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的油气来源于东侧的昌吉凹陷和南侧的四棵树凹陷,分析连接烃源岩与油气藏的砂岩输导层的输导特征和性能,结合颗粒荧光定量技术测定的QGF指数变化趋势和光谱特征,追踪沙湾组砂岩输导层油气运移路径.结果表明:研究区沙湾组一段东侧和沙湾组二段南侧砂体于地质历史时期发生油气运移;排612—排609井、排606—排602井一带和排8井区为沙一段油气由东南至西北方向的优势运移路径,与红车断裂带共同构成油气垂向和侧向运移的高效通道;优势运移路径指向的西北地区继承性构造高部位的岩性、地层和岩性—构造等圈闭是未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油气成藏过程及形成机制,以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且经历了世界罕见抬升的柴达木盆地英东地区为例,采用生烃模拟、原油组分、包裹体等实验方法和断裂内部结构地质物探一体化的研究手段,在生、运、聚静态要素研究基础上,针对油气成藏形成机制和模式展开理论研究.通过实验结果解析,厘定烃源岩的生排烃及油气充注过程,利用野外、测井、地震综合判识,构建了"构造多期推覆叠加,断层纵向接力输导,油气垂向蒸发分馏,油藏晚期多层聚集"新模式,认为咸化湖盆烃源岩特有的持续生烃、喜山构造运动改造下多期油气充注、深浅断裂接力式输导及晚期蒸发分馏共同保障了晚期高丰度油气藏的形成,突破了新构造发育区"早期成藏、晚期调整、次生为主"难以形成大油气田的传统认识.研究结果表明:1)英东构造带原油来自扎哈泉和茫崖两大生烃凹陷,这些凹陷的烃源岩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有机质,在R_o达到0.4%出现生烃峰值,而干酪根在R_o达到1.0%时又形成新的生烃高峰,同时在低熟(R_o为0.6%)直至过熟阶段持续生气,这种持续生烃成为晚期构造带油气藏形成的基础;2)英东主要经历两期油气充注,对应的时间分别大约为15~23 Ma和3~5 Ma,同时同一含油气单元浅部油层中原油具有较高的正庚烷/甲基环己烷比值和较低的甲苯/正庚烷比值,深部则刚好相反,证实存在蒸发分馏作用,二者共同成为晚期构造带油气藏形成的前提;3)英东发育深浅叠置的构造样式,深浅断裂空间组合实现了源圈的有效配置,且浅层滑脱断裂带内部发育诱导裂缝带,利于油气运移,成为晚期构造油气成藏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家海凸起是夹持于三大生油凹陷的一个形成较早继承性古隆起,在整个油气运移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有利的运移通道上,它控制着油气的平面运移效应。多年的勘探证实,白家海凸起主要的油气藏类型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及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规模较小,而且主要位于白垩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面附近的中上侏罗统。因此,白家海凸起的勘探应以寻找构造圈闭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临清坳陷煤成气藏资源潜力大,但至今仍未取得大的突破。从源岩的埋藏史、生排烃史、断层的活动历史以及由此造成的侧向封堵性入手,通过对临清坳陷东部,尤其是高古4井的解剖,结合渤海湾盆地典型煤成气探井的对比,认为早期(早白垩世末期)没有进入生烃门限而古近纪末或新近纪初才达到二次生排烃的地区是煤成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二次生排烃高峰期晚、断层活动与二次生排烃高峰时期相匹配是油气大规模运聚成藏的前提。后期构造运动的强弱及侧向封堵条件的好坏是油气成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新构造运动调整和控制了渤中地区油气的成藏和最终分布.本文将定性评价与半定量刻画相结合,系统分析了渤中地区的断裂系统特征和62条Ⅰ,Ⅱ级断裂活动速率(FAR)的差异,探讨了晚期断裂活动对成藏条件和油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强烈活动(FAR>25m/Ma)断裂对油气主要起输导作用,微弱活动(FAR<10m/Ma)断裂主要起封闭作用,中等活动(10m/Ma相似文献   

6.
