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古岩溶特征及对气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古岩溶主要发育在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地层中,盆地东南部古岩溶普遍发育.根据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地层残余厚度,古岩溶地貌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3种类型.据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岩心分析,岩溶斜坡孔隙裂缝发育,并有着良好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2.
古岩溶作用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塔中层间岩溶与塔北风化壳岩溶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别。为进一步识别塔里木盆地层间岩溶发育模式,分析古岩溶发育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奥陶系及上覆地层之间的地层缺失情况,通过野外剖面考察及室内岩心实验分析,考察了传统风化壳岩溶和层间岩溶野外剖面及典型特征。研究表明,层间岩溶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性,自上而下分别为结核垆坶带(残积带)、风化裂隙带(渗流带)和溶蚀孔洞带(潜流带),各自形成的溶洞连续性较差;并发育多期旋回,组成数十米的层间岩溶发育带,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域。认为塔里木盆地层间岩溶型储层是多期次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威远—安岳地区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岩性致密,生产资料显示气藏储层段与岩溶、裂缝密切相关,古地形地貌是控制古岩溶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恢复该地区古地貌并研究古地貌与油气富集关系有助于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在研究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基础上,分析钻井、测井、地震资料及区域构造史,最终选用印模法恢复出了该地区下二叠统古地貌。研究表明,古岩溶残丘和古岩溶陡坡是勘探的有利区域,古沟槽亦是勘探中应重点兼顾的区域,古岩溶缓坡和古岩溶台地是勘探不太理想的区域。  相似文献   

4.
川南茅口灰岩岩溶特征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泸州地区茅口组灰岩岩溶分为三种类型:层间古岩溶、阳顶古岩溶、缝洞系岩溶。后者是在层间、阳顶古岩溶及裂缝分布区基础上经过地下水的多期改造形成的,它是现今油气储渗的有效空间及运移通道,控制了该区天然气分布。岩溶作用的不均一性及茅口灰岩的致密性,使茅口灰岩纵向上形成多个储集层段,横向发育多个裂缝系统,气水分布复杂,无统一的气水界面。圈闭内有天然气产出,圈闭外也有良好的天然气显示。  相似文献   

5.
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古岩溶主要经历加里东期,海西早、晚期和印支期。在古岩溶发育的古构造背景及此4期演化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古岩溶特征,进而分析影响该区古岩溶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古岩溶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岩溶是大气淡水溶解作用形成的自然构造,古岩溶是地质历史时间产生的岩溶。岩溶的形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1)相对于围岩来说,流体是未饱和的;(2)不饱和碳酸盐的流体能有效地将溶解产物搬运至离反应的地方。在岩溶地区以潜水面为标准,把岩溶作用带分为渗流带和潜流带。  相似文献   

