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水玻璃的加入量增加和有机酯的加入对水玻璃砂的残留强度和24h熟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结果表明:有机酯的加入使水玻璃砂的24h终强度达到了普通水玻璃砂的要求;水玻璃加入量的减少,使有机酯硬化水玻璃砂的溃散性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张敏  张哲 《铸造》1996,(6):27-30
采用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酯硬化水玻璃砂比CO2硬化水玻璃砂强度提高的机理。研究表明:酯硬化水玻璃砂的粘结桥结构完整,裂纹缺陷少,粘结膜中硅凝胶颗粒尺寸小,数量多,排列紧密,能提高水玻璃内聚断裂强度;有机酯对砂粒表面有一定的活化作用,能提高水玻璃与砂粒间的附着强度。因此酯硬化水玻璃砂的强度高,可减少型砂中水玻璃的加入量,明显改善水玻璃砂的溃散性。  相似文献   

3.
顾国涛  沈惠珍 《铸造》1993,(9):29-34
介绍了以铬铁矿砂为原砂,MDT有机酯为硬化剂配制的铬铁矿水玻璃自硬砂的各种性能的试验结果.荐的型砂配方(%)是:铬铁矿砂100,MDT有机酯0.16,水玻璃1.6.MDT有机酯是一个品种较全、性能较好的水玻璃自硬砂用的硬化剂.用酯硬化水玻璃铬铁矿砂可生产出无粘砂厚大铸钢件.  相似文献   

4.
影响酯硬化水玻璃干法再生砂性能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樊自田  彭玲 《铸造》1996,(1):21-25
本文对影响酯硬化水玻璃干法再生砂强度及可使用时间的酯加入量、水玻璃模数、浓度、原砂含水量等因素进行了试验。采用低模数水玻璃,减少酯加入量,可使酯硬化水玻璃干法再生砂的终强度接近新砂和湿法再生砂的终强度。  相似文献   

5.
活性酯硬化水玻璃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焙烧活性砂混制而成的活性酯硬化水玻璃砂与普通酯硬化水玻璃砂相比,强度成倍提高,从而减少水玻璃的加入量,改善水玻璃砂的溃散性。实验证明:原砂的表面活性直接影响在水玻璃砂中水玻璃的加入量,是改善水玻璃砂溃散性的关键之一。焙烧活性砂的水玻璃加入量只要1.5%~2.0%,即能满足实际生产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李雪洁  樊自田  汪华方 《铸造》2012,61(2):147-151
对比研究了普通一次微波硬化、有机酯硬化、有机酯-微波复合硬化三种水玻璃砂硬化工艺的性能.结果表明,与普通一次微波加热硬化相比,有机酯-微波加热复合硬化工艺可使砂型在微波加热阶段不带模具加热,当有机酯的加入量为水玻璃质量的1.5%时,恒湿瓶中4h存放强度较普通一次微波加热硬化提高了70%;较之于有机酯硬化工艺,有机酯-微波加热复合硬化工艺的水玻璃加入量少、硬化速度快、硬化强度高.进一步系统研究了其他工艺参数(微波加热功率和时间)对有机酯-微波加热复合硬化水玻璃砂型存放强度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该工艺下的砂样粘结桥微观结构和硬化机理.  相似文献   

7.
朱纯熙  卢晨 《铸造工程》2004,28(4):20-22,27
CO2-有机酯复合硬化工艺虽有助于CO2硬化脱模后型砂强度快速提高,加快生产节奏,但多加的水玻璃不利于旧砂再生.水玻璃旧砂能全额再生,循环使用,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使水玻璃加入量降低到1.8%~2.0%.这样,简便的热干法再生法才能使循环砂中残留Na2O不超过0.25%.直立式沸腾床加热或冷却器的使用,使干法再生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酯硬化水玻璃的实际使用情况,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分析了水玻璃加入量、有机酯加入量及型砂水分含量对酯硬化水玻璃砂性能的影响,找到了最佳工艺参数。这将有助于合理和有效地应用有机酯水玻璃砂。  相似文献   

9.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昝小磊  樊自田  王继娜  潘迪 《铸造》2008,57(4):384-388
采用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具有强度高、硬化速度快、水玻璃加入量少、残留强度低等许多优点,应是未来水玻璃砂工艺发展的重要方向。研究了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性能特征,测试了影响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强度、残留强度、表面稳定性、吸湿性等性能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硬化强度,主要受水玻璃加入量的影响,随微波加热时间、微波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残留强度,随水玻璃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受微波加热时间、微波加热功率的影响不大;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表面稳定性和吸湿性,主要取决于水玻璃加入量,水玻璃加入量越大、砂样的表面稳定性越好、但吸湿性越大。  相似文献   

