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曙-区馆陶组油藏为发育于馆陶组砂砾岩储层中的超稠油油藏。该油藏呈顶凸底凹的椭圆形偏长透镜体状,无统一的油水界面,无明显的蓝层;在顶部与地层水接触区域原油粘度高、密度大、凝固点低,而油藏内原油粘度和密度相对较小、凝固点相对较高;分布于断层两侧和兴隆台油层剥蚀天窗正上方,与兴油源位置确定了油藏分布位置隆台油层直接接触.通过油藏空间分布特征和原油物性分析认为。控制油藏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油源位置、原油的高密度特征、原油的高粘度特征和高凝固点特征.原油高密度、高粘度和高凝固点特征控制了原油的运移和聚集,使原油不利于运秽的同时,由于自凝固圈闭而利于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2.
王泽明 《录井工程》2008,19(4):68-72
出于研究长芦油田油水分布及运动规律的目的,开展该地区沙三。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综合应用岩心、测试和测井资料.对储集层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芦油田主要目标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受控于储集层的沉积和成岩作用。长芦油田沙三。油层组储集层可分为中渗中喉型、低渗细喉型、特低渗特细喉型和微渗微喉型4种类型,主要储集层为低渗细喉型,其次为微渗微喉型。认为储集层平面上的分布,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相似文献   

3.
油层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和渗透率变异系数的概念,研究了3各类型稠油油藏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稠油油藏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对蒸汽驱开采效果有较大影响,其影响大小不仅与渗透率非均质程度有关,而且与沉积旋回有关。同时指出,要提高纵向渗透率非均质性严重的稠油油藏的蒸汽驱开采效果,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蒸汽带过早突破,提高蒸汽波及效率。  相似文献   

4.
沈家铺油田枣Ⅴ油层组流体非均质性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家铺油田主力产油层枣Ⅴ油层组被多条断层切割 ,被分为 5个断块 ,每个断块都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 ,油水关系复杂 ,储集层流体非均质性强 ,原油具有密度、黏度、胶质与沥青质含量、含硫量都高的“四高”特点。将薄层色谱 火焰离子检测技术(TLC FID)和岩石热解分析 (Rock Eval)相结合 ,对枣Ⅴ油层组密集取样的储集层岩心抽提物进行族组分绝对定量分析 ,研究枣Ⅴ油组储集层流体非均质性分布特征 ,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纵向上随深度增加 ,枣Ⅴ油层组的含油性逐渐变差 ,但原油性质逐渐变好 ,可能是岩性变化和原油充注方向不同导致的 ;横向上 ,从北东向南西 ,枣Ⅴ油层组的原油性质逐渐变好 ,密度、黏度逐渐降低 ,胶质与沥青质含量逐渐减少 ,推测可能与油气运移方向和构造位置有关。图 3表 3参 3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乌尔禾组致密砂砾岩储集层中发育沸石,岩石物理性质异常,为致密砂砾岩储集层的含油性评价以及产能预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开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沸石的产状、与其他矿物的共生关系、沸石胶结物的成岩序列等地质特征。通过岩心与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明确了含沸石致密砂砾岩储集层具有低密度、高中子孔隙度和高声波时差的测井响应特征,并利用中子与密度孔隙度差,中子与声波时差孔隙度差进行交会,建立了含沸石致密砂砾岩储集层的识别图版;基于归一化后的三孔隙度参数,建立了沸石含量的定量预测模型,并通过未参与建模的岩心沸石含量与模型预测沸石含量进行对比,证实了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基于132口井的含沸石致密砂砾岩储集层识别结果,确定了研究区乌尔禾组含沸石致密砂砾岩储集层发育带。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下三叠统韭菜园子组储集层敏感性特征及敏感程度,及时调整压裂工艺及注采开发措施,在剖析储集层岩性、储集空间、孔隙结构、物性等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组成等分析资料,系统评价了研究区韭菜园子组砂砾岩储集层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阜东斜坡韭菜园子组储集层的酸敏性最强,盐敏性...  相似文献   

7.
由于油藏非均质性的存在,稠油油藏在不同注采方式下火烧油层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某油藏沉积微相分布特征,提出了3类非均质油藏概念地质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3类18个油藏模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不同注采方式下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同样的生产控制条件下,不同注采方式间的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之间存在差别;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高采低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高注低采;对于砂体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厚采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厚注薄采;对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宽采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厚度非均质性次之,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影响程度最小。因此,只有合理部署注采井位,才能有效地提高强非均质性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欢623块馆陶组特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应用钻井、录井、侧井、地震、试油、采油等资料及相关研究技术和方法,对欢623块馆陶组绕阳河油层特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和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该油层单层厚度大,油源丰富,后期的构造运动使原油发生稠变,形成了特稠油油藏;该油层为一个ES向倾斜的单斜构造,油层发育;储层具有高孔渗,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原油密度大、粘度高,开采该油藏需要通过蒸汽吞吐升温、降粘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乐安油田草4块沙三段-沙二段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及隔层和夹层对特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储层沉积特征和非均质性是影响该单元特稠油构造-地层油藏开发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区沙三段-沙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储层分布的主体相带.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砂体连通性较好.隔层和夹层主要为沉积成因,纵向上沙三段隔层和夹层较沙二段不发育,构造高部位因剥蚀造成隔层缺失,水下分流河道部位因冲刷造成隔层不发育.隔层和夹层的平面、垂向分布特征对特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具有直接影响,沙三段2和3小层的顶底隔层发育,其内部的夹层不发育,应作为主要的提高采收率热采层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对Y构造花港组致密储层中黏土矿物含量、形态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不同成岩作用阶段的演化过程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成岩演化过程中高岭石和蒙脱石含量越高,钾长石溶蚀消耗越强烈,储层次生孔隙越发育;反之钾长石消耗少,孔隙相对不发育。随着成岩作用加强,绿泥石和伊利石含量增加,储层孔隙度变化不明显,但渗透率明显下降。分析认为绒球状绿泥石和丝发状伊利石含量不断增加,堵塞储层中细小喉道,致使渗透率明显变差。  相似文献   

