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黄河北煤田下组煤开采所受水害问题并制定防治方法,通过分析区内主要水害类型及其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得出11煤开采主要受直接顶部四五灰涌水及底板徐灰突水威胁,同时两含水层均与奥灰存在密切水力联系;基于黄河北煤田11煤特殊水文地质条件,提出"顶板灰岩帷幕截流,底板灰岩区域治理"方法治理顶底板双灰岩水害,并应用于区内典型矿井,同时探讨了水害治理效果。结果表明底板徐灰治理效果较好,顶部四五灰帷幕需全部搭接才能检验截流效果。  相似文献   

2.
矿井水害因其强烈的致灾性已引起广泛关注与研究,因此伴随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山开采过程的矿井充水条件分析尤为重要。以山西霍州煤电团柏煤矿的下组煤开采为研究背景,在分析下组煤顶、底板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特征基础上,从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强度3方面评价了10#和11#下组煤在顶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和底板奥灰含水层威胁下进行开采时的矿井充水条件,为采取相应的水害预防与治理对策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为矿井实现安全开采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鲍店煤矿下组煤开采的主要充水含水层为十下灰、十四灰、奥灰,其中奥灰为突水危险性最大的含水层,一旦突水将造成巨大的损失。鲍店煤矿利用"脆弱性指数法"综合分析矿井突水的主控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出下组煤首采区受水害威胁的程度,指导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4.
基于矿井的扩建、下组煤延深开采,完善的下组煤水文地质资料能够使受水害威胁的煤层得到安全开采。某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具有富水性较弱,且埋深较大的特征,该矿通过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结合井下长期涌水点的观测数据,对该矿下组煤水文地质补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矿井水文观测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基础工作,利用水文观测孔对威胁矿井安全回采的含水层进行水量、水压观测,是矿井水害预测预报、并进行针对性治理的依据。云盖山井田二1煤深部回采同时受石炭系太原组下段灰岩及寒武系灰岩2层含水层突水威胁,矿井利用多级套管及分段注浆的施工技术,实现了1个钻孔同时观测2层含水层,取得了较好的安全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该文利用双柳煤矿郭家山风井揭露的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人工疏放水量及地面水文孔的长期观测资料,建立了Visual Modflow数值模型,通过参数反演,计算出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并运用解析法和数值法预测了下组煤采掘过程中不同水平的矿井涌水量,为矿井下组煤采掘防治顶板水提供了设计依据;分析了太灰水对下组煤开采的影响,提出了对顶板太灰水的防治水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裴沟煤矿33采区二_1煤底板水害影响程度,统计了33采区地质及水文资料,详细分析了底板太原组L7-8灰含水层、L1-3灰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以及地质构造对矿井充水的影响。本区受滑动构造铲蚀作用,二_1煤与下部奥陶系灰岩含水层间距变小,并且叠加较大的断裂构造,造成奥灰水。应用临界突水系数法对本区奥灰水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划分出奥灰突水威胁区和奥灰突水危险区,并对奥灰突水危险区的涌水量进行了预计,为采区防治水工作和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防治郭家河煤矿回采工作面受离层水害威胁,以1310、1308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附近钻孔情况为基础,通过在工作面前后施工地面钻孔,进一步查清了煤层回采前后富水性特征,得出的洛河组含水层水文参数,表明煤层回采后洛河组含水层富水性明显增强,这对矿井防治水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鹤煤公司六矿现主采二1煤层,二1煤下的奥陶中统(O2)含水层为矿井主要底板承压含水层,奥灰含水层地层厚、水压高、水量大,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较大.分析了鹤煤公司六矿井田水文地质单元及奥灰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在研究奥灰含水层突水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综合防治对策,提高了矿井抗灾应变能力及水害防治安全系数,确保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0.
