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了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喷雾干燥得到的蛋黄粉中萃取分离蛋黄油的机理,在本文所列的实验条件下消除了内扩散的影响,萃取过程主要受颗粒表面层流膜内的扩散控制,全部萃取过程分萃取弱吸附型的蛋黄沾分子和萃取强吸附型的蛋黄油分子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固定床内萃取蛋黄油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薏苡仁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行设计的超声强化超临界CO2萃取装置研究了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和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USFE)薏苡仁油,并对各自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比较了在各自优化条件下的产率。实验结果证实,超声对超临界流体萃取具有明显的强化效应,与超,海界流体萃取薏苡仁油相比,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可以在较低的萃取压力和萃取温度、较少的夹带剂用量、较短的萃取时间条件下获得较高的萃取率。对萃取物成分和结构的分析表明,在超临界流体萃取中引入超声不会破坏脂肪酸的化学结构和改变对脂肪酸萃取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酶法提取蛋黄油的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酶法从鸡蛋黄粉中提取蛋黄油,通过正交试验选出酶解法提取蛋黄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底物质量浓度为20g/dL,先用每100g底物中加入1g蛋白酶A,并保持其最适PH和温度,反应时间为2h;再用每100g底物中加入1.5g的蛋白酶B,并同时调节到相应的最适PH和温度,反应时间为2h,该条件下蛋黄油得率为58.89%,最后,对蛋黄油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萃取花椒籽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花椒籽油。研究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25MPa,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120min。  相似文献   

5.
猕猴桃籽油萃取及其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猕猴桃籽成分及其籽油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用有机溶剂(石油醚,沸程60~90℃)萃取法提取猕猴桃籽油的工艺,探讨了籽粒细度、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到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籽粒细度50目,萃取时间6h,萃取温度50℃。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萃取葡萄籽油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研究了提取葡萄籽油的新方法,探讨了不同萃取工艺条件对出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料预处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和萃取时间对葡萄籽油的出油率与油品质量有直接影响。提出了生产中可采用的最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为25MPa;温度为35—45℃;CO2流量为40kg/h;萃取时间为3.5h。在此条件下,出油率可达到93%以上,油品质量可达到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2萃取沙棘油工艺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萃取时间为3h,CO2流量为3 ̄4kg/h条件下,按不同萃取压力和不同萃取温度、分离温度萃取沙棘籽油。试验结果表明,萃取压力为28 ̄30MPa,萃取温度为48 ̄50℃,分离温度为环境温度时,超临界CO2萃取沙棘籽油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最佳,此条件下的沙棘籽油得率可达6.8%以上。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番茄籽油进行萃取,经过单因素和优化实验,对不同萃取时间、压力和温度下油的萃取率、脂肪酸组成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其中萃取时间和萃取压力对番茄籽油的萃取率影响显著(α=0.05),萃取温度影响较显著(α=0.1),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时间2h、萃取温度50℃、萃取压力30MPa,萃取率达96.34%,通过气相色谱分析,由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番茄籽油的主要脂肪酸质量分数分别为:棕榈酸(C16:0)约13%,硬脂酸(C18:0)约5%,油酸(C18:1)约22%,亚油酸(C18:2)约56%,花生酸(C20:2)约2.8%,通过测定番茄籽油过氧化值、酸价、碘价和皂化价,显示番茄籽油有较好的品质,不同的萃取条件对番茄籽油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反胶束溶液同时萃取油和蛋白质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AOT/异烷体系同时萃取大豆中的油和蛋白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的萃取率受萃取时间、水溶液的pH值、盐浓度、AOT浓度的影响,与传统制油工艺比较,油的萃取效果基本不变,正交实验分析表明,前萃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时间90min,盐浓度0.1mol/L,pH值5.0;AOT浓度6g/50ml异辛烷。  相似文献   

10.
对AOT/异辛烷体系同时萃取大豆中的油和蛋白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的萃取率受萃取时间、水溶液的pH值、盐浓度、AOT浓度的影响,与传统制油工艺比较,油的萃取效果基本不变.正交实验分析表明,前萃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时间90min,盐浓度0.1mol/L,pH值5.0,AOT浓度6g/50ml异辛烷.  相似文献   

