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目前仍采用二相分离器,玻璃管量油,人工化验含水进行单井原油计量,从二相分离器量油机理进行了对原油计量误差论证.为进一步提高单井原油计量的精度,适应目前油田高含水期计量工作需要,并对单井原油计量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生产井数与原油产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借助于经济学中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分析原理,在对油田产量按单井分组和对油田生产井数和原油产量计算百分比和累计百分比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基尼系数,得到油田原油产量生产的不均衡程度指标。在编制原油生产计划时,考虑原油生产的不均衡性,实现油田优化配产和提高油田开发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油田传统稠油单井计量装置的改造,应用FHS-M型原油含水率自动监测仪进行原油含水在线检测,减少了因手工取样有时代表性差及化验分析造成的人为误差,从而提高原油含水测量精度,保障了原油单井计量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善生产井近井地带原油的流动性,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并探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双河油田的适应性,通过将培养的菌液挤入油层,进行了矿场单井吞吐先导性试验。从试验结果来看,微生物单井吞吐采油技术工艺简单、实施方便、成本低。在油层温度小于90℃的条件下,微生物对原油自身物性有较强的适应性,对原油中蜡质有很好的降解、分散作用,从而改善了近井地带原油的流动性,达到增油目的。  相似文献   

5.
自动计量车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串联、分散、偏远油井的计量是油田普遍面临的焦点问题。活动计量车技术的成功应用 ,为油田在串联、分散油井的计量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做法。吉林油田是一个已开发 30多年的老油田 ,单井原油产量低 ,生产区块分散 ,偏远井数多 ,单井计量问题一直是困扰开发管理人员的难题 ,为  相似文献   

6.
1.概述 塔里木油田深处沙漠腹地,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有大量的中小型区块被发现,由于不能进入地面集输系统,同时为了取全取准地质资料、多产油、早见效,这类油田一般以试采井的方式投产运行。零散试采井的原油一般靠汽车拉油到处理站进行集中处理,由于综合含水及相对单井产量较高,势必造成大量拉水运输费用的浪费,而且还增加了原油在集中处理卸油台的处理难度和成本;同时也给卸油台交接和单井产油直接外销造成了巨大困难和矛盾。为解决该问题,结合气候特点,经过大量调查、分析和研究,设计出了一种适合油田现状的试采井逐级沉降简易脱水工艺,实现井场原油脱水,脱出的油田水进入晒水场蒸发,把单井的原油含水降低到5%以下后汽车外运,减少了运费,提高了效益。  相似文献   

7.
液面恢复曲线在低能低渗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岗油田东庄、杨坡区为低孔低渗的储层物性和高凝高含蜡的原油性质,采用井下电加热技术抽油机开采,平均单井日产油1t,油田开采成本居高不下。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采用间歇抽油生产方式,利用两种液面恢复曲线确定了合理的间开周期,应用效果较好,在同类油田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1.陆梁油田基本特征 陆梁油田是亿吨级整装沙漠油田,有6个主要开采层位,原油类型属含蜡、含胶中质原油,目前油田原油综合含水率达到38%.单井距计量站直线距离从100~1000m不等,油区单井距计量站高程差最大达到20m.陆梁油田冬季-1.8m处地温达到0℃,-2.0m处地温达到1℃,夏季-1.8m处地温为20℃.单井回压大多为0.5~0.8MPa,各层位的油层温度为42~66℃,井口出油温度为20.5~22.5℃.  相似文献   

9.
低渗油藏单井N2吞吐效果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三塘湖油田储层渗透率低,原油黏度高,单井产量低,注水难.为了提高单井产能,考虑注入气体,但是常规气驱用气量大.且易出现腐蚀、指进等问题,故考虑采用N2吞吐采油.分析了N2吞吐提高采收率机理,设计出储层条件下的单井模拟实验,研究单井N2吞吐采油的生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使用三塘湖油田含气原油在长岩心物理模型上进行了一系列室...  相似文献   

10.
《国外测井技术》2005,20(1):31-31
10年攻关探索,水平井技术已经成为塔里木油田“少井高产”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塔里木油田共钻水平井160口,平均井深5000米,水平井平均单井日产原油60吨,这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陆上油田第一。从1995年1月至今,塔里木水平井累计生产原油1600余万吨,占塔里木油田累计产量的1/3。  相似文献   

