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电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力网络控制综合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变电站网络监控系统(NCS)现已广泛应用于110kV及以上电力网络中。NCS完整地实现了遥测、遥信、遥控和遥调功能.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的完全远方监控方式,提高了控制和运行的自动化程度,节省了大量人力。  相似文献   

2.
根据惠州某110 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搭建变电站网络备自投控制系统子站,通过与站内测控装置、远动机及原变电站监控系统信息和控制的交互,实现变电站网络备自投功能,恢复失电母线及线路,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变电站通信网络性能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谷米  贺仁睦 《电网技术》2000,24(6):70-74
变电站通信网络性能是影响变电站自动化功能的重要因素,变电站自动化对通信网络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可靠性,二是速度。章以竞争性网络LonWorks为例,对变电站通信网络的随机性行为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通信网络的仿真模型。在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之后,利用仿真模型对变电站通信网络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从而为选择合适的网络参数,更好地发挥通信网络的舆能力,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的性能和可靠性提价  相似文献   

4.
王晓虎 《电力建设》2012,33(12):55-58
过程层是智能变电站区别于常规变电站的重要特点之一,其组网方案直接影响保护、控制功能的实现和网络设备的投资。对几类典型过程层网络拓扑结构、采样值传输协议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适合智能变电站工程的过程层网络方案;结合变电站现状,给出设备选型、功能需求等方面的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变电站网络仿真平台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信网络设计是数字化变电站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变电站各种功能的实现.文中提出了利用网络仿真平台对变电站通信网络进行设计的构想,分析了在数字化变电站不同的发展阶段,通信网络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网络仿真平台的主要功能及意义,介绍了其结构和仿真流程,重点讨论了仿真模型、仿真内核、通信分析器等开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正常运行是变电站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某智能变电站网络运行时产生传输延时的影响因素,站控层网络和过程层网络的通信方式和网络风暴产生的原因,并以某变电站整个网络为对象,依靠网络测试仪对变电站网络施加负载的方式进行吞吐量测试、时延测试、抖动测试、Vlan功能测试、系统安全校核、风暴整组传动,从而验证了该变电站整体网络的可靠性,并对之后该类测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许多网络技术已经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网络技术的使用 ,使得变电站测量、控制和保护功能从传统的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 ,设备的安装方式也从集控室的集中安装转变为分散、分布安装。网络技术的使用为电力系统二次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种类较多 ,分类方法各异。从速度上可分为高速网络和低速网络 ;从范围可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 ;从应用领域可分为商用和工业应用。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主要应用现场总线 ,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现场总线有 10多种 ,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是Lon…  相似文献   

8.
基于嵌入式Linux的网络RTU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布式的网络远动终端单元RTU(Remote Terminal Unit)在功能、可靠性、易维护方面显现出其相对于传统RTU的优势。介绍了一种基于嵌入式Linux的分布式网络RTU,它具有强大的网络通信功能和良好的开放性。RTU不仅是一种数据采集和控制的终端装置,它可以集成很多扩展模块成为变电站的信息处理核心平台。特别是在分级电压控制系统中.作为一级电压控制的无功/电压当地控制模块完全可集成到网络RTU中。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与二级电压控制系统协调.另一方面也方便维护并可有效降低投资成本。  相似文献   

9.
基于光纤或CAN网络的分散分布式变电站监控系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基于光纤通信技术或局部控制网络技术(CAN)实现的分散分布式变电站监控系统,分析该系统的组成原理,讨论其功能特点,介绍几种典型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0.
变电站二次设备就地化系统网络架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就地化背景下设备配置与通信网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首先提出了变电站二次保护控制设备就地化配置原则,并给出了单间隔保护、跨间隔保护、测控装置、公用采集控制终端等全站二次就地化设备配置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并行冗余协议(PRP)的制造报文规范(MMS)/采样值(SV)/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GOOSE)三网合一网络架构和不依赖交换机的全高可靠无缝冗余(HSR)环网两种变电站通信网络方案,并对其网络性能指标进行了量化评估和比对。  相似文献   

