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EC)是一种基因致癌物,葡萄酒及其他酒精饮料中含有微量的氨基甲酸乙酯.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主要由酵母降解精氨酸产生的尿素和苹果酸-乳酸茵降解精氨酸产生的瓜氨酸与乙醇自发反应产生.阐述了氨基甲酸乙酯的致癌作用、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途径及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探讨了降低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措施,为我国葡萄酒生产中降低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不同组成的模拟葡萄汁在发酵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由于葡萄汁中的精氨酸影响发酵过程中葡萄酒的尿素和瓜氨酸含量,从而也对发酵结束后的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有显著影响,两者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葡萄汁中尿素和瓜氨酸直接影响葡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平均氨基甲酸乙酯产生量分别为1.017 2μg/mg尿素和0.305 5μg/mg瓜氨酸;而(NH4)2HPO4对氨基甲酸乙酯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对从原料方面降低葡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提高葡萄酒的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我国市场中36个葡萄酒样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并对葡萄酒生产过程中影响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葡萄酒样品间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差异非常显著,红葡萄酒平均含量为19.816 μg/L,而白葡萄酒平均含量仅为10.310 μg/L;葡萄酒酿造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酒精发酵温度、酵母茵和乳酸茵类型对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影响非常显著,但MLF温度对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SPE结合GC-MS法对我国烟台、沙城、昌黎、新疆新酿原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可能导致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升高的生产过程进行试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产区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在2.17~13.05μg/L。其原料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葡萄酒的储存时间、储存温度,影响着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发酵过程发酵助剂的使用对氨基甲酸乙酯的影响取决与原料的可吸收氮含量。文章中的数据分析对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国标制定提供支撑,创新的分析了发酵过程中发酵助剂的使用对葡萄酒氨基甲酸乙酯的影响,为国内葡萄酒生产企业起到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董兴全  丁燕 《酿酒科技》2014,(12):47-52
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基因致癌物,在葡萄酒中主要由酵母降解精氨酸产生的尿素和苹果酸-乳酸菌降解精氨酸产生的瓜氨酸与乙醇自发反应产生。主要对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为探讨降低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污染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葡萄酒中氢基甲酸乙酯进行污染评估,分析其摄入患肺癌的风险。方法采用个体食品研究方法了解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污染水平,结合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剂量反应模型BMDL和暴露边界比(Margin of Exposure,MOE)进行评估。结果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平均暴露量每天1.6ng/kg BW惠肺癌的MOE为188000;氨基甲酸乙酯较高的暴露量(97.5百分位)每天12.9ng/kg BW,患肺癌的MOE为23000。结论对我国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暴露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评价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潜在危害性,对贮存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贮存温度、初始尿素和瓜氨酸含量对贮存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影响,表明在贮存过程中葡萄酒中尿素和瓜氨酸的变化符合平衡反应动力学模型,而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变化呈现准一级动力学反应特征,基于研究结果,文章建立了预测贮存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方程。  相似文献   

8.
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及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检测方法以及氨基甲酸乙酯的消除方式进行了综述。由于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会给人体带来长期的危害,所以有必要尽快建立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测定方法和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检测方法以及氨基甲酸乙酯的消除方式进行了综述。由于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会给人体带来长期的危害,所以有必要尽快建立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测定方法和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不同酵母以及同种酵母菌在不同温度、pH、接种量以及干化处理后发酵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不同发酵条件对赤霞珠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酵母对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产生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条件下发酵过程中,较高温度和较大接种量都会引起氨基甲酸乙酯的增高,但对生物胺影响较小。干化后的葡萄酒由于其糖度高使得酒精度升高,最终在导致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含量升高。最终在苹果酸-乳酸发酵阶段,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含量随温度和接种量的升高而升高。