5-9+40
新中式家具是以传统中式家具中的设计理念、美学、符号等为基础进行现代化设计创新的结果,也是民族意识复苏、中式美学回归和文化自信的表现。旨在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家具设计中新中式风格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通过资料调查、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新中式风格的相关概念,从设计思维、感性工学、生理心理学和工程学4个方面总结了新中式家具设计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其未来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是建立整体的新中式家具风格体系,构建新中式家具风格认知模型,开发新中式家具风格检索与设计系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家具市场的考察调研,综合分析了目前市场上新中式家具的产品类型、市场份额,以及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中式家具的发展思路:新中式家具要在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应重视四个方面的设计,一是家具用材的多元化设计,二是中国元素的符号化设计,三是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四是家具的舒适性设计.  相似文献   

9.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艺术之一,意象简单却能表达很丰富的寓意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我的服装系列设计以新中式融合设计为突破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分析、重解表达与应用,概括古典内涵的典雅之美,摆脱传统的沉闷和前卫的夸张,用最简约的设计语言塑造丰富深厚的气韵,使传统的水墨赋予服装现代国际时尚格调,旨在将传统艺术水墨元素融合现代的服装设计语言,创造性地演绎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张梦娇  姚浩然 《家具》2013,(5):49-53,66
在现代社会对于文化回归的要求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新中式家具的市场逐渐拓宽,对于新中式家具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新中式家具的设计现状却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中国家具文化的设计需求。笔者以人格化家具设计的思想,即赋予家具以人的精神为核心,运用人格化家具设计的方法进行新中式的家具设计,并给出具体的新中式家具设计案例。旨在提出通过运用人格化家具设计方法,设计出真正能够传递中国传统思想人格特质的新中式家具。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明确了新中式家具的概念,描述了新中式家具的特征,并结合新中式家具当前的情况分析了发展新中式家具的重要意义,然后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概括性的表述。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设计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对生态的关切与诉求、对待装饰的态度以及设计中的形式美和意境美等,并探讨了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继承。  相似文献   

12.
明式家具蕴含着丰富的设计特征,继承和发扬明式家具的优秀设计特征,承续特征背后所隐含的理念,并将其运用于当代新中式家具设计之中,对丰富新中式家具内涵、推动新中式家具的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运用分析法与归纳总结法,在总结明式家具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新中式家具与明式家具的关联性,论述了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原则,提出了新中式...  相似文献   

13.
李芷欧  胡俊 《西部皮革》2021,(10):52-53
分析对于竹家具产品的研究、新中式家具趋势研究、以可持续设计为理念的竹家具产品设计以及记忆金属材料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为现代化的新中式竹家具提供新的设计方法及思路,提高其实用性、趣味感及美感.通过对新中式竹家具设计可行性的研究分析以及设计实践,深入体会新中式设计风格在竹家具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并将其总结分析从而指导未...  相似文献   

14.
细节混搭是一种简单且易用的形象性设计方法。本文运用符号学方法和设计实践法,从古诗词、古琴等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创意设计的细节,选取“方和圆概念”“古琴样式细节”“月盈月缺现象”等抽象样式细节、硬实的原木材质和纯粹的木色与花布软松的材质和烂漫的印花色等具象材质和色彩细节,进行细节的对比混搭和随意混搭的设计研究。研究得出细节混搭可以从内涵上引入符合当代消费需求和审美情趣的文化艺术元素,从外观上改变那些习以为常的中式家具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中式家具的概念在国内家具家居行业十分流行,新中式家具风格不断发展完善,进步迅速。在对新中式家具设计风格进行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新的理论、新的方法被提出,产生了很多水平层次不齐的新作品。本文从新中式家具中比较受欢迎的传统建筑元素"斗拱"入手,探索了在新中式家具设计中将传统元素与新材料(金属)和新工艺相结合的创新方法,提出了几种有效的设计手段,并设计了实例进行验证,为今后金属材料应用于家具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薛继肖  徐伟 《家具》2022,(2):53-57
吉祥纹样承载着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凝聚了我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继承和发扬吉祥纹样文化,探究它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从吉祥纹样文化、类型、表现形式及吉祥纹样中的“福”“寿”文化出发,通过调研分析法对吉祥纹样在新中式家具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梳理。结合国内新中式、老年家具的发展现状,以调研方式分析概述了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总结出新中式老年家具设计原则:安全性、实用性、科学性、装饰性。在此基础上,选择吉祥纹样中“福”和“寿”等纹样进行创新性设计,设计了一套新中式老年家具产品,以期能够将传统吉祥纹样与当代潮流更好地结合,拓宽新中式老年家具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浅谈新中式家具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式作为创新风格之一,备受匠师与设计师青睐。本文以新中式的现状与发展为研究基础,将其定义明确化。通过分析其设计原则与要求,最终得出新中式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视错觉原理入手,分析中国古典家具中视错觉的利用,列举了侧脚和收分以及正负形的运用案例,探索运用视错觉的原理在红木上进行了几何图形错视调整观察实验;评价了运用视错觉原理设计的新中式红木家具产品。得出结论:视错觉原理运用在新中式红木家具设计上是一条可行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新中式家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式家具是我固中式家具的继承和创新,近几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注意和重视。本文从新中式家具的产生和发展探索其在物质、精神和艺术文化三个方面对中国家具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