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矿工》2014,(8):5-5
7月18日头伏第一天,这意味着正式进入“三伏天”,也就是最热的30天,全国上下开启了“烧烤模式”,在这样的高温状态下,各地矿工兄弟们又是怎么如何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的呢?就请大家来议一议高温下,你是怎么度过的……  相似文献   

2.
《当代矿工》2013,(8):5-5
矿区作业现场的高温情况七月八月,全国进入"烧烤模式",气温持续飙高,多地创下历史纪录。酷暑中,矿工们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今天就请大家来议一议高温作业的话题吧~~  相似文献   

3.
研发一种基于有机废料高温旋流燃烧、金属高温熔化并高效造渣贫化、有毒有害废气高温旋流燃烧氧化等原理的U形废弃物高温资源化处置炉。处置炉呈"U形",包括燃烧塔、熔炼池和消毒塔,集成多膛炉、反射炉、旋风炉和闪速炉的结构特点,组织三次旋流燃烧和高温燃烧,具有金属回收率高、从源头上抑制二噁英生成和自热冶炼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解决郭屯煤矿井下硐室、岗点高温的问题,经调研利用涡流管制冷原理,接入井下压风管路,加工制作"空调屋",达到给井下高温岗点作业人员降温、消暑的目的,有效遏制了高温引发的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露天煤矿高温爆破难题,目前爆破安全规程对于高温爆破在施工组织、技术措施方面都有相对具体的要求;而对于爆破器材的选用,只规定"高温爆破温度低于80℃时,应选用耐高温爆破器材",没有明确具体炸药品种。通过对粉状乳化炸药与改性铵油炸药的配方、生产工艺及性能方面对比分析,得出粉状乳化炸药性能相对稳定,安全性较高,建议作为高温爆破首选炸药。  相似文献   

6.
正每到夏季中国各地均出现高温,根据医学常识,气温超过35C时,人长时间在户外等高温环境下劳动,极有可能中暑。虽然许多人可以在有空调的室内办公,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劳动者需在户外等高温环境下作业。国家《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相似文献   

