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过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针对传统水染工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印染行业水环境污染严重及资源消耗、浪费大的问题,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清洁生产技术——超临界CO2染色过程,重点分析了超临界流体和超临界CO2染色工艺的特点,阐述了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和扩散特性以及纤维表面结构及其改性在染色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超临界CO2染色技术研究的若干观点。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超临界CO2流体基本性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超临界CO2流体工程化染色装备系统、工程化染色工艺技术和专用染料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经过多年发展,适用于散纤维、筒纱、织物的超临界CO2流体工程化染色装备开始逐步推向市场,并可通过智能安全联锁系统保障装备的安全运行;聚酯纤维材料超临界CO2流体染色工程化染色工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初步生产应用;但天然纤维超临界CO2流体染色专用染料仍存在色牢度差,易于造成设备腐蚀等问题。指出超临界CO2流体染色专用商品化染料体系建立、超临界CO2流体染色装备工业放大设计和超临界CO2流体染色工艺放大效应是该项技术产业化应用进程中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2染色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主要对超临界CO2染色技术进行了研究。运用超临界CO2特性,研制了无水染色装置,对该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加以说明,并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使用无水染色装置,在超临界CO2状态下对纤维织物用分散染料进行染色,并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仪测定分析改性和染色的效果。对染色工艺参数,如压强、温度和CO2的流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参数对染色效果影响较大。对天然纤维的改性,可以达到改善染色牢度和匀染度,通过合理控制染色压强、温度和CO2的流量等影响因素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2染色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染色技术,超临界CO2中分散染料在涤纶织物中的扩散性能是超临界CO2染色技术的一个重要基础。为了研究超临界CO2中分散染料在涤纶织物中的扩散性能,研究采用"卷层法",在温度70~110℃,压力16~24 MPa下,选用分散红54在自行研制的超临界CO2染色装置中对涤纶织物进行超临界CO2染色扩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染料在涤纶织物中的扩散过程是一边上染纤维一边向纤维内部扩散的过程,所建立的染色—扩散模型成功地描述了这一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染色速率系数与扩散系数之比随之增大,随着压力的升高,两者之比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5.
祝勇仁  王循明 《化工进展》2012,31(9):1891-1898
概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的染色机理,对不同染料的染色工艺条件的研究情况做了分析。阐述了染料研究和混合染料拼色研究的进展情况。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染色热力学和动力学性研究情况做了论述,对染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染料在纤维与超临界CO2间的分配规律、染料在纤维中的扩散行为做了分析论述。对染色设备的国内外进展情况做了分析论述。指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产业化应用应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增强染料的溶解和在纤维中的扩散,以及高压操作下大容积染色釜的研制。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CO2微乳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超临界CO2微乳体系的基本原理,重点对表面活性剂在超临界CO2中形成微乳的机制进行了总结。同时介绍了超临界CO2微乳体系在金属离子萃取、生物活性分子的提取、化学反应、合成纳米材料及染色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超临界CO_2萃取β-胡萝卜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超临界CO2技术对β 胡萝卜素进行了萃取试验,考察了CO2用量、萃取压力、温度等对浸膏得率的影响,从而得出了超临界CO2萃取β 胡萝卜素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分散橙30和分散橙31在超临界CO_2中的溶解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超临界CO2染色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无水染色技术,染料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是超临界CO2染色工艺的一个重要基础数据.在压力16~28 MPa、温度343.2~383.2 K范围内,采用静态循环法对分散橙30和分散橙31两种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进行了测定.两者的溶解度范围分别为2.1×10-5~7.8×10-5和1.4×10-5~3.7×10-5(摩尔分率),均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由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推测,分散橙30在16 MPa附近将出现压力转折点,而分散橙31在实验范围内未出现转折压力.两种染料的溶解度数据比较表明,苯环上引入-Cl,可使溶解度明显提高.分散橙30和分散橙31的溶解度实验数据用Chrastil经验模型拟合,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4.9%和2.46%.  相似文献   

9.
王仲军  沈玉龙 《清洗世界》2005,21(11):19-21
介绍了超临界CO2清洗的工艺及其应用,分析了超临界CO2清洗在技术、经济及环保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倍受人们青睐,超临界CO2作为有机溶剂的替代者促进了绿色工艺的发展。对于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或亲水性分子及金属离子,CO2并不是一种好溶剂。采用反胶团体系可解决这一难题并开发许多新的工艺。本文概述了超临界CO2中反胶团技术的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反胶团在超临界CO2萃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超临界CO2流体中染料溶解度的测试装置与方法。分析了超临界CO2流体工艺参数与染料化学结构对分散染料溶解度的影响规律;总结了国内外近二十年的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2流体中溶解度数据,并介绍了分散染料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增溶技术。指出加强染料结构对其溶解性能作用原理及影响规律剖析,超临界CO2中染料溶解行为数据库构建,染料拼色与配色研究三方面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2.
乔欣  张海燕 《广东化纤》2010,(1):34-38,42
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具有染色时间短、匀染透染性好、染后不用还原清洗等优点,且整个染色过程中不会造成任何污染,解决了传统染色工艺使用大量的水造成浪费大,存在环境污染严重及资源消耗和有机溶剂染色的生态、成本、很难工业化应用的问题。同时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法的基本原理,对国内外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在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纺织品染色中的研究现状作了全面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超临界CO2染色工艺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采用静态循环法在343.2~383.2 K,12~28 Mpa温度压力范围内,测定了分散红343和分散蓝366及其混合物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二元体系(分散红343+CO2,分散蓝366+CO2)和三元体系(分散红343+分散蓝366+CO2)中染料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染料分子的极性对其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影响较大;三元体系中两种染料的溶解存在"共溶剂效应"和竞争溶解作用;两种染料在二元和三元体系中的溶解度实验数据用Chrastil方程关联,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未改性聚丙烯纤维的超临界染色研究进展。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染料可以扩散至纤维内部,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染色结果有很大的提高。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未改性聚丙烯纤维染色媒介是可行的。有25篇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超临界CO_2流体基本性质,介绍了超临界CO_2微乳液的形成原理和评价指标。重点总结了超临界CO_2微乳液中含氟表面活性剂和碳氢表面活性剂的研发现状;综述了超临界CO_2微乳液体系在纺织领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得出了其在纺织材料前处理、染色、后整理及纤维改性等清洁化加工上的应用价值;并指出可以通过加强超临界CO_2微乳液基础理论研究和超临界CO_2/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构建,拓宽其在纺织、材料、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密封的压力容器将聚丙烯(PP)和超临界CO2混合,形成气固均相体系,采用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法制备PP和超临界CO2均相体系纤维;研究超临界CO2混合以及混合后形成的均相体系进行升温处理对制备纤维的影响。结果表明,纯PP、PP和超临界CO2混合后形成的均相体系以及对均相体系升温处理后,制备的纤维平均直径分别为12.8、8.02、5.08 μm;PP和超临界CO2混合后,聚合物的黏度得到降低;PP和超临界CO2混合后,制备的纤维结晶度得到降低。  相似文献   

17.
合成纤维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染色工艺使用大量的水,存在环境污染严重及资源消耗、浪费大的问题,有机溶剂作染色介质也存在生态、成本问题等,很难工业化应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作为一种新型染色技术越来越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及其染色工艺的特点,讨论了分散染料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和分散性,分析了三种合成纤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中染色研究现状、应用趋势和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