沔阳凹陷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沔阳凹陷油气藏地质特征与油气勘探的进展情况进行探讨,得到以下结论:1)生烃中心控制油气分布,油气成藏的有效储集层受沉积相控制,油源断层有效沟通烃源岩和储层,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2)杨林尾——汊河口断裂斜坡带是新嘴组油气勘探最有利区,白庙、开先台、赵家沟断裂带是新沟嘴组和白垩系油藏勘探的较有利区;3)邻近优质烃源岩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区是寻找"小而肥"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高邮凹陷断层发育时期和分布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分布特点,分析了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类型,并探讨了其作用机理。依据断层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环节中的作用,把断层分为控源断层、供烃断层、改向断层、成圈断层和调整破坏断层。控源断层控制有效烃源岩展布和生烃时期的早晚,高邮凹陷控源断层下降盘为有效烃源岩分布区,而且西部地区早于东部地区生烃; 供烃断层控制油气主运移通道的走势,其陡断面和凸断面为高邮凹陷断裂带油气的主运移通道; 改向断层影响油气的富集层位和油气富集区的位置,其对高邮凹陷油气分布的影响存在“分散”和“富集”两种效应; 成圈断层控制圈闭的类型及分布; 调整破坏断层导致圈闭充满程度和原油物性的改变,高邮凹陷调整破坏断层为盐城期和三垛期活动断层。高邮凹陷断层的多期性和多样性导致断层体系中各断层封闭性在时空上的差异性和多变性,从而形成对油气控制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断层在油气运移及成藏中起双重作用,如何评价断层,对油气勘探开发有重要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裂带为例,根据断裂带南、北段储层中油气的组成差异,研究该断裂在不同地质时期对油气的保存与破坏作用.指出燕山期的构造运动使红车断裂带南段和北段的受力强度不同,存在非均衡性,它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也不相同.相对而言,断裂带南段封闭性更好,对天然气的保存更为有利,从而形成白垩系气藏,而北段存在天然气散失作用,使本该形成的凝析气藏因天然气散失变为轻质油藏.  相似文献   

9.
勘探成果表明,阿克库勒凸起受长期多次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岩溶网络型3类输导系统。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分析输导体系的演化及配置关系,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指出区域性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T47、T07、T06)的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并且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古构造脊线的展布特征决定了油气优先运移的方向和路径。由断层一不整合面一岩溶网络组成的“层一面一网”复式输导系统相互匹配,沿构造脊线呈立体网状阶梯式运移是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最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 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 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道,而且还产生强大动力,促进烃源岩排烃和 驱动油气二次运移。结果,这次事件显著提高了烃源岩排烃率和油气运移效率,并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 和分布规律。中生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不仅是重要的生烃事件,也是重要的成藏事件。  相似文献   

11.
断层的开启与封闭性对油气的运聚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南堡凹陷内主要断层的主活动期统计分析,发现东营末期和明化镇中期是断裂的主要活动时期。采用模糊定量统计方法,运用构造主应力方向与断裂走向的线性关系计算了各断裂在不同时期的封闭系数,综合分析断裂封闭性与油气运聚的关系,指出NE、NNE向断裂在东营末期,有利于油气聚集;NW-SE向断裂、近WE向在明化镇期,有利于油气聚集。滩海F2、F4、F7、F9断裂是今后评价油气聚集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2.
埕东断层是济阳坳陷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控盆断裂.通过精细解译济阳坳陷埕东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相干分析技术,对埕东断层的构造特征、断层性质、演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埕东断层为一条特征明显的走滑断层,据其构造特征可将埕东断层分为南段(F1)和北段(F2)两部分.南段(F1)为埕东断层的主体,表现出明显的"海豚效应";F2断层由一组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左阶羽状雁列带组成.埕东断裂的演化历史可划分为Ek-Es4期、Es3-Es2下期、Es2上-Ed期和Ng-Nm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区域构造环境,控制着埕东断层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型式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柴达木益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地区的构造形式式,包括其发育背景、发育的几何扩展方式,以及平面、剖面展布特征及其分带性进行了研究,对主干递冲断裂带及其间的逆冲推覆体带、逆冲席带和低应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时外观察和室内构造及演来研究推覆构造带的发展演变模式及形成机理,指人逆冲推覆构造带和隐伏递冲前缘带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4.
