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巴Ⅱ构造隐蔽油藏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连盆地最早开始油气勘探的巴音都兰凹陷虽然生油条件好 ,但大型构造圈闭与有利储集相带不匹配 ,所以 2 0余年勘探构造油藏一直未能取得突破。 2 0 0 1年转变思路 ,注重隐蔽油气藏的勘探 ,以LANDMARK地震解释系统为依托 ,运用STRATA、ISIS、JASON等地震反演软件建立构造 岩性油藏模式 ,精细识别巴Ⅱ构造的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岩性体 ,部署的 5口探井钻探全部获得商业油流 ,发现了具有千万吨级探明储量规模的宝力格油田 ,为二连探区新建产能 7.68× 10 4t。图 3(常亮摘 ) 相似文献
3.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巴Ⅱ构造隐蔽油藏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连盆地最早开始油气勘探的巴音都兰凹陷虽然生油条件好,但大型构造圈闭与有利储集相带不匹配,所以20余年勘探构造油藏一直未能取得突破.2001年转变思路,注重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以LANDMARK地震解释系统为依托,运用STRATA、ISIS、JASON等地震反演软件建立构造-岩性油藏模式,精细识别巴Ⅱ构造的下白垩统巴彦花群岩性体,部署的5口探井钻探全部获得商业油流,发现了具有千万吨级探明储量规模的宝力格油田,为二连探区新建产能7.68×104t.图3(常亮摘) 相似文献
4.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评价及油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是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主要的生烃层位.对巴72×井烃源岩评价表明,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达到中等一好级别.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和Ⅱ1-Ⅱ2型为主,但烃源岩成熟度不高,整体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热演化阶段.原油色谱—质谱图和生标参数对比均表明.阿尔善组原油主要来源于该组烃源岩,为该组自生油气. 相似文献
5.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岩性油藏勘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巴音都兰凹陷典型的反转型凹陷,构造与有利储集相带不匹配,地震资料品质差等不利因素,通过对构造、层序、沉积、储层等多种控油因素综合地质分析认为,由于构造反转作用,在所形成的大型鼻状或反转背斜构造背景下,阿四段高位体系域进积型扇三角洲沉积于构造的翼部,其前缘砂体夹于湖相暗色泥岩之间,在正向构造的中低部位易形成岩性圈闭。巴Ⅱ号、巴Ⅰ号和包楞构造等翼部为有利靶区,经过多期沉降、多期反转的构造演化,有利于多种类型岩性圈闭的形成,扇三角洲前缘相分流河道砂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控制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6.
7.
利用大量分析数据和实测资料对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的今地温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进行了深人细致的剖析,恢复了中生代早白坚世的古地温梯度和古剥蚀厚度.地热史研究表明,今地温梯度为3.13℃/100m,而古地温梯度为5.5℃/100m.古地温明显高于今地温.说明该凹陷在地质演化历史时期,曾经历了较大程度的抬升剥蚀过程.剥蚀厚度为920~1160m.综合古地温演化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等各方面的资料,该凹陷白奎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成烃门限深度为600~1000m,生烃高峰埋深为1200~2000m.结合埋藏史资料,确定该凹陷主成烃期在早白至世都三段一赛汉塔拉组沉积期. 相似文献
8.
巴音都兰凹陷是二连盆地重要油气勘探区之一,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其油源、生储盖组合及圈闭等条件,表明:巴音都兰凹陷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属于Ⅱ1和Ⅱ2型干酪根,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低;生储盖组合条件良好,北洼的腾一段、腾二段,南洼的阿尔善组顶部、腾一段和腾二段均发育良好储层,以扇三角洲砂体为主。阿尔善组顶部及腾一段底部发育较深湖相泥岩盖层,形成多套良好生储盖组合;主要发育背斜和断层等构造圈闭油藏,也有岩性圈闭、地层圈闭和复合圈闭油藏,圈闭形成期早,与油气生成和运移期配置关系好,具有良好的聚集和保存条件。分别总结了北部洼陷和南部洼陷的成藏特点。建立了成藏模武。 相似文献
9.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的重点勘探目的层阿尔善组(K1ba)构造圈闭和油藏欠发育,以岩性圈闭和油藏为主,高资源丰度的有利区难以确定,制约勘探进程。信息集成法能够综合成藏地质条件和已钻探结果,是目前预测油气空间分布较为先进的方法,运用该方法预测研究区目的层的油气空间分布,取得良好效果。预测结果表明:有效烃源岩厚度、有利储层指数和运聚指数等是目的层成藏有效判别的主要因素;巴音都兰凹陷K1ba预测地质资源量6 306×104t,剩余资源量3 560×104t;断阶带-断槽带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及包楞构造带的陡坡近岸水下扇、湖底扇砂体和缓坡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含油气概率大,资源丰度高,应是勘探岩性油藏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0.