新陆煤矿位于鹤岗矿区中部,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石头河子组,井田内构造发育。在上述背景下,分析了新陆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指出石头庙子组砾岩裂隙水已经成为矿井生产中的主要水害威胁,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及多元地学信息空间分析,对威胁矿井安全的主要含水层——石头庙子给砾岩含水层富水性分区,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直观的水文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兖州煤田下组煤开采主要受奥灰水威胁,为了指导该煤田下组煤安全开采,对兖州煤田中深部矿井采用水文地质钻探、水化学测试、岩样测试、抽(放)水试验、含水层水位动态观测等多种探查手段对奥灰含水层进行了综合勘探,并根据勘探成果资料对奥灰含水层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总结得出了奥灰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兖州煤田中深部奥灰含水层径流条件较差,相对滞留,但补给充沛,富水性弱到强;Ca~(2+)、Mg~(2+)可作为奥灰水的判别指示离子;奥灰含水层顶部存在有厚度不小于10 m的不富水的相对隔水层段。配合相应的防治水技术措施,实现下组煤安全带压开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郑庄矿井3号煤层受奥灰含水层水害的威胁,在查明该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大井法和水文地质比拟法对郑庄井田3号煤层先期开采地段涌水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可指导郑庄矿井建设及采区防治水工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神华集团煤矿主要受底板水、顶板水和老空水、个别矿井地表水害威胁的分析,开展水文地质补勘,进一步摸清奥灰含水层特征,加强监测预警,对物探异常区进行钻探验证,完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奥灰水重大水害防治,掌握奥灰岩富水性、隔水层厚度、水压及突水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根据物探及钻探结果,分析陷落柱、断层等构造的导水情况,制定落实防止奥灰水突水的措施;针对老空水害,根据采掘工作面上下煤层、相邻工作面、周边小煤矿的空间关系,掌握积水区域和积水量等,提前有针对性地做好探放水工作,消除采空区积水威胁后,组织生产;提高探放水技术水平和手段,做到物探先行、钻探验证,进一步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基础工作,完善水害预警系统,提高防治水基础工作水平,杜绝重大水害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4.
薄层底板条件下煤层开采防治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受奥灰含水层突水威胁、薄层底板带压条件下煤层的安全开采,基于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方针,采用物探、钻探手段查清水文地质条件,针对重点区域进行水害防治、治理,增强矿井防灾、抗灾能力,避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情况下水害事故的发生,确保了资源回收和矿井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5.
李雪峰 《煤炭与化工》2023,(7):75-78+82+101
煤矿水害的防治对于煤矿安全开采十分重要。结合阳煤集团寿阳开元矿业的地质情况,对其未来开采过程中可能的水害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井田的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分布情况;然后重点分析了矿井的充水条件;最后探讨了未来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害。研究结果表明,该矿3号煤层开采时会贯通上部砂岩裂隙含水层,9号煤层开采受上部砂岩含水层裂隙水和采空区积水影响,可能形成矿井涌水,但不会威胁矿井安全;15号煤层虽受岩溶水水害影响,不会威胁矿井安全。  相似文献   

16.
赵润喜 《煤炭与化工》2021,44(10):43-45
万年井田主采煤层为2号和9号煤,矿井生产期间主要受底板奥灰承压含水层威胁,随着南洺河铁矿开采期间的疏水降压,万年井田地下奥灰水位逐年下降,根据井田内奥灰观测孔及南洺河铁矿井下观测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奥灰含水层水位在同一水文单元内差异大.经对奥灰含水层水位进行分析研究,最终查明了该含水层水位差异性的原因,也对该含水层水文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国投哈密大南湖七号矿井属在建矿井,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确定对其总体规划、设备选型及安全生产意义重大。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相关要求,结合目前矿井建设及相关地质工作成果,对矿井第一开采水平受采掘工程影响或破坏的含水层(体)、矿井及周边老空水分布状况、矿井涌(突)水量、开采受水害威胁程度和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类依据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其等级类别。基于此,确定了矿井第一开采煤组的简单型矿井水文地质类型,为制定相应的矿井水害预防和治理对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矿井下组煤开采受奥灰水威胁的前提下,要从上组煤与下组煤隔离、下组煤采区隔离、下组煤工作面隔离等方面进行隔离开采设计,还要设计计算边界断层煤柱的留设宽度.通过隔离开采才可实现下组煤隔离开采,以减轻矿井受水害威胁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摘要:山西省离柳矿区是我国最大的主焦煤基地,双柳煤矿地处离柳矿区西部。双柳煤矿下组煤开采过程中,主要面临上部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和下部高压奥灰含水层的突水威胁,底板承受奥灰水最高水压达5--6Mpa。本文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井主要充水含水层和隔水层以及矿井充水因素,提出了双柳煤矿开采下组煤的主要防治水措施,为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煤炭资源持续长远的开发和利用,对下组煤进行开采,通过下组煤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分析查明了下组煤各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水质、水位、富水性及主要断层导水性,分析了下组煤主要隔水层厚度、岩性组合、隔水性,分析了下组煤受奥灰水的威胁程度,划分了开采下组煤的水文地质条件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