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维  金尚忠  陈德好  梁坤 《计量学报》2022,43(4):542-546
为了提高铷原子钟的远程时间溯源性能,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TWOTFT链路的基础上,实施了对铷原子钟的高精密准实时驯服实验,驯服间隔分别为16,5,1 min,实现了基于TWOTFT的远程时间溯源原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远程时间溯源中,TWOTFT相比GNSS时间频率传递效果更优,且1 min TWOTFT远程时间溯源...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电力科技的不断发展,很多电力系统机构使用的时间频率标准,需要获得更高精度的时间标准源进行时间频率比对来保持原子钟的准确运行,因而对其进行远程校准、时间频率量值溯源同步和实效提出了要求.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分析电力系统对时间频率量值需求和研究技术现状,提出了基于导航卫星共视的GNSS时间频率传递方法,解决了时钟远程...  相似文献   

3.
GPS时间传递技术在计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利用GPS时间传递技术对原子钟长期性能进行计量的初步情况。采用合适的测量数据处理方法,轻便、低代价接收机能得到准确度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袁媛  孙霞  杨嘉明  张然  王超 《计量学报》2021,42(11):1504-1510
为了满足高精度远程溯源需求,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基于光纤的远程溯源系统,根据光纤双向时间传递的高精度、高稳定的优点,将本地时间源的时间向远端高基准时间源进行溯源,系统还采用了主备路双路备份机制,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通过实验验证,基于光纤的远程溯源系统能够达到时差保持在2ns以内,日频率稳定度在7×10-15内的溯源效果,同时采用本系统的主备路时间同步技术,能够实现主备路时差控制在0.5ns以内。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卫星共视原子钟驯服装置,将本地原子时与国家时间频率基准参考站进行共视比对,实现了铷原子钟的驯服标准差2.19 ns,时间偏差稳定度(1天)小于1×10-9,相对频率偏差-8.42×10-17,频率稳定度(1天)小于2×10-14;铯原子钟的驯服标准差1.5 ns,时间偏差稳定度(1天)小于1×10-9,相对频率...  相似文献   

6.
黄艳  张晗  高源 《计量学报》2015,36(6):642-646
为满足卫星导航产品的检测需求,提出由国家时间基准驾驭的地方时间标准的建立方案,建立GPS共视法时间传递系统。通过数据比对使本地原子钟溯源到中国计量院的时间基准UTC(NIM),对比对数据用Vondrak平滑法进行滤波,并剔除异常数据。研究了影响比对精度的因素,包括:双频实测电离层时延,天线坐标设为固定模式,仰角选择30°以上计算,进一步提高了比对精度。作出预估方程,实现了实时的量值传递。实验结果表明,生成的地方时间标准与国家时间基准同步在±10 ns以内,并且提高了时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美国国家技术标准研究院(NIST)的时间频率基准溯源链,其重要特征是:拥有高精度的铯喷泉原始频率基准(准确度、稳定度均约为1 × 10-15);在时间频率基准传递方法、技术和算法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远程校准的频率测量和分析系统(FMAS),及溯源链系统的尖端装备的高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品质方面均达到领先水平.对高精度的时间频率同步系统在天文学测量、导航、定位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目前达到的关键技术指标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GPS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了GPS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系统,初步实现了GPS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使用GPS载波相位进行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包括零基线和长基线实验.在数据处理中,使用了专业GPS测地软件包结合自主开发的软件处理30 s间隔GPS载波相位观测数据,分析了1 min间隔的相对时钟估计结果.零基线实验结果表明,GPS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在1d内的数据有约100 ps的时间稳定度,即在采样间隔为1 d时,与之对应的频率不确定度约为2×10~(-15);通过计算其阿伦方差可以看出,其具备远程测量某些原子钟(包括一些铯钟)频率稳定度的能力.在长基线实验中,GPS载波相位时间频率传递在一天的数据中具有约900 ps的时间稳定度,即在采样间隔为1 d时,与之对应的频率不确定度约为2×10~(-14).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化学成分量溯源体系中气体计量溯源体系的建立进行了阐述,探讨了气体计量量值传递规范化途径和方法,提出了气体计量研究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时间频率计量工作的现状及传递方法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拟针对电焊机的校准方法进行研究,弥补电焊机校准工作的空白,研制一套智能型电焊机的校准装置,满足本区域内量值传递的需要,确保量值的准确一致,其校准结果可溯源至国家计量基准。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新疆计量测试研究院时间频率远程传递标准建立的意义,分析了新疆区域内时间频率远程传递的现状。通过对本套标准准确度及稳定度的分析,证明该装置满足规范要求,可在新疆区域内建立最高时间频率标准,实现新疆区域内时间频率远程传递、溯源及校准技术运用。  相似文献   

