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介绍的是一项日本火柴专利。这项专利是把“推进剂”或称“发射药”用于生产火柴药头。这项专利的发明人是日本戴赛尔化学工业有限公司(Daicelchemical.Industries.1te.Japqn)田中德次,亿长一郎。这项专利于2000年10月3日公开(1999年3月26日申请)。全文为日文。  相似文献   

2.
此专利于1998年申请,2000年1月11日公开,全文为日文,这种火柴在生产过程中用液体香料浸透。在火柴燃烧时或是在燃烧后释放出香味来。  相似文献   

3.
杭州莫华仪先生申请的“革新火柴”技术专利,据悉已接到专利局通知,批准并予以公告。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火花世界中,“广告火柴”颇多,几乎每家火柴厂都生产过,涉入到工业产品和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等范畴,其内容丰富多彩,可是“火柴广告”是为火柴而作广告,不多见,可谓是凤毛麟角,没有引起收藏者的注意,因而也许会产生陌生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1920年,刘鸿生先后创办华商鸿生火柴厂、上海水泥厂、章华毛纺公司、中国企业银行、中华煤炭公司等大批企业,是民族工业大步前进的代表。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在火柴业的辉煌,人称“火柴大王”——刘鸿生。  相似文献   

6.
此专利于1994年8月19日申请,1998年10月30日公开,药头配方如下:氯酸钾(KCLO_3) 53.62-56.38矽土(SiLiCa) 5.01-5.27  相似文献   

7.
中国日用化工协会火柴分会召开的五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讨论火柴产销问题。虽是老生常谈,但关系到我们行业如何走出低谷与未来发展问题。涉及到对国内外火柴产销情况的全面分析与产销态  相似文献   

8.
《聚氨酯》2017,(7)
<正>里弄建筑、石库门、花园式住宅仿佛印刻了上海一个时代的印迹。如今,新华路、愚园路、华山路、兴国路等地方还余留着那个时期的记忆,而很大一部分已经被高楼大厦取而代之了。除了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的建筑也今时不同往日了。10年前,一座40多层的高楼已经足以作为地标性的建筑俯瞰一片区域,到现在可能已经隐匿在芸芸高楼之中……目前,上海有24米以上高层建筑3.1万幢,其中,100米以上  相似文献   

9.
10.
重庆解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决定,在重庆举办一次西南区工业展览会。目的是反映西南区解放以来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激励工商业者的经营信心;鼓动全西南人民为建设新西南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秧子 《火柴工业》2000,(2):30-31
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红军抵达延安创立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后,为中华民族抗击日寇侵略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陕甘宁边区跨越三省,在长期的抗战中,作为模范抗日根据地,是当时和后来扩大战场和军事给养的重要后方,鉴于敌寇侵扰,经济封锁,边区政府号召军民“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坚持抗战。陕甘宁边区火柴厂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迫切诞生的。  相似文献   

12.
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在当地质量技监部门的帮助下,给每一袋“金大地”牌复合肥都佩戴上防伪“身份证”,不仅有效杜绝了假冒等不法行为的侵害,维护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也为该公司的产品正了“名”。  相似文献   

13.
此专利于1997年8月12日申请,1999年2月2日公开,全文为英文,这种火柴结构设计为三部分:药头组份为一部分,冠于阻燃杆之一端,阻燃杆分为两段,第一段由药头端到一个可任意选择的距离,这一段阻燃杆注入了可放出蒸气的组份,接着是阻燃杆的第二段  相似文献   

14.
此发明叙述了火柴在盒子中处于分离状态的包装方法。这种包装,细分成许多长方形格子,每格放一根火柴。上述格子一端封口,另一端开口。火柴头位于封口端,火柴尾部从开口端伸出,以便火柴从格子中抽出。更确切地说,此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  相似文献   

15.
火柴有效支数是火柴产品的一个关键质量指标,直接体现火柴的实用价值。所以,对它的检验判定标准必须适应市场规律,满足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火柴在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中有过难分难解的历史性贡献,几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难离的伙伴。但是,也许由于它貌不惊人,也许由于它垂手可得,在人们的价值天平上。并未赋予它应有的神圣地位,在新闻媒体或文学作品上也极难看到对它的讴歌和赞美。说实话,对火柴在世间这种处境,我打心底里经常会有一种“不平衡”的感慨。但遗憾的是,由于水平所限,不知该如  相似文献   

20.
火柴史话     
刘涓流 《化工之友》2001,(10):48-48
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火柴,古人在进化过程中,学会了“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这种石头叫火石,装火石的袋子叫“火石袋”。在中国古代,火石袋是一种装饰物,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只有五品武官以上者才能随身佩戴火石袋。到清代,火石袋才普及到民间。当时的人“俱左佩金燧,右佩木燧”,以备取火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