11.
220 kV泸定变电站是按照IEC 61850标准设计的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的实时性、可靠性要求高。分析了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的发布/订阅通信模型以及OSI模型第二层交换技术的特点,从网络拓扑结构、静态VLAN划分以及动态组播过滤技术对泸定变电站过程层网络进行优化,以完善和提高泸定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的功能和性能。  相似文献   

12.
鲁东海 《电力信息化》2012,10(10):109-113
提出一种基于传感网络和专家系统的智能变电站,分析了该类型变电站的特点,阐述了其设计方案。根据智能变电站监测量范围及要求,为变电站各环节加装各类传感器以获取设备运行的实时数据,根据传输数据类型的不同设计相应的通信网络,最后通过后台专家系统实现智能变电站全站从主系统到辅助系统的设备状态可视化和智能化控制,解决常规变电站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变电站主要通信服务分类研究,根据服务要求和报文特点,通过变电站虚拟局域网的架构设计防范网络风暴的发生。采用通信报文的流量控制和报文过滤技术减少风暴出现后对运行保护的影响。以纵联差动保护为例,变电站网络风暴检测系统验证了采用上述措施后在注入不同风暴流量下,SV和GOOSE报文服务可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IEC 61850智能变电站业务的通信需求和时间敏感网络(time-sensitive networking,TSN)的基本原理,应用TSN技术保障变电站通信业务的实时性。基于TSN流调度协议IEEE802.1Qbv的交换机转发原理建立了信息流服务曲线,基于变电站通信网络报文传输特性建立了信息源到达曲线,利用网络演算理论,提出了变电站报文传输的端到端最大时延计算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变电站通信网络仿真分析,结果表明TSN技术满足了变电站业务的通信需求,尤其在保证关键控制命令等时间敏感业务传输的实时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所提出的最大时延计算方法为智能变电站应用TSN的时延分析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介绍了变电站遥视系统的构成,图像及控制信号传输通道的网络组成方式,并详细介绍了变电站遥视系统的功能以及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6.
正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发展、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大量采用、变电站监控系统功能与可靠性逐渐完善的前提下,将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包括控制、信号、测量、保护、自动装置、远动装置)利用微机及网络技术经过功能的重新组合和优化设计,对变电站执行自动监控、测量、保护、远动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它是现代计算机控制和通信技术在变电站(所)领域的综合应用。调度自动化则是变电站自动化功能的监测和控制端,下文调度侧将简称为主站,变电站侧简称为厂站。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研究和开发变电站远程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统一平台的背景及方向,介绍了集成防盗、消防系统等智能设备的变电站视频监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系统结构,提出在江苏省电力系统范围内实施变电站远程视频监控统一平台的技术方案,并在江苏镇江供电公司推行与实施。  相似文献   

18.
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状态监测信息模型及配置描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建立统一的通信网络状态监测信息模型,并对通信网络配置进行详细描述是实现通信网络状态监测的前提。利用功能分解/信息提取、映射管理信息库等方法,初步建立了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的状态监测信息模型。对变电站配置描述语言(SCL)进行了扩展,提出了通信网络拓扑以及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描述方法,并针对某220kV变电站,给出了描述其过程层通信网络的SCL文档实例。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基于IP网络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构成、功能及应用情况,分析了实现智能巡检的关键技术问题。将智能巡检系统与巡检管理规范有机地结合,使变电站运行巡视管理达到了变电运行的信息化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前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一般采用星形以太网,重要设备间的通信需构建双星形以太网以确保可靠性,成本很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高可靠无缝冗余环(HSR)技术的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构架。相比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组网方式,变电站内HSR通信结构不仅可实现站内二次设备间的数据传输,满足变电站过程层网络功能要求,同时具有高可靠性、低成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