11.
胡文瑞  何欣  鲍敬伟  张洋 《石油学报》2014,35(2):395-401
美国低产井数量庞大,其平均单井日产量仅为整体平均单井日产量的1/6,80% 的低产井生产了20% 的原油,但对美国原油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低产井管理经验值得借鉴。中国同样面临多井低产的挑战,低产井可分为3种类型:1低品位储量低产井;2高含水低产井;3低产不出液井。预测当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上升到90% 时,低产井井数比例将增至2/3,产量将占29%~35%,合理利用和保护低产井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稳定及提高单井产量的主要措施包括:重大开发试验转变开发方式提高稠油、滩海等低品位油田单井产量;老油田二次开发和注水开发专项治理工程提升高含水油田单井产量;水平井规模应用与储层改造技术突破提高低渗透油田单井产量等。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边际油田水平井钻完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地质油藏条件复杂,中小型边际油田多,所产原油多为重质稠油,导致渤海油田普遍存在开发难度大、单井产能低的现象。为此,提出采用优快钻完井技术和水平井钻完井技术进行开发,研究了水平井开发所具有的突出优势和需运用的关键技术。旅大4-2油田为典型的边际油田,该油田充分运用水平井钻井技术、疏松砂岩油层保护技术、“适度防砂”技术以及控制生产压差排液及投产等技术,达到了油田高产和稳产的目标。该技术已在渤海湾其他边际油气田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原油集输与处理工艺低能耗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华北油田岔北联合站、岔三站、岔四站集输系统的生产参数的现场实测,进行了原油及其乳状液流变性模拟试验,对30口单井进行了井口回压的模拟计算,研究出单井实现不加热输送的条件;根据其物性进行了破乳剂筛选和研究工作,研制出了适合岔北联合站原油脱水的低温破乳剂;通过低能耗集油及原油处理工艺的技术经济对比,提出了岔北油田低能耗集输与密闭处理工艺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破乳降粘不加热集输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破乳剂的降粘机理,通过试验对原油乳状液的流变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乳状液在破乳剂的作用下,转换点和粘度均有较大的下降,流动特性得到改善。据此原理,将破乳剂应用于单井集输,进行井口加药。探讨了破乳剂的评选、井口加药装置的设计安装等问题。将取得的结果用于油田生产,实现了单井不加热集输,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针对J油田G断块的低渗、强水敏、能量不足及原油凝固点高,开发难度大的问题,从储层特征及生产动态分析出发,提出了CO 2复合化学剂混相压裂技术。该技术利用CO 2配合增溶剂蓄能压裂补充地层能量,通过不返排酸及缩膨剂解除地层堵塞,应用降凝剂提高原油低温流动性,实现储层改造,增大泄油面积,提高产量。该技术在J油田G、L两个相似断块的9口井开展了现场试验,措施后单井平均日产量与措施前相比增加了4.7~6.5倍。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打开了J油田提高单井产量的突破口,为类似非常规油气藏增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井口电磁加热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安装方式和使用注意事项,简介了尕斯库勒油田单井原油集输方式。通过对其在尕斯库勒油田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表明井口电磁加热器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轮南油田开发已历时 9年 ,先后研究成功了深层注水开发、气举采油、电泵采油等新工艺技术 ,实现了油田高产高效开发。该油田连续 8年稳产 10 0万 t,远远超过原开发方案中稳产 3~ 5年的工作目标。到 2 0 0 1年 4月底 ,轮南油田平均单井日产原油仍达到 45 t,是全国陆上油田平均单井日产量 4.4t的 10倍 ,创出全国油田深层开发的一流水平轮南油田创全国深层开发一流水平@吴月先  相似文献   

18.
油井集输掺水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井原油集输多采用掺热水加温的方式,随着原油含水的不断升高,以及各种工作制度的改变,过去的掺水加温制度已无法适应现今生产的需要。根据河南赵凹油田的原油特性、管线温度变化规律和推导的公式,确定出了原油集输最低输送温度、单井管线起始温度,为优化原油输送掺水工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困扰油田生产多年的集输系统因回压较高造成油井输送困难、影响原油产量的问题 ,重点阐述安装油气混输泵和单井加药降粘技术 ,对每一项技术的技术原理以及实际应用效果作了较详尽的说明 ,对提高油田工艺技术水平和开发效益 ,确保油田的长期稳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乌尔禾油田地面建设工程概况,分析了该工程地面建设原油集输方式、单井计量装置、油气混输站、原油处理工艺技术、油田注水设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设计特点,其工艺流程较为成熟可靠,能够满足生产需要。通过生产实践表明:该工程建设既降低了能耗、又保护了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今后此类油田地面建设的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