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列管式换热器壳程的减阻与增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列管式换热器的结构以及传热过程出发,分析了列管式换热器主要传热的途径,针对换热器壳程结构的优化,介绍了近年来列管式换热器壳程减阻与增效技术的进展及相关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特殊管箱式双壳程换热器的装配技术难点,叙述了该换热器的特殊装配技术要点及其水压试验过程。  相似文献   

3.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了不同扭距下扭曲管的传热性能。通过实验室测试并比较扭曲管换热器和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差异;介绍了扭曲管双壳程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创新。通过工业试验产品在某厂的成功应用,验证了该新型高效扭曲管双壳程换热器的综合强化传热能力比传统折流板换热器提高30%~40%,节能效益显著,工业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对钉头管自支承式换热器钉头纵向间距分别为20,35和50mm的三种钉头管-光管混合管束进行了壳程性能试验研究,并与纯光管管束试验进行了比较,得到了钉头管自支承式换热器的壳程摩擦阻力系数和传热膜系数的回归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钉头管自支承式换热器具有良好的壳程强化传热性能,当1000≤Re≤4295时,以钉头纵向间距s=35mm的混合管束的α/Δp性能最优,其平均值比光管管束提高了34%。  相似文献   

5.
板壳式换热器开发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惠兴 《压力容器》1999,16(1):48-49,58
本文介绍了板壳式换热器的性能、特点和应用。其换热效果优于管壳式换热器三倍左右,很受化肥等行业欢迎。  相似文献   

6.
纵流壳程换热器工艺设计优化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换热器的工艺设计采用类比试算的设计方法,使设计人员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消耗于重复的烦琐计算,虽可与CAD技术结合,但最终结果往往只是一种可行方案,并不是一种最优方案。由设备技术经济学和设备综合管理角度出发,以纵流壳程换热器的设备投资作为目标函数,在多约束条件下,采用纵流壳程换热器传热系数及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公式,对纵流壳程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进行了优化,设计过程一次完成,且能保证是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设计方案。结果证明,优化算法有着传统算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其设计思路同样可为设计其它型式换热器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王春江  初宜军 《压力容器》1999,16(5):70-73,30
1 前言胜利炼油厂加氢装置中,共有5台双壳程U形管式换热器(其中3台型号为YRH100030099/842;2台型号为YRH700145100/902),是加氢装置的重要设备。该5台换热器操作压力大(80MPa),温度高(427℃),操作介质为易燃易爆的加氢反应物(氢气、硫化氢、烃类和油),由某设计院于1976年设计,1989年施工安装,投用后就发现以下问题:(1)双壳程密封带处泄漏严重,换热效率只达到原设计的40%左右,使反应产物冷却不下来。为满足生产要求,只得多串入一台换热器,…  相似文献   

8.
王金光 《压力容器》2002,19(4):8-10
对一台大直径螺纹锁紧环式双壳程换热器的选材、独特的密封结构设计、垫片的选择和结构的优化等方面做了介绍,并给了接管与壳体合理的焊接结构。  相似文献   

9.
严良文  潘雷  阚树林 《压力容器》2008,25(11):19-23
对折流杆换热器在壳程不同结构参数和不同工况下的平均角度场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折流栅间距对平均角度场的影响较小、折流栅有效流通面积即折流栅的最大流通面积与壳程截面积之比对平均角度场影响较大。而Re数对平均角度场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0.
唐谊光 《压力容器》1992,9(4):56-57
本文简述了环形分程隔离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思想和结构。该换热器具有应力分布合理,密封可靠,易于加工等优点,尤其适合在某些工况下使用。  相似文献   

11.
管壳式换热器温度载荷下的强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天丰  林兴华 《压力容器》2004,21(1):11-13,17
对一个管壳式换热器进行温度和压力载荷作用下的有限元强度分析 ,并对这两种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应力响应做分类研究 ,然后对结构进行改进 ,作同样的分析。比较这些结果 ,得出考虑温度载荷作用下的换热器强度校核的规律和结构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流体机械》2013,(4):38-42
传统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工作量大、效率低,设计方法比较粗糙,设计偏差较大。本文基于VB6.0编程语言,使用分段设计方法,开发出了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软件,该设计方法将换热器按照管壳程结构分为有限个单元,根据工艺条件,求解单元温度分布,依次对每个单元进行设计,进而完成整台换热器的设计,该方法充分考虑了介质物性随温度变化对设计的影响,设计结果与HTRI对比,误差很小。本软件可根据需要进行选型设计,也可以以总传热系数与总压降的比值K/ΔP为评价标准,选取性能最高的换热器结构,完成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钩圈浮头式换热器、浮头管板廉作法兰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管束和管板非兼作法兰U形管式换热器管束的试压工装设计思路,并提出了详细的试压方案。  相似文献   

14.
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的三维有限元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非对称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受力情况,建立了其合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先分析了结构部分的温度场,发现其各个部分存在较大的温度差,可能产生较高的温差应力;再补充其它载荷边界条件进行计算,得到结构的位移和应力。总结了结构主要部位的受力特点和规律,对其进行了强度校核,发现结果同对称换热器结构的受力有相似之处,同时还对未来的结构改进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一种波纹板式换热器,改变其板束放置方式和折流板切口方向建立4种不同结构实验模型。利用Fluent分析壳程流体传热性能,得出板束竖直放置—折流板水平切口模型换热器压降ΔP最小;忽略压降损失时板束竖直放置—折流板垂直切口模型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ho最高;在综合考虑的情况下,前者ho/ΔP最高,传热性能比其他模型增高40%以上,该实验对同类产品设计研究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百万吨/年乙烯项目-EO/EG装置中的换热器E-6111,为国内正在制造的首台换热面积超过10000 m^2的超大型管壳式换热器。通过前期国产化方案论证,确定该设备按GB150及GB151标准进行设计,并拟定了十五项有关设计、制造及检验等方面攻关课题,展开了超大型管壳式换热器的研制,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17.
将换热器最严酷工况的表面温度数据添加到换热器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模型上,通过导热计算得出换热器各部分的热场分布,然后求出由于热场而产生的变形.将热场产生的变形与换热器结构场载荷而产生的变形进行耦合分析,这样就可得出换热器热-结构耦合场的变形和应力分布,从而验证换热器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管壳式换热器的数值模拟进行了分析,并对它的传热强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国内某石化公司百万吨/年乙烯项目-EO/EG装置中的换热器-循环气冷却器是国产首台换热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超大型管壳式换热器,该设备结构尺寸大大超过了GB151标准的覆盖范围。工艺专利商对设备在标准选定,材料选择、结构确定、强度计算、检验要求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为此,该设备的制造商在完成国产化设计工作中,进行了多方面的设计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