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铁尾矿作为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细骨料,对水胶比、减水剂掺量和矿物外加剂掺量进行优化,通过加压成型和蒸汽养护,制备出铁尾矿活性粉末混凝土(RPC).详细研究了粉煤灰、硅灰等矿物外加剂对RPC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硅灰掺量为10%和粉煤灰掺量为15%复掺时,RPC的抗压强度可以到达176MPa,抗折强度达到38MPa,符合经济型活性粉末混凝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遵循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基本配制原则的基础上,不掺入硅粉,采用超细水泥、普通水泥、掺合料(粒化高炉矿渣和粉煤灰)、砂、水、减水剂、钢纤维进行配合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采用硅粉制备RPC是可行的;在制备RPC时,将超细水泥与适量掺合料混掺后,可以在保证材料强度和流动性的同时提高材料的经济性;用普通水泥取代大部分超细水泥后,材料的性能仍可保证,且更加经济。另外,研究了钢纤维掺量对材料性能(抗压、抗折、流动性及弯曲韧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成本同时获得高强度制品,根据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制备原理,采用价格相对较低的白云石砂、白云石粉取代其原料中价格较高的石英砂、石英粉来制备高强混凝土.利用水泥,硅灰,粉煤灰三元胶凝材料体系,在水泥,白云石粉,减水剂的相对掺量不变的条件下,用单元变量的方法分别改变水胶比,以及硅灰、粉煤灰、白云石砂和钢纤维的掺量,探讨了不同配合比设计对样品强度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水胶比,以及粉煤灰、硅灰、白云石砂的掺量变化对样品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大,抗折强度的影响较小,而钢纤维掺量变化对样品的抗压和抗折强度的变化都很明显.最后得出最佳配合比设计为:水胶比为0.16,硅灰、粉煤灰、白云石砂、白云石粉的掺量分别为水泥用量的0.3、0.3、0.9、0.2,钢纤维的掺量为体积分数的2%,减水剂的掺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2%.制备的混凝土样品脱模后先采用水泥砼标准养护2天,再于90℃热水中养护3天,测得样品的抗压强度超过150MPa,抗折强度达到30MPa.  相似文献   

4.
根据紧密堆积理论,编程计算RPC所用原料粒径理论分布值,选取合理的配合比计算值,结合力学实验确定试验各原料的比例.在此基础上,采用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矿渣取代部分石英粉,配制活性粉末混凝土,研究各配比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工作性、热养及常温养护的收缩等性能.结果表明:水胶比0.23,粉煤灰取代水泥30%,矿渣取代石英粉50%,掺钢纤维2%的活性粉末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强度合格,28 d干燥收缩不显著.该配合比的RPC成本降低,易于工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改变水胶比、硅灰、减水剂、石英粉、石英砂掺量及石英砂颗粒级配,考察了这些因素对不掺有钢纤维的活性粉末混凝土流动性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石英砂颗粒级配为粗∶中∶细=1∶2∶1,水泥∶硅灰∶石英粉∶石英砂=1∶0.3∶0.37∶1.1,减水剂掺量3%时,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流动度达到了603 mm,浆体均匀密实,符合自密实性质,其28天抗压强度为92.67 MPa.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自密实钢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为2%时,钢纤维自密实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流动度为554 mm,符合自密实性质.28天抗压强度为104.31 MPa,劈拉强度为11.45 MPa,抗折强度为13.85 MPa.  相似文献   

6.
活性粉末混凝土作为一种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其配合比直接关系到其性能的优劣,亦是研究其性能的基础.本文首先回顾了RPC配合比设计理论基础,并对典型的RPC配合比设计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了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深入讨论了RPC配合比设计参数的适宜取值范围.目前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主要基于试验方法、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方法、编程计算方法.但是试验方法和编程计算方法无法直接进行强度预测,配合比设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通过对典型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发现法国路桥公式的准确度较高,可作为简易的强度预测公式使用,但该方法未考虑钢纤维掺量及养护制度对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活性粉末混凝土(简称RPC)作为一种新型材料,拥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为了使其更好地应用于桥梁工程等工程实践当中,对RPC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及弹性模量进行试验研究.对于活性粉末混凝土而言,不掺钢纤维(RPC-1)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尺寸效应较掺钢纤维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明显;三种尺寸的立方体块抗压强度随试块尺寸的增大而减小;100 mm×100 mm×100 mm试块的抗压强度与100 mm×100 mm×300 mm试块的轴心抗压强度非常接近,活性粉末混凝土表现出了良好的韧性;三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分别为44.4 GPa、41.2 GPa、41.8 GPa,试验数据显示,混凝土在1/3强度内不会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可看做为线弹性材料.  相似文献   