11.
本利用CO/H2O体系,对我国三种煤进行了亚临界-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研究。鉴于可保煤有较高的反应活性,故进一步考察了过程参数对其萃取率的影响,寻找了较好的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萃取率可达88%左右,油收率可达60%。研究了萃取物的基本性质,探讨了残煤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CO/H_2O体系,对我国三种煤进行了亚临界─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研究。鉴于可保煤有较高的反应活性,故进一步考察了过程参数对其萃取率的影响,寻找了较好的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萃取率可达88%左右,油收率可达60%。研究了萃取物的基本性质,探讨了残煤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从大豆毛油中提取卵磷脂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大豆毛油中提取卵磷脂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大豆毛油为原料,通过水化脱胶,丙酮去油和乙醇萃取等过程,能提取制得纯度较高的卵磷脂。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实验室内提取卵磷脂的工艺条件,为日后的工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CO2萃取黑加仑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用超临界 CO_2萃取黑加仑油的方法,考察了压力、温度对黑加仑油在 CO_2中溶解度的影响,分析了萃取条件与油品质量的关系,并综合得出了超临界 CO_2萃取黑加仑油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5.
超声辅助作用柴油深度氧化脱硫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催化氧化脱硫是降低柴油硫含量的非加氢脱硫工艺,在催化氧化溶剂抽提的基础上,增加超声波为反应提供能量。采用H2O2-甲酸作为氧化剂将辽河直馏柴油中的硫化物氧化成相应的砜,考察了氧化反应时间、温度、剂油体积比对脱硫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频率为28 kHz,超声功率为200 W,H2O2和甲酸体积比为1∶1,萃取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一次萃取10 min,萃取剂与油体积比为1∶2的条件下,反应氧化剂与油的体积比为1∶10,温度为50 ℃,氧化反应时间为10 min为较适宜的条件,其脱硫率达到87.8%。  相似文献   

16.
采用减压蒸馏及初馏分皂化萃取脱油脱色工艺,可以将2号石油环烷酸的质量提高为1号石油环烷酸。精制产品满足涂料工业及特种用途对石油环烷酸质量指标的要求,总收率可达67%。经过大量实验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可靠的工艺条件。所用萃取剂价廉易得,并可回收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7.
超临界流体二氧化碳萃取辣椒籽油及其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导了使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技术提取和分离辣椒籽油和辣素的研究.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方案,考察了压力、温度、时间对辣椒籽油及辣椒素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萃取量的主要因素是压力.实验表明,可采用2级萃取工艺操作:第1级在萃取压力15MPa、萃取温度60℃下萃取75min,获得高辣素含量的油脂(少量),这一级把籽中大部分的辣素除掉;第2级在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60℃下萃取75min,获得极低辣素含量的油脂(大量).同时,采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得辣椒籽油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组成.  相似文献   

18.
微波辅助H_2O_2-CH_3COOH-DMF氧化脱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H2O2-CH3COOH为氧化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为萃取剂,在微波作用下对柴油进行脱硫实验.结果表明,在复合溶剂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2倍.剂油体积比为0.25:1,辐射压力为0.4MPa、恒压辐射时间为6min,辐射功率375W,萃取剂与油体积比为1:1,静置时间为10min条件下,油品的脱硫率达到88.2%.与其它氧化脱硫法相比,脱硫率提高26%~42%,氧化剂用量减少20%~50%.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以大豆毛磷脂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脱除大豆毛磷脂中的油脂,得到精制的大豆磷脂;并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夹带剂乙醇的加入量、流体流量和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CO2流量为30L/h,萃取压力为30MPa,萃取温度为50℃,萃取时间为3h,在此条件下磷脂含量可由25.54%提高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20.
以正辛醇为萃取剂,通过三级萃取处理硝基C酸废水,萃余水相经过活性炭室温下脱色回收废酸.实验探讨了油水比、萃取混合时间、静置时间等因素对CODCr去除率及酸度的影响,研究了活性炭加入量及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适宜工艺条件为萃取油水比为0.6:1、混合5min、静置4h、三级萃取,2%(质量分数)活性炭室温下脱色,废水的CODCr去除率可达95%,回收废酸酸度在512g/L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