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和生物胺的检测提供了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氨基甲酸乙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葡萄酒等发酵食品中的致癌物质,具有致突变性、多位点致癌性以及免疫抑制性和心率抑制性。本文对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危害、国际限量标准、质量浓度变化、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调控消除手段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提高我国葡萄酒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机理,并从黄酒的整个酿造工艺--原料、菌种、发酵、煎酒、陈酿等方面入手,借鉴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及控制策略,综述了目前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及控制的研究,以期为黄酒生产中降低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发酵性食品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调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SLE(固相支持液/液萃取)结合GC-MS法测定酸奶、酱油、葡萄酒、黄酒及干酪、腐乳中的氨幕甲酸乙酯含量,检测结果显示,黄酒、腐乳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较高,其次是葡萄酒和酱油,发酵性乳制品和豆豉中均未检出氨基甲酸乙酯.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多维气相/气质联用(MDGC/GCMS)法测定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方法。采用硅藻土固相萃取柱对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进行提取净化,利用MDGC/GCMS对葡萄酒中EC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葡萄酒中EC与干扰物均得到很好分离,EC在0~1 0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检出限(S/N=3)为1.0 μg/L,加标回收率为82.97%~86.8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9%;方法的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RSD分别为2.42%和2.88%。表明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和精密度良好,适用于葡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以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赤霞珠葡萄为原料酿造干化葡萄酒,在橡木桶、不锈钢罐中陈酿1年后,采用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SPE)气质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对其的挥发性物质以及氨基甲酸乙酯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橡木桶陈酿后的干化葡萄酒,橡木中的单宁、橡木内酯等物质进入到葡萄酒中,参与干化葡萄酒的香气与味感平衡,明显增加了椰子、香草药、玉簪花、紫罗兰等花果香气,优于不锈钢罐储存效果。在氨基甲酸乙酯含量方面,橡木桶陈酿的干化葡萄酒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低于不锈钢罐陈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的测定方法。方法使用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法和稳定性同位素稀释技术,采用硅藻土Extrelut NT进行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净化,二氯甲烷洗脱,选择离子储存方式SIS测定。结果方法的线性范围在10~1000μg/kg,检出限为2μg/kg,定量限为6μg/kg。3个不同加标水平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平均回收率为88.5%~112.8%,RSD为5.8%~9.5%(n=5)。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液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和分散式固相萃取法作为预处理方法对葡萄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的处理效率。方法葡萄酒样品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分别用二氯甲烷进行液液萃取,用氨基甲酸乙酯专用柱进行固相萃取,用乙腈、石墨化炭黑和N-丙基乙二胺进行分散式固相萃取,再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含量。结果 3种预处理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均在70%~11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5)均小于6%。液液萃取法处理单个样品成本小于5元,富集倍数可达5倍,可用于低含量样品的预处理和进出口企业的产品合规性检测;固相萃取法操作简便,每人每工作日可处理40个样品,可用于企业的高通量检测;分散式固相萃取法成本适中、回收率最佳、综合预处理效率高,一次预处理可同时检测葡萄酒中农药残留和氨基甲酸乙酯含量,适用于葡萄酒中多种危害物质的筛查。结论三种方法各具优势,综合考虑处理效率和实验成本,分散式固相萃取法更适合葡萄酒生产企业的日常应用。该方法已用于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新疆市售地产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的检测分析,了解目前新疆市售地产葡萄酒中EC的含量状况。方法按照《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中酒中氨基甲酸乙酯检测的标准操作程序要求,对53份新疆市售地产葡萄酒中的EC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检测的53份新疆市售地产葡萄酒EC含量范围为3.2~291.2μg/L,平均含量30.0μg/L。结论本次调查显示新疆市售地产葡萄酒均存在EC。我国应尽快制定酒类中EC的限量标准,以切实保护我国消费者利益并构建我国葡萄酒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SPME-GC/MS法测定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氨基甲酸乙酯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不同阶段形成机理和变化趋势。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进行样品前处理,使用自动进样装置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葡萄酒中EC含量,以氨基甲酸丙酯(n-PC)为内标物作标准曲线,内标法定量。测定国内多个产区不同葡萄酿酒过程中EC的含量变化趋势。检测结果表明,国内葡萄酒中EC含量远低于国际限量标准20μg/L。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我国干红葡萄酒(77款)和干白葡萄酒(17款)中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情况,并探讨了酿酒工艺(果胶酶、酵母、乳酸菌和发酵温度等)对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干红葡萄酒中EC含量范围在7.00~26.80μg/L,平均浓度为17.90μg/L;干白葡萄酒中EC含量范围在6.40~21.58μg/L,平均浓度为11.35μg/L。葡萄酒酿造过程中EC的生成主要受酵母菌和乳酸菌种类的影响,酒精发酵温度的降低和果胶酶的使用有助于减少葡萄酒中EC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