8.
钢渣作为活性掺合料用于混凝土是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昆钢钢渣粉具有的潜在活性及与水泥熟料相似的矿物组成,以钢渣粉取代矿渣粉制备C15、C20、C30和C40混凝土,分析了钢渣粉掺入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针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水化产物,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掺钢渣粉混凝土的流动性、塌落度损失、泌水率、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以及净浆水化产物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渣粉与矿渣粉复掺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延缓了塌落度损失,降低了混凝土的滞后泌水,并满足了力学强度的设计要求;钢渣粉的掺入,水化产物种类没有改变,钢渣粉早期水化速度较慢,后期水化程度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9.
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养护时间和钢纤维掺量对活性粉末混凝土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探索低成本、超高强高性能活性粉末混凝土的配制技术,旨在促进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混凝土强度越高,脆性越显著,特别是超高强度混凝土。本文就钢纤维和聚丙烯粗纤维对掺偏高岭土活性粉末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延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入一定量的钢纤维,可以改善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延迟和阻碍裂缝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改善混凝土的脆性;掺入一定量的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强度不会提高,但具有改善混凝土脆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We examined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umice aggregate on the concrete formed by considering the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mixture ratios, for the rigid superstructure concrete road pavement and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 natural pumice aggregate in fibrous and non-fibrous concrete samples was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concrete by fracturing in 0.1-0.6 mm dimensions in rotor mill. The concreted formed in this way is named after the pumice powder concrete(PPC). The PPC samples produced were taken 7 days as 20 ℃ standard water cure, 28 days as 20 ℃ standard cure and 9 different types of combined cures. The combined cures were applied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 different durations. PPC samples were subjected to some pressure and flexural tests at the end of the standard water and combined cures. The highest compressive and flexural strengths of PPC samples were obtained after the combined cures: 3 days in 20 ℃ as standard water curing + 2 days in 180 ℃ in drying-oven. The highest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PPC samples without any fiber was found to be 47.27 MPa, as for the highest flexural strength, it is found to be 5.23 MPa, in the end of the study. The highest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fibrous PPC samples was 51.12 MPa, while flexural strength was 6.57 MPa.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加湿的方法,使粉末涂料的含水率增高,研究其在静电粉末喷涂中对涂料性能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经实验,总结出粉末涂料在轻度受潮后其影响不明显,在重度受潮后即含水率大于2.0%时,上粉率显著降低,涂膜光泽变差,甚至难以得到连续的涂膜。  相似文献   

13.
To decrease the cement and SF content of RPC by using ultra-fine fly ash (UFFA) and steel slag powder (SS), the effect of these mineral admixtures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RPC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tilization of UFFA and SS in RPC is feasible and has prominent mechanical performance. The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SEM and TG-DTG-DSC)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PC containing SS and UFFA wer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sequential hydration ...  相似文献   

14.
粉石英包覆二氧化钛制备复合粉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沉积法在粉石英表面包覆TiO2,研究了TiOSO4—H2O—SiO2反应体系的温度、水解时间、晶种、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包覆的影响;利用SEM,XRD,IR等对复合粉体的形貌、组成、表面官能团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化学沉积过程中采用自生晶种、并有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水解温度95℃,粉石英-硫酸氧钛水溶液体系保持5 h,能制备出包覆效果良好的复合粉体,白度最高可达93.4,复合粉体中粉石英表面包覆致密的锐钛型TiO2,二者以化学键结合,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钨粉粒度对钨铜粉末药型罩密度及破甲威力的影响,采用3种实验方案,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得了粉末药型罩的压坯密度和烧结后密度,三者对比,得到钨粉粒度对压坯密度、烧结后密度及烧结前后密度差的影响;对60°药型罩进行静破甲试验后,三者相比,得到钨粉粒度对破甲深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钨粉粒度在45~62μm(325~230目)之间时,在保持铜粉质量分数和粒度、工艺过程、装药结构等相同的条件下,钨粉粒度越小,压坯密度和烧结后密度越大,相对密度越大,烧结前后的密度差越小,钨破甲深度越深,破甲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对悬挂式顶吹喷粉精炼的钢水脱磷速率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应用传质原理的双膜理论,分别考虑气粉流直接冲击钢水面的过渡相接触区和顶渣的稳定相接触区,建立了顶吹喷粉钢水精炼的动力学模型.考查了供粉强度和渣粉熔化特性对精炼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在渣粉熔点较低的情况下,稳定相接触区对整个精炼过程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增加供粉强度可增加稳定相接触区反应所占的比例,但对过度相接触区无影响,降低渣粉熔点可显著提高过渡相接触区的精炼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精炼过程的速率.  相似文献   

17.
制备钡铁氧体磁粉的新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共沉淀法与高温助熔剂相结合制备性能优异的钡铁氧体磁粉的新工艺。探讨了产品制备时,共沉淀的pH值,Fe/Ba摩尔比,助熔剂的加入量,焙烧温度和时间及Co,Ti的掺入量等对产品性能的影响。与日本同类产品相比,样品磁粉的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削减油耗并降低排气中的污染物而开发了A重油和木粉混烧技术。该技术可以降低排气中的CO浓度和A重油产生的碳烟浓度。木粉的制造成本取决于木粉的直径大小:小直径木粉需要较高的制造能源,大直径木粉将导致低燃烧效率和严重的污染物。本文的目的是评价用于混合燃烧的最佳木粉直径,并对3种不同直径木粉进行了试验,讨论了木粉直径对混烧燃烧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削减油耗并降低排气中的污染物而开发了A重油和木粉混烧技术。该技术可以降低排气中的CO浓度和A重油产生的碳烟浓度。木粉的制造成本取决于木粉的直径大小:小直径木粉需要较高的制造能源,大直径木粉将导致低燃烧效率和严重的污染物。本文的目的是评价用于混合燃烧的最佳木粉直径,并对3种不同直径木粉进行了试验,讨论了木粉直径对混烧燃烧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生产线的运行数量时变、每条生产线需要配送粉料数量不同、配送速度不同、配送原料不同等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原料配送的层次分析调度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动态配送粉料的调度方法,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