10.
针对酯硬化水玻璃砂的使用情况,采用正交试验法,初步研究分析了水玻璃加入量、有机酯加入量及型砂水分含量对有机酯硬化水玻璃砂影响,对实际生产中合理有效的应用有机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酯硬化改性水玻璃砂是生产铸钢件较理想的造型材料,它具有强度高,残留强度低,硬化速度快等优点,我厂铸钢件生产实践表明,采用新开发的酯硬化改性水玻璃砂工艺,可使水玻璃加入量降到3%以下,溃散性明显改善,而且旧砂回用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针对酯硬化水玻璃砂的实际使用情况,采用正交试验,初步研究分析了常用的水玻璃加入量、有机酯加入量及硬化时间对型砂抗拉强度的影响,对于实际生产中提高酯硬化水玻璃砂抗拉强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玻璃加入量对微波硬化砂强度及溃散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来加热硬化水玻璃砂,对比分析了水玻璃的加入量对砂型试样抗拉强度和残留强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539W微波功率加热条件下,水玻璃砂的抗拉强度随着水玻璃加入量的增加而强度上升;在相同微波加热条件下,水玻璃砂的残留强度也随着水玻璃加入量的增多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磷酸氢二钠和木糖醇两种改性剂加入量对微波硬化水玻璃砂样存放强度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测试方法,对普通水玻璃砂和改性水玻璃砂的官能团及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水玻璃砂样存放强度高于普通水玻璃砂样的存放强度,当改性剂加入量为水玻璃质量的2%时,砂样的存放强度效果最佳;样品的红外图谱表明,改性后的水玻璃砂中没有出现新的基团;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改性后,水玻璃膜均匀、完整地覆盖在砂粒表面,粘结桥中裂纹减少。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液体溃散剂,该剂加入到水玻璃粘结剂中,可以和水玻璃无限互溶,提高水玻璃砂的粘结强度,减少型砂中水玻璃的加入量。加入该剂的水玻璃砂,可加热硬化,也可吹CO2气硬化,不降低使用强度,但却极大地降低水玻璃砂浇注后的残留强度,从而改善其溃散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液体溃散剂,该列加入到水玻璃粘结剂中,可以和水玻璃无限互溶,提高水玻璃砂的粘结强度,减少型砂中水玻璃的加入量。加入该剂的水玻璃砂,可加热硬化,也可吹C02气硬化,不降低使用强度,但却极大地降低水玻璃砂浇注后的残留强度,从而改善其溃散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有机酯硬化、加热硬化钠水玻璃砂的强度均比CO2硬化的成倍提高。通过实验和分析可知:水玻璃砂CO2硬化法比有机酯硬化法、加热硬化法强度低的主要原因是CO2硬化法的凝胶胶粒粗大。酯硬化法之所以可获得细小的水玻璃凝胶胶粒是由于醋酸和聚硅酸表面硅羟基以氢键键合,即通过氢键使醋酸束缚在高聚硅酸盐粒子上阻抑胶粒长大。加热硬化时胶粒细小是靠外加的能量,使水玻璃水溶液减少,浓度增大,这样,既增加硅酸分子间碰撞机会,有利形成更多的胶粒,也使胶粒中包含的水溶液变少,因而胶粒细小。CO2硬化时,硅酸的硅羟基与硅羟基间的结合可以自由进行,缺乏制约,而且,胶粒中包含的水溶液较多,因而胶粒粗大。所以,提高CO2水玻璃砂粘结强度的关键在于抑制硬化过程中胶粒的过于长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CO2-有机酯复合硬化新工艺,能充分发挥水玻璃的粘结作用,减少水玻璃的加入量.先吹CO2能即时建立必要的起模强度,克服CO2水玻璃砂溃散性差、有机酯自硬砂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起模、生产效率低、可使用时间短、硬化速度慢等缺点,是一种非常适宜推广应用的新工艺.  相似文献   

19.
水玻璃粘结剂改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酯硬化水玻璃砂应用特点,介绍了水玻璃粘结剂改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水玻璃粘结剂改性的本质可概括为提高纯净度(降低杂质含量)、减少老化现象(加入抗老化物质)、提高水玻璃砂的强度、溃散性、抗湿性、操作性等.水玻璃的模数是水玻璃砂性能的主要性能控制指标,调整水玻璃的模数是调整水玻璃砂硬化速度和强度的主要手段.普通干法再生砂能实现循环使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采用模数为1.6~2.0的超低模数的水玻璃.目前,水玻璃砂的抗湿性问题、干法再生砂循环使用后溃散性快速恶化问题、酯硬化水玻璃砂厚大砂型的硬透性问题等还有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及其实用技术的开发是水玻璃粘结剂改性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吸湿性强是水玻璃砂工艺的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尤其在我国南方的梅雨季节,型砂的吸湿性给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砂型的硬透性差、易产生蠕变等。测试了粉末硬化、酯硬化、微波硬化三种典型水玻璃砂型,存放于高湿度环境中的吸湿量、强度变化情况及强度损失率;通过XRD测试了三种典型水玻璃砂硬化工艺粘结剂膜的成分,分析了它们的吸湿机理;讨论了三种典型硬化水玻璃砂工艺吸湿后的强度损失机制,为解决水玻璃砂型的吸湿性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