7.
高温深井固井质量难以保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浆在高温条件下的综合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尤其是水泥浆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对同一水泥浆配方采用不同的试验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试验结果。从失水、析水及沉降稳定性三个方面对水泥浆的稳定性进行了探讨,着重讨论了高温条件下水泥浆沉降稳定性的评价方法,推荐了现有试验条件下最接近井下实际情况的水泥浆高温沉降稳定性评价方法,对高温深井固井水泥浆体系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煤矿安全》2013,(12):82-84
介绍了高温矿井个体防护技术研究过程;分析了个体防护技术在两淮高温矿井应用情况,通过佩戴与不佩戴高温个体防护装备,对2组实验人员在矿井高温环境下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高温个体防护装备热舒适性,并具有调节人体生理生化指标等保健作用,尤其在其他降温措施达不到的矿井高温环境中,是提供降温保健待遇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高温矿井瓦斯吸附规律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奇 《煤炭技术》2015,34(2):119-120
当前实验室对煤层瓦斯吸附量的测定都会按照相关标准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完成,不能反映深部煤层高温条件的瓦斯吸附规律,基于此开展实验模拟在不同高温条件下煤样对瓦斯的吸附情况,得出深部煤层高温环境下的瓦斯的吸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煤矿高温危害是普遍存在并且危害程度动态变化的。为有效评价煤矿高温危害风险规模,描述不同温度下危害程度变化,建立了高温危害评价的量化模型。在建立评价模型基础上,利用调研数据计算了某煤矿典型岗位人员的高温危害风险值,为警示高温危害风险和如何在动态数据下选择节点进行降温操作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1.
《材料研究与应用》2022,(6):882-883
随着航天、航空、能源、电力、冶金等工业的迅猛发展,关键装备的服役温度越来越高、服役环境日趋苛刻,对装备材料的高温抗氧化腐蚀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不同高温腐蚀环境,研发高性能耐高温金属材料,明晰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服役性能演化及退化机制,同时设计并研发高温防护涂层,是提高合金服役温度和性能,延长服役寿命,进而促进工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γ-Al2O3在高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问题, 在实验室模拟工业条件, 从[La(EDTA)]-的添加对γ-Al2O3的热稳定性影响进行研究, 对微观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实验分析结构表明, 加入[La(EDTA)]-后, 所有实验样品的小孔结构增加, 导致它们在1 200 ℃的高温下同样有着较大的比表面积, 从而提高活性氧化铝的热稳定性,使氧化铝在高温下保持较大的比表面积。添加1%[La(EDTA)]-的Al2O3样品在1 200 ℃焙烧1 h其比表面积达150.36 m2/g, 经扫描电镜分析样品晶体呈不规则多孔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温地热发电得到世界各国极大的重视,前景广阔。要实现对高温地热能源的开采,采用的钻井技术是关键。北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地热能源商业化开采、并用以发电的技术进行了持续性的研究和试验。在高温硬岩地热钻井技术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比如高温地热井设计与井筒完整性技术,高温、超高温坚硬岩石钻头设计与生产技术,高温井底动力钻具,高温井下测量工具,高温泥浆与堵漏技术,高温水泥浆体系以及高温井控技术等。本文结合作者在国内地热井钻完井及北美地热井的工作经验,概要介绍北美的地热钻井技术现状、地热钻井技术难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人工储留层建造是高温岩体地热开采关键技术之一,其核心是巨型水压致裂,关键科学问题是岩石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水压致裂理论。采用自主研制的"600℃20 MN伺服控制高温高压岩体三轴试验机",开展了Φ200mm×400mm的鲁灰花岗岩大试样高温三轴应力下的水压致裂实验,分析了实验的水压加载曲线特征和裂缝最终形态。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花岗岩裂缝开裂模式从脆性开裂转变为连续开裂;温度升高至300℃后,裂缝起裂的主控条件向温度转化;从室温到200℃之间,温度对花岗岩水压致裂影响的控制机理是岩石抗拉强度的下降,而200℃到400℃起裂压力的控制机理是温度下降引起的热应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裂缝的扩展方向从轴向改变为优先向径向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混凝土在高温和常温时力学性能进行试验对比,分析了高温下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应力应变关系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高温岩体热能开发及钻进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温岩体热能资源量巨大,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技术)是提取高温岩体热能的有效技术手段,而其中注水井和生产井的钻进效果对EGS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在坚硬的岩石中和高温条件下钻进对钻探技术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文探讨了高温岩体钻进技术问题,涉及硬岩钻进方法、高温定向钻进工具和井底钻具组合,可为今后开展高温岩体钻进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家寨煤矿井下高温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矿井下热害治理的关键问题是分析高温成因,查出热源,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有效治理;文章针对郑州矿区东部赵家寨煤矿出现井下高温异常的现象及特点,依据观测数据对井下异常高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高温地下水、围岩热交换和电器机械热是赵家寨煤矿井下高温的主要热源,随着井下采掘工程系统的不断拓展,预计该矿井下高温将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8.
何鑫  王胜  张统得  陈绍华  陈礼仪 《钻探工程》2021,48(S1):227-232
针对地热开采过程中孔壁发生垮塌、漏失,而常规水泥基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各方面性能恶化,满足不了护壁堵漏技术要求。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系统地开展常规水泥材料的比较研究,筛选出多种材料及试剂进行正交试验,获得了优化配方。通过试验,以初始流动度、可泵期、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4个性能指标比较了普通硅酸盐水泥和G级油井水泥的抗高温性能,评选出适于研究的高温下性能相对稳定的水泥;针对高温下水泥性能衰退的问题,筛选了几种含硅材料与试剂,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配方,优化配方为:25%GS+0.6%SiO2 +0.3%JSS+1.5%SN+0.03%SC+0.3%纳米材料。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配方流动度等性能满足一定施工要求,在高温下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  相似文献   

19.
在冶金、建材等工业部门中的高炉、平炉及回转窑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炉瘤、沉渣、残铁等高温凝结物,通常都是采用爆破的方法进行处理。这些高温凝结物在停炉几天内,其温度一般仍维持在400~700℃。根据国家标准《爆破安全规程》的规定,高温爆破时,必须对药包进行隔热处理,并且规定处理后药包内壁的温度应在5min内不超过80℃。因此,采用常规的爆破方法是难以满足这种高温条件下的安全技术要求的。  相似文献   

20.
巷道煤柱高温点分布规律及五区定位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煤矿巷道发生自燃时,准确确定火源位置是救灾关键,为了深入研究火源定位机理,根据高温在煤柱中热传导规律,总结了巷道自燃后温度分布的可能5种情形,采用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软件Fluent研究巷道自燃后温度场和温度曲线图的分布,提出了煤柱自燃"五区定位法",为当前煤矿现场救灾时确定火源点、实施打钻注浆灭火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