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油地质学理论及勘探技术发展到今天,在钻预探井之前,只要运用高质量地震资料,通过邻区井标定,经过深入的综合研究,就能较准确地预测生油层、储层、盖层、圈闭及保存条件,唯独石油运移条件因缺乏直接资料而成为目前石油地质学中最难研究的一个课题。运移也是流体矿藏与固体矿藏最主要的差别,近几年出现的新学科——成藏动力学就是研究石油从生成到聚集的整个过程。大量勘探实践证明,运移条件是油气成藏的核心要素,汇油面积决定了油田的规模:凹陷内烃源岩及其邻近输导层的产状控制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从而控制了主力油田的位置;箕状凹陷缓坡带高部位的构造最易形成大油田,而长条形生油凹陷两端的构造不易形成大油田;隆(凸)起上长轴平行于生油凹陷长轴的构造易于形成大油田,而垂直于生油凹陷长轴的构造常常不富集石油。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江汉盆地内首批油田的发现史。江汉盆地的油气勘探经历了区域勘探、选凹、定带、重点突破几个阶段.选凹:经历了勘探重点从潜江凹陷转向周缘凸起,又转回潜江凹陷的过程;定带:江汉盆地最好的生油层是下第三系潜江组(Eq),潜江组生油最有利的地区是潜江凹陷,潜江凹陷生储油相带配置最良好的地区是凹陷北部.一旦选凹定带部署正确,油田便接连被发现。 1965年发现江汉盆地首批油田——王场油田和钟市油田,盆地第一口工业油流井为王场油田王2件;第一口自喷油井为钟市油田钟11井。  相似文献   

3.
垦利10-1油田是2008年在莱州湾凹陷北部陡坡带发现的亿吨级油田,其主要含油层段为古近系沙三段(构造油藏)和新近系明下段(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油藏具有埋藏浅、储量大且丰度高、原油物性好、测试产能高等特征.该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莱州湾凹陷是一个小而肥的富烃凹陷,拓展了渤南地区浅层新近系明下段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领域,扩大了莱州湾凹陷油气勘探范围,再次证实了凹陷中继承性陡坡带具有形成大型复式油气藏的优势条件,对于推动莱州湾凹陷及我国海上其他类似低勘探程度凹陷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油钻探技术》2007,35(1):22-22
胜利油田在浅海探区垦东地区发现新油田——新北油田,该油田位于胜利浅海探区黄河人海口以北,构造上位于孤东油田以东、新滩油田以北,是一个在前第三系潜山背景上发育起来的上第三系披覆、下第三系超覆的高潜山披覆构造带,周围凹陷众多,油源充足,成藏条件非常有利。主力含油层系为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地层。  相似文献   

5.
2008年11月6日,青西油田新完钻投产的青2—58井射孔后喜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日产原油80余吨,基本不含水。 青西油田是玉门油田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在酒西坳陷青西凹陷建成的一个新油田。这个油田作为玉门油田增储上产的主战场,其勘探与开发备受关注。青2—58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将为玉门油田踏上2008年原油产量调整计划线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甾萜烷生标分析表明,BZ28-1油田存在两种类型的原油、一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渤中凹陷东营组下段烃源岩,而另一类原油主要来源于黄河口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原油物性和补身烷系列化合物分析表明、BZ28—1油田凝析油来源于渤中凹陷。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研究表明、BZ28—1油田天然气为渤中凹陷和黄河口凹陷混合来源.以海渤中凹陷高一过成熟气为主。  相似文献   

7.
根据歧口凹陷中北区水分析资料,系统研究油田水矿化度的纵横向变化规律及其成因,阐述了它与歧口凹陷中北区沉积环境及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油田水矿化度较高地区层位有机质丰富,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提出了在该区油田水矿化度较高的层段寻找自生自储油气藏的思路.实践证明,研究油田水变化规律对于歧口凹陷的油气勘探和综合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密执安盆地南部的Albion-Scipo大油田是裂缝控制的白云岩油藏的典型实例之一。油田长50公里,宽1.6公里。在区域分布上,奥陶系Trenton和Black River组是致密灰岩,但在Albion-Scipio地区,它变为缝洞状白云岩储集层,仅有的构造形态是区域单斜背景上的一个小凹陷。  相似文献   

9.
东濮凹陷地震勘探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濮凹陷众多油田的发现和勘探开发是地震勘探的一个成功范例,东濮凹陷是我国较先采用的模拟磁带,较先开展数字地震,率先进行三维地震并实现大连片的地区。由于该区断层极其发育,构造破碎严重,如文明寨油田面积仅有6.8km^2,却被切割成192个小断块。因此在地震资料解释中,要把断裂解释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发现一条小断层,就可能找到一个新的含油气圈闭;断层位置移动,有可能扩大含油面积,断层组合形式的变化,有  相似文献   