13.
一、量值溯源的概念和要求 1.量值传递和量值溯源的概念 量值传递是将国家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量值.通过检定/校准(或其他传递方式)传递给下一等级的计量标准.并依次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以保证被计量对象的量值准确一致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通俗的语言论述了“时间计量技术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作用。全文以时间的划分和定义,铯原子钟30万年误差一秒、时间频率的传递和时间频率的作用等四个篇幅阐述了时间将伴随你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5.
正一、建设背景贵州省计量测试院于2015年初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质检总局量值传递项目《远程时间溯源体系研究》。作为时间溯源体系建设中被确定的全国三家试点单位之一,贵州省计量测试院高度重视该项目,在人员配备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2015年7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时间频率计量研究所科技人员在我院共同完成了远程时间频率事后及实时校准装置(UTC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量值传递与溯源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必须离线方式进行,把工作用计量器具定期拆下来,送到相应技术机构,在规定的实验环境下进行检定或校准,影响正常生产进程,二是都属于静态或稳态测试过程,只能获得参比工作条件下仪器的基本误差,不能获得现场应用中的附加误差。仪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看到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希望,如果能够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起计量仪器的远程量值传递与溯源系统,则可得出仪表的附加误差,从根本上保证现场计量数据的准确可靠。该文调研国内外计量仪器领域远程量值传递与溯源技术的研究现状,归纳计量领域远程量值传递的3种实现途径,即传递标准表、标准表置于现场、传递量值法,比较这3种实现途径的难易程度,最后提出实现理想方式的计量仪器远程量值传递与溯源技术尚需要研究的领域及具体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李本操 《中国计量》2000,(10):26-26
笔者受《中国计量》2000年第4期所刊《关于量值传递体系的思考》一文的启示 ,提出“国家量值保证体系”观点供商榷。一、国家量值保证体系国家量值保证体系是指国家为保证量值的准确、统一而形成的体系。它从属于国家计量体系 ,仅指国家计量体系中保证“量值”准确和统一的技术体系 ,主要由国家量值传递体系和国家量值溯源体系两部分组成。二、国家量值传递体系和国家量值溯源体系特性比较三、国家量值传递体系我国现行量值传递体系是依托行政区划 ,从国家计量基准开始 ,逐级传递 ,直至工作计量器具(最终传递到实物)的传递体系。这一…  相似文献   

18.
高准确度的时频传递系统是时间频率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我国时间频率基准到各级标准及时间频率用户之间的桥梁,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远程时间溯源装置—NIMDO,基于GNSS时间频率传递的可准实时验证的溯源或授时技术,建立精密时间频率溯源系统,实现远程时间频率源与原子时标国家计量基准UTC(NIM)的比对。通过系统验证及分析,NIMDO与UTC(NIM)时间偏差测量结果 78.17%在±5 ns以内,相对频率偏差(一天平均)测量结果 88.49%在±1×10~(-13)以内。结果表明验证系统解决了精密时间频率溯源和同步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量值传递与量值传递的可溯源是计量工作保证量值准确一致的主要作务之一。计量工作中的量传是通过计量检定或校准,将国家计量基准所复现的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计量标准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的活动(如图1所示),以保证被测对象的量值准确和一致。  相似文献   

20.
青岛市计量技术研究院以可信的时间频率标准装置(NIMDO)为核心,建立了高准确度的远程时间频率溯源系统,实现了时间频率实时溯源至原子时标国家计量基准UTC(NIM)。整个系统与UTC(NIM)的时间偏差在±6ns内,时间稳定度(1天)优于0.3ns,频率稳定度(1天)优于5e-15,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同时,利用远程时间频率溯源传递系统,可为交通、电网、电力等众多行业提供授时及检定、校准、测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