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酒用酸性蛋白酶在酒精行业中的推广应用。通过小试及生产实践表明,使用酸性蛋白酶释放玉米中被包裹的淀粉,降低残淀粉,提高酒精产率,酸性蛋白酶水解玉米中的蛋白,被酵母充分利用,酵母繁殖旺盛,通过酵母的菌群优势抑制了杂菌生成,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开菲尔酸奶复合发酵剂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开菲尔粒中分离的乳球菌和乳杆菌采用混合发酵法研制开菲尔酸奶复合发酵剂。针对影响发酵剂品质的三个因素,采用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试验确定了功能性开菲尔酸奶复合发酵剂的最佳发酵条件:球菌和杆菌的接种比例为2:1,接种量为3%,发酵温度为43℃。用此发酵剂制作成品酸奶,凝乳时间短,凝固结实,口感细腻,甜酸度适中,有浓郁的酯香风味。  相似文献   

3.
李树森 《酿酒》2014,(3):84-86
酒精是一种引人瞩目的能源,其生产规模也日益壮大。降低成本,提高产率已成为企业所追求的目标,生产过程的酶制剂应用的深度探索也就成为了技术工作者所探究的重点。将酸性蛋白酶在酒精生产的应用、原理和实践数据提供给读者以作为参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酒用生蛋白酶在酒精生产中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淀粉质原料的酒精发酵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酸性蛋白酶(14u/g原料)后,可明显缩短发酵周期和提高同酒率,与相同条件下不使用酸性蛋白酶的比较,发酵周期缩短10 ̄16h,相对原料出酒率提高2.99% ̄5.73%。  相似文献   

5.
玉米原料酒精浓醪发酵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对添加酸性蛋白酶酒精浓醪发酵技术进行了研究。在糖化醪中添加酸性蛋白栈前利于原料中蛋白质的水解,增加醪液中酵母可吸收性氮,改善醑液的营养状况,促进酵姆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酒用酸性蛋白酶的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酒用酸性蛋白酶的适宜作用温度为30~55℃,适宜作用pH为2.0~6.0,适合于在酒精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广西轻工业》2015,(8):8-9
低温酸性淀粉酶可以将液化过程中没有水解的生淀粉颗粒直接进行水解。试验研究低温酸性淀粉酶在酒精发酵中的应用,发现将低温酸性淀粉酶添加到发酵环节可以提高原料出酒率。  相似文献   

8.
高效浓缩乳酸菌发酵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9.
酒精发酵中应用酸性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酸性蛋白酶在酒精发酵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添加酸性蛋白酶有利于原料中蛋白质的水解,增加醪液中酵母可吸收性氮,促进酵母菌生长繁殖,提高酒精发酵速率。而且,a-氨基氮的增加,减轻了酵母菌细胞氨基酸合成代谢的负荷,使底物(葡萄糖)更多地转向发酵生成乙醇,提高原料出酒率。接种酵母后,在醪液中添加0.01%的酸性蛋白酶,发酵时间由原来的52h缩短到32h,发酵成熟醪酒精含量为10.2%(V)。着延长发酵时间至44h,则发酵成熟醪中酒精含量由原来的9.8%(V)增加到10.7%(V),并对添加酸性蛋白酶和(NH4)2SO4的发酵结果进行了比较,认为酸性蛋白酶是实现高效率酒精发酵的优选促进剂。  相似文献   

10.
黑曲霉酸性蛋白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黑曲霉固体发酵生产酸性蛋白酶,对此酸性蛋白酶的部分酶学稳定性(耐热、耐酸性、金属离子稳定性等)进行实验探讨。实验表明:该酸性蛋白酶制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较强的耐酸性,还是有良好的金属离子稳定性,完全适合作为饲料酶制剂。  相似文献   

11.
酒用酸性蛋白酶在白酒酿造的发酵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具有溶解发酵原料的颗粒、促进微生物繁殖、分解蛋白质生成香味物质、降解酵母菌体蛋白等多种功能。综述了酒用酸性蛋白酶酶源研究及其酿酒中的酶学功能。  相似文献   