潍北凹陷断裂系统复杂且与油气藏分布关系密切,前人较少涉及凹陷整体断裂系统及其对油气成藏作用的研究。为此,基于地震及地球化学资料,系统研究了该区断裂的展布特征和活动特征,探讨了断裂系统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根据断裂走向将潍北凹陷断裂划分为北西西向、北西向、利渔-灶户、北北东向4组断裂系统;4组断裂系统主要有断阶型、反“Y”字型、“Y”字型以及负花状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主要形成于凹陷拉张断陷期,并且受到走滑挤压的影响。结论认为,断裂系统中不同走向的断裂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明显,深大断裂控制了油气田的分布,北西向、北北东向断裂系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利渔-灶户断裂系统控制了凹陷最主要的含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15.
同生断层分段生长特征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同生断层也称生长断层、同沉积断层。通过对大港滩海区同生断层研究发展,内部同生断层具有分段和连锁生长特征,同生断层分段成核、发段生长,然后追踪连锁为一条断层。凹陷内部同生断层分段生长对地层沉积、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也不相同,至使同一含油气系统内部同一断层同一层位在不同地段油气运移、富集规律不同。分析研究凹陷内同生断层,对指导油田现场勘探开发具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地震解释和二维盆地模拟,从输导体系的类型、断层的活动性、古压力演化历史等方面综合研究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输导体系的特征,并结合生烃条件和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条件,综合探讨输导体系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进而预测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有利聚集区。结果表明:神狐海域输导体系类型主要有"断层"型和"气烟囱"型2种,并以"断层"型为主;"断层"型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神狐海域北部和中东部,断层性质为正断层,组合样式包括鹿角状、反"y"字型和阶梯型,断层主要活动期为珠江期—韩江期;该区域经历了3期超压旋回,其中第3次超压旋回与深部烃类流体的生成排放有关;该区域浅层形成了较厚的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域,深部具备充足的气源;该区域主要生排烃期与断层主要活动期、第3次超压旋回匹配良好,有利于深部烃类气体通过"断层"型输导体系向浅层运移;该区域北部和中东部是未来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断陷盆地低凸起带具有远离油源,油气富集层系浅的特点,其油气充注机理及运聚模式研究还较薄弱。以济阳坳陷林樊家低凸起带为例,从油气来源入手,分析了油气成藏动力与阻力的关系,探讨了低凸起带油气充注方式和运聚模式。结果表明:林樊家低凸起带原油具有高伽马蜡烷/C30霍烷值、低姥植比的特点,来源于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在成藏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藏动力-阻力计算结果,确定了林樊家低凸起带油气主要为“断层双重输导-多层系充注-不整合面分流”的充注方式;根据断层在活动时期和静止时期输导方式及输导能力的差异,结合圈闭发育情况,林樊家低凸起带油气成藏可总结为“断层垂向输导-岩性尖灭控圈”。“断层侧向输导-‘天窗’开启-岩性尖灭控圈”、“断层侧向输导-不整合面遮挡”、“断层侧向输导-岩性尖灭控圈”等4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过精细油源对比、气源对比,明确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方里集构造带的油气来源;基于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确立了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恢复了油气成藏过程。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沙三段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相近,具有自生自储特征,沙二段和沙三段天然气以煤成气为主,为断层输导成藏。沙三段油包裹体荧光下呈蓝色,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30 ℃~140 ℃,原油成藏期为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距今1~3 Ma)。根据山西组—本溪组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煤成气的成藏期为东营组时期,早于原油的成藏时间。油气成藏过程恢复表明:在东营组中期至东营组剥蚀期间,煤成气通过断层输导,形成沙二段气藏和沙三段早期气藏;在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就近充注于沙三段气藏中,形成了沙三段油气藏。方里集构造带具有“双源两期”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19.
佳-伊地堑方正断陷的断裂控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描述方正断陷主要断裂构造的发育与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北东向基底卷入型控盆断裂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断陷的时空演化、充填堆积序列和沉积相带分布的关系,为油气生成和保存条件的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根据断裂的控盆控凹作用,方正断陷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单元和3个构造层序以及地堑期的不同盆地样式的2个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