11.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业  樊佐春 《岩性油气藏》2011,23(4):129-132
辽河油田边顶水超稠油油藏具有构造平缓、岩石颗粒粗、物性好、成岩作用弱、非均质性较弱、油 水关系复杂的特征。通过对该类油藏的成因探讨,认为生物降解作用是形成边顶水超稠油油藏的物质基 础;水动力和水洗作用使浮力对原油运动力的影响变得极小;氧化作用形成的“沥青壳”阻止了地层水的 下渗,有利于油藏的保存。  相似文献   

12.
注水开发稠油油藏氮气泡沫调驱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河油田稠油油藏大部分采取注水开发方式生产,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随着弱凝胶调剖堵水施工轮次的增加,开发效果呈递减趋势。为改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进行了氮气泡沫调驱技术研究。室内对比了3种起泡剂的表面张力和半衰期,研究了交替段塞的大小、气液比及段塞组合对泡沫体系的阻力特性的影响。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实施泡沫调驱后,采收率提高9%。在海外河油田的2口注水井进行了矿场试验,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3.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 块超稠油油藏原油黏度大,采用直井蒸汽吞吐开采,蒸汽波及半径小,周期 产油量低,日产油水平低,产量递减快,井间剩余油得不到有效动用。通过开展超稠油水平井热采技术研 究,对水平井部署方式、吞吐注采参数及提高采收率的SAGD 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证,明确了水平井开采技 术能够缓解油田开发层间、层内和平面上的三大矛盾,是一项非常有潜力、有优势的新技术。水平井吞吐 及SAGD 技术的应用,使该区块成功地实现了二次开发,油藏开发效果较用直井开发有较大改善。水平井 技术已成为提高区块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于兰兄 《特种油气藏》2011,18(6):86-88,128
SAGD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注入大量的高温蒸汽,在储层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固、液、气三相物质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尤其是水—岩作用会使储层岩石的部分性状、孔隙结构等发生改变.通过试验区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分析研究,认为SAGD生产过程中,Ng油藏的储层发生了岩石矿物的溶解与转化、黏土矿物的膨胀、微粒迁移堵塞等变化,并由此导致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的变化与伤害.同时分析了引起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和机理,提出了减少伤害的措施建议,为SAGD生产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岩石相分析,综合电性特征及砂体的空间分布,对桩西油田桩89井区沙二段沉积微相特征及其空间展布进行了分析,查明了沉积微相类型与含油性的关系。认为桩89井区沙二段地层为一套湖泊沉积体系,包括滨湖砂坝、湖坪、生物滩、浅湖砂坝、浅湖泥等微相,其中滨湖砂坝与生物滩微相的储集层含油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何增军 《特种油气藏》2011,18(6):100-102,129
为提高扶余油田稠油区块注水开发效果,针对稠油区块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区块储层特征,开辟了东17区块先导试验区,对试验区开发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结合试验区动态反映及地质特征采取调剖与降黏剂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改变油层的非均质和地下油品的流动性,提高宏观波及系数和微观驱油效率,增加可采储量.该先导试验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该项技术的成功实施,为扶余油田类似区块的注水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方法以冷家堡油田的岩心资料为基础,通过岩—电对比,建立了稠油油藏储层岩性识别图版;依据粒度分析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砾石含量定量划分储层岩性的测井解释模型。目的定量解释稠油油藏复杂的储层岩性。结果该模式可将冷家堡油田稠油储层岩性划分为砂岩、砂砾岩、中—细砾岩和泥质岩四类,与岩心描述划分的岩性类别相吻合。结论该模式的建立不仅为冷家堡油田储层的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储层参数及沉积相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数值模似,研究了大港油田枣35块火成岩裂缝性稠油藏的衰竭式,水驱和蒸汽吞吐开采的采油机理。衰竭式开采时,基质和裂缝中部产油;水驱开采时,几乎不能发生毛管渗吸作用,只能驱井出裂缝中的部分泉油,不能采出基质中的原油,蒸汽吞性开采加热了油层,降低源油粘度,增加原油的流动性,增强了毛管力的渗吸作用,使基质中的原油能够被采出,裂缝性稠油油藏衰竭式开采后应采用蒸汽吞吐的接替开采方式,而不能采用水驱接替开采。图4参11。  相似文献   

19.
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方法 综合应用钻井、录井、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勘探、试油、采油等资料及实验研究技术和方法 ,对曙一区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目的 为超稠油的开发提供有力的地质依据。结果 该油层单层厚度大 ,油源丰富 ,后期的构造运动使原油发生稠变 ,形成了超稠油油藏。结论 该油层为一个 SE向倾斜的单斜构造 ,油层发育 ;储层具高孔、高渗、非均质性强的特点 ,原油密度大、粘度高 ,属超稠油油藏。开采该油藏需通过升温、降粘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