7.
强岩溶发育区的岩土工程问题是很复杂的 .通过讨论影响建设工程中岩土工程质量评价的有关岩溶发育规律、水平大空腔溶洞的稳定性评价及正确判定岩溶发育程度的勘察手段以及桂林市的某些典型的新 (近期 )老 (古 )塌陷及其岩土工程对策 ,进而对诸如解放桥这类重大工程的深大桩基础以及事故频发的挖孔桩等桩基础岩土工程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强岩溶发育区的岩土工程问题是很复杂的,通过讨论影响建设工程中岩土工程质量评价的有关岩溶发育规律,水平大空腔溶洞的稳定性评价及正确判定岩溶发育程度的勘察手段以及桂林市的某些典型的新(近期)老(古)塌陷及其岩土工程对策,进而对诸如解放桥这类重大工程的深大桩基础以及事故频发的挖孔桩等桩基础岩土工程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厘清鄂西渝东区桐湾不整合对下伏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基于野外露头及岩心薄片的观察,孔隙度、渗透率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的取样测试,研究桐湾不整合的发育特征及其对灯影组油气成藏的影响。桐湾不整合是由上部的海侵体系沉积、中间的风化粘土层和下部的风化淋滤带三者组成的空间结构。其下部灯影组遭受了明显的古岩溶改造,垂向上分带明显,顶部表层岩溶带为富含铁铝质结核、灰岩或白云岩角砾的粘土层;之下的渗流岩溶带和潜流岩溶带交替出现,两个带相同之处在于均见表征淡水淋滤的葡萄石发育,不同之处在于渗流岩溶带葡萄石穿层分布,而潜流岩溶带多顺层发育。多个样品实测证实鄂西渝东区遭受古岩溶改造的灯影组储层物性较好。桐湾不整合下部淋滤带中的"孔-洞-缝"系统在印支期为湘鄂西区生烃中心的烃类向鄂西渝东区运聚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0.
北大港构造带千米桥奥陶系潜山顶部发育的碳酸盐岩古岩溶残丘作为一种重要的古地貌和油气储集单元,具备良好的成藏条件,有效地刻画古岩溶残丘储层对于残丘储层的油气运移聚集分析及勘探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应用地震印模法对千米桥奥陶系潜山风化壳岩溶古地貌进行精细刻画,揭示该区发育5个岩溶残丘,4个岩溶沟谷,表现为山上有山的特征;同时井震融合分析认为潜山风化壳储层大多分布在风化壳面以下0~200 m范围内,主潜山各区块风化壳残余厚度差别较大,岩溶残丘之上构造高点残余厚度大。通过成像测井和常规测井曲线上异常显示识别残丘风化壳内幕发育的岩溶洞穴,主要有大溶洞和中小溶蚀孔洞两种。应用提频地震体开展正演模拟,明确优势缝洞体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结合张量方向场裂缝定量预测技术,能精细地预测碳酸盐岩缝洞复合体储层,以指导残丘风化壳储层油气潜力目标区的评价开发。  相似文献   

11.
泉流量模拟研究——以小南海泉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类活动影响下岩溶地区泉流量难以预测的问题,基于地下水数值计算模型——MODFLOW和人工神经网络两者的优点,尝试将两者结合建立松散型耦合模型.以河南省安阳市小南海泉域的泉流量预测为例,探索耦合模型的原理和算法,并与单纯MODFLOW模拟的结果相比较.由确定性系数、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3个指标来看,MODFLOW模拟结果分别为0.79、4.98%和0.84,MODFLOW-ANN耦合模型的模拟结果分别是0.88、-1.22%和0.89.研究结果表明,耦合模型吸取了MODFLOW的地下水数值分析功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逼近能力,能很好地模拟出泉流量峰和谷的变化,提高预报精度,可以用于模拟泉流量的动态变化过程,该研究对泉域岩溶地下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TSP203(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系统是由瑞士Amberg测量技术公司专门为隧道施工阶段超前地质预报而研发的一套设备。通过笔者单位的TSP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发现对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的宽度范围、节理裂隙密集带等不良地质体TSP法能较准确地预报,但是在灰岩地区针对岩溶的准确预报存在一定困难,隧道施工因为在可溶岩地区而引发的各种灾害地质情况也时有发生,对隧道内的施工作业人员及设备构成很大威胁,所以准确预报隧道内掌子面前方的岩溶发育区域迫在眉睫,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总结,在针对岩溶的准确预报方面笔者积累了部分经验,本文通过TSP在灰岩地区几个不同地质模型上的成功预报案例来详细讲解灰岩地区隧道施工中对岩溶的预报情况及其在长距离预报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the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outhern coalfields of China are first briefly outlined. Then, taking the Meitanba mine as an example, the evolution and modeling of mine water inflow are studied. Finally, the hazard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mine water and mud inrush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mine water sources in the Meitanba mine area are groundwater, surface water and precipitation. The evolution of mine water inflow with time indicates that the water inflow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structures, the amount of water from rainfall infiltration, and the scope of groundwater depression cone. The mine water inflow increases with time due to the increase in mining depth and the expansion of groundwater depression cone. Using the big well method and following the potential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a hydrogeological model considering multi-well interactions has been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mine water inflow. Based on the monitored data in the Meitanba mine area over a period of nearly 60 years, it is found that with increasing mining depth, the number of water and mud inrush points tended to decrease. However, the average water and mud flow rate per point tended to increase.  相似文献   

