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1^1层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塞油田王窑区延长组长611层储层为湖相三角洲前缘砂体,沉积相控制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通过对区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和平面上砂体连续性的研究,揭示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特,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王窑地区储层长611层段平面非均质性较强,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层内非均质性严重.  相似文献   

2.
以子长油田新庄区的长2储层为研究对象,依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了长2储层油层亚组长2_1的储层非均质性。长2储层的构造面貌与陕北斜坡区域构造面貌相似,表现为近东西向宽缓鼻状隆起构造,长2_(1-3)小层为主力产层。比较而言,长21储层的层间非均质性弱,层内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特性较强;其储层砂体平面可划分为透镜状、断续条带状、条带状和大片连通状4种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3.
郑庄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部,长6油层为本区的主要勘探开发目的层,根据钻井岩心资料分析发现,该储层的岩性以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以自生矿物为主,主要有绿泥石、方解石、石英及钠长石等;主要孔隙类型有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以及少量铸模孔、微裂隙等;属于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的致密砂岩储集层。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目前国内外已投入开发的大量油田都己经进入中高含水期和产量递减阶段,大量可动原油采不出来的问题,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洛伦茨曲线法研究了A油田的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层内非均质性,得出A油田存在较严重的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具有中等程度的层内非均质性.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认为洛伦茨曲线法比统计学方法更实用,更直观,操作更简便,并且能定量地研究储层非均质程度.  相似文献   

7.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使人们对比较好储集层所在区域以及空间分布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为油气开发、油气勘探等提供一些可靠的地质资料.为了解决华池油田YT井区延9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测井和岩心资料对储层进行小层划分和韵律特征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均质系数的一些定性解释研究;通过对级差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等表征参数研究表明,该地区的Y91+2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杏子川油田中生界油藏主要分布于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长2、长4+5油层组,尤其以长6和长2油层组油气最为富集.随着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陆续在该区发现长9、长8油藏,这两个油藏具有隐蔽、规模较小及发现难度大的特点.研究发现,长9、长8油藏分布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带,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樊家川油田河流相储层砂体非均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道砂体内部沉积结构韵律性变化和夹层的发育导致垂向上储导形成严惩的非均质性,从而控制了注入水垂向上的波及体积和剩余油的分布。根据多口取心井及检查井资料,建立了各类河道砂体非均质模型,并采用检查井水洗剖面详细描述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砂层内不同夹层分布及其韵律性变化所产生的非均质模型中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该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进行井网综合调整及其剩余油挖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小洼油田洼38块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分布和流体流动有明显控制作用,对油气藏评价及制订合理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心分析资料,结合测井二次解释成果,对洼38块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建立了储层非均质的VK-JK关系图版和VK-TK关系图版,通过比较确定了洼38块东三段各砂岩组储层非均质程度强弱关系。  相似文献   

11.
根据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测井相综合分析认为,本区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哑相沉积,可细分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其主要的储集层.这些砂体横向上复合连片往往呈带状展布,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残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也为主要的孔隙类犁.通过沉积相与油藏分布的关系研究,认为油气的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长6油层组良好的储集层,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  相似文献   

12.
长6油层化学解堵技术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延长油矿管理局西区勘探开发指挥部长6油层的实际情况,对储层岩石物性、地层流体以及钻井、固井、射孔、压裂和其它各种施工措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经室内岩心流动评价,找出了长6油层的损害因素及损害机理。筛选出适应长6油层化学解堵的地层处理剂。现场应用表明,该处理剂明显改善地层渗透特性,扩大地层孔隙,增强地层的流体导流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吴仓堡油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段属吴起三角洲前缘组成部分。在钻探过程中通过地层对比研究、岩心分析、试油测试等发现了吴仓堡油田长9油藏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0%,平均渗透率为0.23×10-3μm2,孔喉半径小、油层非均质性强,属于特低孔、特低渗油藏。对油藏特性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选取菱形反九点注采井网系统开发部署来提...  相似文献   

14.
对鄂尔多斯盆地黄陵上畛子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岩性、物性、电性与含油性特征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将该区长6储层分为产油层(油水同层)、产水层、混合区(产油、产水层混合区)以及干层四类,基于测井标准化,建立了目标区长6储层流体识别标准,经实例验证有效,为该地区快速准确识别产油层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注采调控技术在吴仓堡长6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开发层系均为低压油藏,注水开发是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提高开发效益的有效手段,是低渗透油藏实现长期稳产的根本保证。以控制吴仓堡地区长6低渗透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减缓递减,实现长期稳产为目的,分析了精细注采调控技术在吴仓堡长6油藏的应用效果,并进一步对区内开发存在的问题和下步与开发相关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非均匀正交各向异性媒质中的电磁场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约束方程和定解条件;对边值问题及其变分问题的等价性进行了证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元方程,并用非均匀正交各向异性媒质中的有限元方程进行了编程计算。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的西峰油田,是近几年发现的亿吨级大油田。其中白马中区为西峰油田重点区块之一,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该区块的主力油层。通过对长8段岩石颜色、沉积构造以及粒度特征的研究,得到沉积相特征。主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河口坝微相发育的砂层较厚,物性较好,是该区重点开发的主要储层。  相似文献   

18.
以段六拨油田区域构造背景、沉积微相以及储层的岩性、空间展布、物性特征研究为基础,阐述了储层建模的原理及在油藏描述中建立储层模型的过程,并在该油藏的沉积、储层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油田的构造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甘谷驿油田特低渗储层注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注水区域受益油井的地层亏空、注水利用率和水驱指数的评价,分析受益井的综合含水变化特点,计算出受益油井的储量动用程度,并对比注水区域受益油井和非受益油井的压力保持水平及综合递减率。  相似文献   

20.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 2^1 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of Shunning oil field a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based on the data of well logging and experi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Chang 2^1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belongs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middle-to-fine sized feldspar sandstone, with its components being low in maturity, deposited in distributary rivers in the front of the delta; 2) the reservoir is obviously dominated by a low or a very low permeability with a linear variation tendenc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3)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litholog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reservoir are controlled by the sedimentary facies zones, and 4) the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reservoir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clastic constituents and their structure, and the constituent of cement materials and their content. 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the diagenesis action of the reservoir is quite strong in which dissolution greatly modified the reservoir In addition, the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s are the mainly developed ones and the micro-structure is domin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iddle-to-large sized pores with fine-to-coarse throats. Finally, the radius of the throats is in good exponential correlation with permeability and the seepage capacity comes from those large sized thro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