10.
南阳凹陷东庄油田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凹陷是南襄盆地内发育的一个次级凹陷,凹陷内已发现魏岗、张店、东庄、北马庄等油田。东庄油田位于凹陷西南部,是在背斜构造背景上被一组与背斜长轴走向一致的南倾正断层切割的复杂断块油田;储集层以西北部的沙堰三角洲前缘砂体、粉细砂岩为主;“背斜构造控制油气聚集范围、砂体决定油气富集程度、断层起油气再分配和遮挡作用”是其主要成藏特征;油层埋藏深、厚度薄、含油层段集中,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东庄背斜构造北翼,南翼分布比较零散,纵向上主要集中在核桃园组二段至三段;油藏类型以断鼻、断块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油田的分布特征与发现前景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大油田在石油储量增长和产量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截至2004年底,中国大油田的可采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77%,2004年大油田产量占全国石油产量的70%.中国大油田的储集层主要是白垩系和第三系的陆相碎屑岩,圈闭以背斜圈闭和混合圈闭为主,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大油田发现的高峰期.中国的大油田主要分布在富油气凹陷中;凹陷的资源丰度越大,发现大油田所需的时间越短;凹陷的资源量越大,发现的大油田规模也越大.中国目前整体勘探程度比较低,未来在中西部地区和海域都可能有大油田发现.图6表1参10  相似文献   

12.
冀东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上,地质构造复杂。凹陷内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陆相砂泥岩地层,油气资源丰富,但地层岩性变化大,横向对比性差,地质录井特别是常规录井油气显示发现难度大。本文讲述了冀东油田的地质背景,分析了冀东油田油气显示特点,提出了常规录井应注意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以及油气显示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川如 《试采技术》1995,16(3):36-39
本文在系统整理苏北溱潼凹陷各油田历年来的开采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两类油藏的开发特征应用了常规油(气)田动态分析方法以及新研制的动态分析方法-丁型与组合变量水驱曲线4种产量递减分析方法以及水淹程度与含水率关系图版等,综合分析小断块油田的动态特征,取得较明显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溪南庄油田是苏北溱潼凹陷典型的底水驱动油田。文章以溪南庄油田为例 ,开展了底水油藏开采过程中的临界产量、底水锥进、油水界面移动和剩余油分布的动态研究 ,提出了底水驱油藏下步开采的建议。实践表明 ,这些研究对于科学开发溱潼凹陷底水驱动油田和国内同类油田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埕北凹陷是济阳坳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位于渤海浅水海域。埕北凹陷是埕北低凸起上埕岛油田的主力供油凹陷。埕北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富集生油层发育.生储配置极佳.排烃效率及聚集效率均为高值。应用盆地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该凹陷的生排烃量和资源量。指出了有利区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6.
北塘凹陷塘沽油田勘探实践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北塘凹陷位于黄骅坳陷北区,油气勘探难度较大,从1964年开始勘探,长期未获重大突破,素有“贫油凹陷”之称。近十年,从盆地分析入手,整体解剖,选择塘沽构造为突破口,经过艰苦工作,终于发现了一个 5000 × 104t资源规模的中型油田。回顾油田勘探历程并总结3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此类地区勘探具有借鉴意义。认为塘沽油田勘探成功的主要经验在于强化地震勘探、加强综合地质研究以加深对地质规律的认识、广泛应用新技术、注重提高工艺水平。图3参3(邓荣敬摘)  相似文献   

17.
冀东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上,地质构造复杂.凹陷内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陆相砂泥岩地层,油气资源丰富,但地层岩性变化大,横向对比性差,地质录井特别是常规录井油气显示发现难度大.本文讲述了冀东油田的地质背景,分析了冀东油田油气显示特点,提出了常规录井应注意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以及油气显示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于2007年5月3日宣布,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10^8t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新发现的冀东南堡油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境内(曹妃甸港区),地质上为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的南堡凹陷,属中石油冀东油田公司勘探开发范围。冀东油田公司有勘探面积1570km^2.[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葡北地区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较有利的滚动勘探开发目标区。针对该区速度及储层横向变化快的特点,采用地震迭加速度场变速时深转换、多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地震相研究等关键技术手段,对葡北油田及周边构造和储层进行深入研究,使油田滚动勘探取得较好收益。  相似文献   

20.
红柳油田位于沾化凹陷东南部 ,垦东大断裂西北下降盘 ,北与孤东油田相邻 ,西北部为孤南洼陷 ,东部隔垦东大断层与垦东突起相邻 ,南为垦利大断层。根据地震、钻井、测井和生物等多项资料研究证实红柳油田下第三系发育了沙二、三段 ,沙一段和东营组等地层。1 .层序地层学分析1 1 层序划分根据地震反射、并结合生物地层和其他资料所确定沉积间断面 (不整合 )及地质年代 ,识别出红柳油田下第三系三个二级层序界面 ,第一个层序界面位于沙二、三段底部 (凹陷中心为沙二、三段与沙四段的分界面 ,盆地边缘为沙三段与中生界的分界面 ) ,第二个层序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