14.
岩溶是高速公路、铁路、大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地质隐患。用地球物理方法对岩溶进行探测是岩溶地质调查的重要手段。由于岩溶洞穴自身形成的一些特点,因此,其与围岩之间一般存在较明显的密度、速度和电性等物性差异,而地震映像法就是以介质密度及速度的差异为前提的一种经济、快捷而有效的方法。为此,本文采用地震映像法对某高速公路原地面进行了岩溶地质勘查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岩溶的分布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及发育情况等方面的勘察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土洞、天坑等岩溶塌陷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文中从灰岩地区发生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因地下水水位升降的角度入手,分析导致岩溶塌陷进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原理,并针对基于这种诱因的岩溶塌陷的发生原理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e main oil-bearing formation of Area 4 of Tahe oilfield is in Yingshan Group of Ordovician consisted of thick pure limestone. The types of the pore space contain the pore, fissure, cave as well as fracture formed by solution collapse. The primary porosity and tectonic fracture are of poor growth.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growth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hydraulic units of the palaeo-karst. There are three palaeo-hydraulic zones: vadose zone (including infiltration sub-zone and percolation sub-zone), phreatic zone and tranquil zone. They are identified by retrieving the palaeo-geographical karst environment. The pore space of the infiltration zone is mainly solution fissures, small solution cavities and solution pores. The growth and lateral connection of the formation are favorable. The reservoir/formation ratio is 0.54. The pore space of the phreatic zone developed large size cavities and fractures related to cave collapse. The height of the cavity can reach 71m. The fractures by collapse have a influencing range of more than 100m, and its reservoir/formation ratio is 0. S1. But the lateral connection is unfavorable. The percolation subzone and the tranquil zone are of relatively poor growth with the reservoir/formation ratio less than 0.3.  相似文献   

17.
岩溶水的赋存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高密度电法作为一种成熟高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的主要手段之一。为研究高密度电法勘探在岩溶储水构造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在对汉中地区勉县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地面调查过程中遇到的极度贫水山区,充分论证区内已知地质及物性资料,确立具有岩溶水找水前景的目标区域,开展高密度电法勘探综合研究工作。划分了岩性接触带和岩溶发育带的位置,圈定了可能的岩溶赋水空间,推断了地下水补给循环模式,为岩溶山区找水定井工作提供了有力依据。工作成果表明:①岩溶储水构造的发育受构造活动强度、地层岩性差异和地形地势条件共同影响;②在利用高密度电法进行勘探研究时,应充分结合地质地貌条件,测线宜穿越构造或岩性界线布设;③对于向斜构造、岩性接触带和地形共同控制的岩溶储水构造,建议将钻井布设于向斜构造轴部、地势相对较低的可溶性碳酸盐岩一侧。本文的研究工作对同类地区的岩溶储水构造勘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质雷达在镇巴地区露头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露头的精细地质研究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有着重要作用,利用探地雷达可直观地对露头地质结构进行高精度成像。国外已将该技术应用到露头地质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如浅层断层识别、岩溶地质研究等。陕西镇巴地区地质条件良好,风化岩石、破碎带、岩溶地貌等地质现象丰富,使用100MHz和400MHz探地雷达对该区露头进行了试验性研究。通过对资料的精细解释,从而确定了该区表层岩性的分布情况,总结了不同岩性层的波形特征,说明了地质雷达应用于野外露头地质调查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勘查溶洞、划分岩性分界面及断裂带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潜力,对高分辨率地震野外采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岩溶地区溶洞特性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着重讨论了岩溶地区桩基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溶洞体积的大小、顶板厚度以及岩性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主要影响因素中,溶洞高度大小对顶板稳定性影响较小,溶洞顶板跨度、顶板厚度影响较大。而围岩的性质最为明显。这种方法也为岩溶地区桩基承载力的确定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