12.
高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米曲霉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J2、M2和Q2三株米曲霉菌中选择出总酶活力最高的J2作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后,得到突变菌株Y3,其酸性蛋白酶活力由出发菌株的313 U/g提高至986 U/g,提高了215%,碱性蛋白酶活力由出发菌株的6936 U/g提高至10385 U/g,提高了49.7%,中性蛋白酶活力由出发菌株的5675 U/g提高至9034 U/g,提高了59.2%,且淀粉酶活力也由出发菌株的284 U/g提高至412U/g,提高了45.1%.经传代实验表明,突变菌株Y3的遗传特性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从123株南极低温细菌中筛选到1株高产低温蛋白酶的菌株,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Pseudoalteromonas。经生长条件优化,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蛋白胨分别为发酵培养的最适碳源和氮源,该菌在初始pH7.0~8.0、10℃培养5d后产酶酶活达0.48U/mL,约为优化前(0.27U/mL)的1.8倍。对粗酶液进行酶学性质初步研究,此酶在pH9.0、30℃下活性最高,是一种低温碱性蛋白酶,在工业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果酒酵母在芦笋复合汁中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以芦笋汁、芦笋复合汁为原料,利用果酒酵母2·185、2·374为发酵菌种的发酵试验。结果显示,2·185、2·374在芦笋复合汁中能较好生长,发酵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5.5~5.7。SO2最适添加量为80~150mg/kg,得到酒精度8~10°,具有芦笋清香和果香为一体的营养丰富的复合芦笋酒。  相似文献   

15.
日本特色酵母精调味品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酵母精生产占天然调味料的10%以上,为充分了解日本在酵母精方面的新产品开发,着重介绍了4种特色酵母精调味品:高呈味型酵母精,含呈味核酸5.1%,游离氨基酸与肽态氨基酸总量达72%;高核苷酸酵母精,水分6%以下,总氮6%以上,5’-核苷酸20%以上;高肽酵母精,乳白色粉末状,水分4.61%,灰分17.63%,全氮4.51%,粗蛋白28.19%,盐分12.32%,粗脂肪0.26%,pH5.84,IMP6.198mg/g,GMP3.758me/g;高谷胱甘肽酵母精,谷胱甘肽超过8%(还原型)。同时,还介绍了这4种特色酵母精调味品的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采用黑曲霉发酵制备阿拉伯木聚糖酶和阿魏酸酯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黑曲霉发酵麦麸、蔗渣和玉米麸皮都能获得阿魏酸酯酶和阿拉伯木聚糖酶,并在第3d达到产酶高峰。但不同发酵基质产酶活性差别很大,麦麸最好,蔗渣最差。同时,酶制剂因发酵基质不同会产生底物专一性,因此,在生产酶制剂时应注意根据所降解的对象选择发酵基质。  相似文献   

17.
以10种酵素样品为菌源,经分离纯化、产酸定性和定量试验,获得1株高产酸量醋酸菌LMY-1,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16SrDNA鉴定,确定其为芝庇侬醋酸杆菌(Acetobacter cibinongensis);以苹果、梨、黄瓜作为果蔬培养基,研究菌株LMY-1的产酸特性。结果表明,菌株LMY-1的最适产酸温度为30℃;菌株LMY-1在乙醇含量为4mL/100mL时,产酸量最高(22.72 g/L),比对照菌株CICC7015(Acetobacter pasteurianus subsp.pasteurianus)(19.05g/L)产酸量高;在底酸浓度为1~5 mL/100 mL时,菌株LMY-1和菌株CICC7015的产酸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趋势均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相同条件下,菌株LMY-1产酸速率优于菌株CICC7015;两菌株均产2种有机酸,分别是乙酸和草酸,且乙酸量远高于草酸量。菌株LMY-1更适宜于果蔬酵素的酿造。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构建了增香型苹果酒酵母融合子W1,全面研究了其抗逆性、凝聚性和发酵性能等综合性能指标,表明W1是一株优良的苹果酒酵母融合子,为优良酿酒酵母的筛选和高品质苹果酒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芦荟、山楂、山药、薏苡仁和枸杞为主要原料研制一种酵素食品。应用最优混料设计法研究各主要原料的不同组合对产品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建立各原料配比与目标值的回归模型,最终获得酵素最优原料配方为:芦荟10.00%、枸杞45.29%、山楂24.71%、山药10.00%、薏苡仁10.00%。以该原料配方进行发酵,得到的产品蛋白酶活力293.04 U/g,超氧物歧化酶(SOD)酶活力57.00 U/g,多糖含量11.42 mg/g,综合评分为0.905 9。每克酵素样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相当于1 mg抗坏血酸;每克酵素样对Fe3+的还原能力相当于129.25 mg抗坏血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 mm、10 mm,抑菌能力与阳性对照苯甲酸钠相当。说明酵素产品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及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沙棘发酵酒的澄清与稳定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酿酒》2006,33(3):91-93
为保证沙棘发酵酒货架期的澄清与稳定,采用壳聚糖50g/100L与硅藻土100g/100L组合时,经2~3h澄清后,效果最佳;冷冻处理的最佳温度为-4℃,时间为5d;热处理的温度为34℃、时间为7d时表现最佳,其能量消耗小,成本较低,对果香与酒体的新鲜感影响较小。732钠型树脂可除去钾等离子引起的混浊与沉淀,表现处理时间短,但不能解决金属性混浊。单一处理难以达到理想的澄清稳定效果,需配以其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