二连盆地为多相湖盆沉积,沉积相带窄,储层沉积环境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现有储层改造都是针对单井设计,缺乏针对不同沉积环境的储层改造技术。为此,以二连盆地具有代表性的巴音都兰凹陷为例,通过分析沉积相带、微相储层特点和储层改造难点,提出了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该技术包括:为有效动用扇三角洲前缘水道相厚层,提出的厚层提高压开程度改造模式;为在浊积扇中扇辫状沟道储层控缝高、防嵌入,提出的低渗薄层控缝高压裂模式和变粒径支撑剂及中等砂比加砂施工方式;为解决近岸水下扇扇中水道相储层伤害问题,提出的白云质特低渗体积酸压与加砂压裂复合模式。不同沉积环境储层高效改造技术在巴音都兰凹陷应用25井次,压裂后平均增液2.1倍,取得了很好的现场效果。研究认为,该技术不仅可在二连盆地推广应用,也对同类中小断块沉积环境的油气藏改造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达尔其构造是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重要的含油构造。以地震主测线为格架,结合烃源岩、岩性、热流、测试分析资料为依据,采用正演法开展二维盆地模拟工作。重点开展充填史、热流史、成熟度史、生烃史、排烃史和运移聚集史分析。油藏主要分布在腾格尔组和都一段。达尔其西部鼻状构造,都一段油藏主要分布在白音断层下洼部位,腾格尔组油藏主要分布在白音断层以上的斜坡方向;达尔其东部鼻状构造,油藏主要分布在都一段,腾格尔组油藏分布范围局限,以构造高部位为主。达尔其油藏演化历史分为第一成藏期、第二成藏期、散失期和稳定期。油藏主要成藏期为第一聚集期,低部位油藏存在散失过程,腾格尔组油藏成藏历史较都一段复杂。南部斜坡带为石油运移的主要指向区,为重点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构造—热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长度分布作为地质温度计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的构造热历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了凹陷内由南到北4口井的单井热演化历史并模拟了东营组顶部的剥蚀量.研究表明,热流演化随地质历史的发展是逐渐减小的,但在凹陷的不同部位减小的程度不同;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热流值很高,表明当时的地壳构造运动活动强烈;从东营组地层的剥蚀情况看则凹陷南北差异明显,凹陷南端构造抬升引起的地层剥蚀量比北端大得多. 相似文献
13.
该文应用二连盆地蒙古林砾岩油藏的动、静态资料,对砾岩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作了精细描述。蒙古林砾岩储层属于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不仅控制了储层的宏观展布、层内韵律、隔夹层分布和孔、渗的变化,而且使得砾岩储层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西北区表现为块状结构,向东南区逐渐变为层状结构。同时结合砾岩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注采方式等方面的研究,指出剩余油分布受沉积微相、构造条件、注采方式和增产措施等因素的控制。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主要集中于局部构造相对高部位,块状结构区的锥间带,以及层状结构区两口注水井间油层的上部;水下河道微相的储层以中到低渗为主,水驱效率不高,仍为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4.
15.
二连盆地重质稠油藏成因及地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二连盆地重质稠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断陷结构、构造发育史、地层水系统、生油岩成熟度及油气运移史等多种因素控制.研究发现,二连盆地存在两种成因稠油:原生稠油和次生生物降解稠油;它们的形成机理和地质地化特征不同.原油的地化分析表明,蒙古林稠油藏为原生重质稠油藏;而吉尔嘎朗图凹陷西南斜坡区重质稠油藏是轻度-中度降解的低熟重质稠油藏,其产层物性与含油饱和度分析发现,它们是“先成藏后稠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二连盆地各凹陷内部划分出3种典型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不同的构造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特征不同。通过解剖近几年隐蔽油藏勘探获得重大突破的凹陷中的典型岩性油藏,总结出适合二连盆地各凹陷中3个构造带的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其模式分别为:陡坡带、缓坡带和洼槽带岩性油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成藏条件组合模式不同,自然导致各构造带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也不同,据此提出3种岩性油藏成藏模式:1)陡坡带自生自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2)缓坡带旁生侧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3)洼槽带下生上储型岩性油藏成藏模式。这3种成藏模式是目前二连盆地岩性油藏勘探突破的典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天然气微生物勘探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MPOG)因具有直接、有效、多解性小和经济效益好等优势日益受到全球油气勘探界的重视。运用油气微生物勘探新技术中的天然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在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进行了采样和甲烷氧化菌培养,之后根据经验确定了该坳陷的2个气异常显示区即西北异常区和中南异常区,发现该两异常区异常值与区内已钻井的勘探结果基本相符,说明微生物勘探技术效果较好。通过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实践,讨论了该技术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地表、断层等因素对该技术效果的影响。认为该技术对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天然气微生物勘探基础上,结合圈闭、油源等条件对研究区进行了含油性预测,并确定了最有利的布井点位。 相似文献
18.
二连盆地“洼槽”控油规律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依据洼槽的沉积演化、结构类型、生油条件、成藏模式、含油现状和勘探成效,对二连盆地33个凹陷以洼槽为单元分类评价.初步建立了5种洼槽式样,研究了不同类型洼槽的控油规律.指出洼槽的沉积、构造同性严格控制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展布①,断槽继承型洼槽成藏条件最好,勘探成效最高,断超继承型和断槽过渡型大中型洼槽成藏条件较好,其中央断裂构造带和斜坡带是有利聚油带,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属近期油气勘探和储量接替的主要洼槽.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5,自引:5,他引:75
通过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都较低(2.2~3.0℃/100m),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升高到3.3~4.5℃/100m,新生代以来逐渐降低到2.8℃/100m.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锑度低,气源岩热演化程度低.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是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煤系地层的主要生气期和运移期.新生代以来地温逐渐降低,生气作用减弱或停止.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缺乏断裂,生气高峰期较晚,有利于大气田的保存,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由于孔隙发育又临近主要生气区,应是首选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