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智能天线技术与MIMO无线传输技术是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突破,它能在不增加带宽与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效率,是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基于此主要研究智能天线技术与MIMO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并就在智能天线系统中使用MIMO技术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为这两种技术的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MIMO技术变革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德概 《今日电子》2005,(3):88-89,99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频谱资源的严重不足已经日益成为遏制无线通信事业的瓶颈。如何充分开发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是当前通信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无线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与可靠性亟待提升,常规单天线收发通信系统面临严峻挑战。采用常规发射分集、接收分集或智能天线技术已不足以解决新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大容量与高可靠性需求问题。可幸的是,结合空时处理的多天线技术——多人多出(MIMO)通信技术,提供了解决该问题的新途径。它在无线链路两端均采用多天线,分别同时接收与发射,能够充分开发空间资源,在无需增加频谱资源和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成倍地提升通信系统的容量与可靠性。然而,与常规单天线收发通信系统相比,MIMO通信系统中多天线的应用面临大量亟待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通信容量和多路通信逐渐对无线信道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无线信道仿真技术在无线标准开发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探讨了无线信道仿真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LTE(长期演进)系统是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现代无线通信领域内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文章简要介绍MIMO技术的基本原理,从发送端、接收端及信道建模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在LTE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详细阐述LTE系统中MIMO技术的应用场景、实现方法、研究热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马骁  周围 《电信交换》2007,(1):24-28
介绍了基于的智能天线收发机结构及最新进展及其优点,探讨了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无线MIMO信道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凭借在提高系统频谱利用率方面卓越的性能表现,多入多出MIMO技术成为了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进程中广受关注的课题。为了更好的利用MIMO技术,必须对MIMO信道的特性进行研究,建立适合于多天线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将空间角度的概念引入到信道的仿真模型中,给出了一个完整的MIMO信道的仿真模型,并给出了相关的仿真算法。  相似文献   

8.
无蜂窝是一种新型的组网方式,对6G超高峰值速率、超高频谱效率、海量连接以及超低时延和超高可靠传输均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介绍了面向6G的无蜂窝大规模MIMO系统中的无线传输技术,包括高频段和低频段的无蜂窝大规模MIMO以及网络辅助全双工等关键技术,分析了无蜂窝系统面临的瓶颈问题,包括信道信息获取、分布式收发机设计、交叉链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MIMO技术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从空间复用、空间分集和波束成型等方面对MIMO主要技术进行分析,指出了MIMO技术在无线校园网的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归纳了国内外已开展的大规模多天线协作通信系统的无线信道测量活动,总结了国际标准化机构关于大规模多天线无线信道的相关提案和候选模型,分析了大规模多天线无线信道在实际测量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基于实际测量的问题,讨论了传统的建模方法以及基于大数据理论和人工智能理论的大规模多天线无线信道建模方法,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针对随机波束成形(RBF)只有在包含大量用户的系统中才能获得较好性能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收发联合波束成形方案,用于多用户多入多出(MIMO)下行链路传输。该方案有效地结合了RBF与接收天线合并技术。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即使在用户数为中等甚至较小时仍然能获得较高的和速率性能。由于每个用户的反馈开销没变,从而使获得同样和速率时系统的总反馈开销明显减少。仿真结果还显示,所提方案的和速率性能不仅优于原RBF,也比RBF结合最大比合并或者等增益合并的性能有明显改善,同时还保持了最优的随用户数变化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2.
王超  王映民 《电视技术》2006,(8):29-31,68
概述了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原理、算法和研究现状,探讨了其在实际应用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结合国内外关于智能天线和MIMO相关技术及应用和发展前景,阐述了智能天线技术研究中的难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杨亮  秦家银 《电子学报》2009,37(1):198-201
 本文研究了不完全信道状态信息(CSI)对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容量的影响.基于平均功率和平均误码率的约束条件,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不完全CSI进行功率自适应调制的优化设计方案.根据Wishart矩阵的统计分布,我们导出了该系统容量的封闭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具有不完全CSI的MIMO系统中,利用不完全CSI进行设计可以显著地提高系统的容量.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5G 移动通信系统对信道容量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应用于5G 移动终端的双频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系统。它由沿移动终端两个长边垂直放置的八个天线单元组成。该天线系统可以覆盖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所规划的3.3 ~ 3.6 GHz 和4.8 ~ 5 GHz 两个频段,且低频段和高频段的天线效率分别高于61% 和50%。通过优化各天线的相对位置和放置方向,使得各端口之间的隔离度优于15 dB。为更好评估天线系统性能,计算了MIMO天线的包络相关系数(ECC)和信道容量(CC)。所得该MIMO 天线系统在工作频段内ECC均小于0.1,且信道容量峰值可以达到36.8 bps/ Hz。同时,制作并测量了MIMO 天线样品,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中,建立空时分组编码模型,在分析瑞利衰落下正交空时分组码接收信噪比的基础上,得到了正交空时分组编码信遗容量的表达式,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论述,得出在接收天线数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发送天线数所能得到的信道容量的上界。同时,分析证明,在发送天线数一定时,正交空时分组编码信道容量随接收天线数的增加而增加。在接收天线数一定时,信遗容量也随着发送天线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发送天线数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容量的增加就变得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深入研究了存在天线互耦和空间相关时,天线匹配网络对莱斯信道下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包含相关莱斯信道、天线互耦和匹配网络的(MIMO)系统模型.通过仿真分析了匹配阻抗、天线互耦、空间相关性以及信道衰落环境对包络相关性和信道容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莱斯信道下匹配阻抗对MIMO系统的影响与瑞利信道情况下有所不同,适当地选择天线匹配阻抗可以改善MIMO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Downlinks of the cellular systems generally have more transmit antennas than receive antennas. To efficiently exploit all antenna resources, a technique that combines the advantage of beamforming and spatial multiplexing has been proposed, which partitions the transmit antennas into neighboring sub-groups. In this article, this technique is further improved by Eq. (1) allowing non-contiguous antenna grouping, and Eq. (2) adopting two new grouping criteria: minimum signal distance maximization (MSDM) criterion and maximum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inimization (MCCM) criterion.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se improvements can bring noticeable gains in the Rayleigh fiat fading channe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8.
基于MIMO的可见光通信中的信道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室内可见光通信(Visible-Light Communication,VLC)系统中存在的码间串扰(ISI)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适用于MIMO可见光通信系统的信道均衡方案及实现方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降低MIMO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码间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