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比分析了消除大体量综合建筑内区冬季余热的几种空调型式的系统原理、优缺点;重点介绍了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冬季直接利用室外新风来解决内区余热的方法,并讲述了该方式在设计中的运用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通过能耗模拟、空气处理过程分析等方式,分析了该工程冷源容量及配置方式、采用冷却除湿加干式风机盘管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利用新风消除过渡季及冬季内区余热方案的技术及经济性,并最终确定了合理的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3.
空调内区余热问题解决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郑小梅 《暖通空调》2001,31(5):61-63
建筑物内区余热已成为空调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了内区分路设置冷冻机、内区分路设置板式换热器利用冷却塔供冷、利用新风机组送冷风以及利用设双风机的全空气系统解决内区余热问题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北京某采用风机盘管+新风的空调系统的办公楼建筑为例,介绍了冬季内区利用新风供冷的空调系统的计算方法,空调风系统、水系统和排风系统的设计思路,内区加湿方式的选择,以及设计中需注意的儿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具体数据分析商业内热源负荷特点,提出了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在冬季利用新风为内区供冷的适用范围及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新风送风方式,及设计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用天然冷源解决民用建筑内区冬季过热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伟成 《暖通空调》2004,34(6):46-48
介绍了运用冷却塔制低温水和直接利用室外新风解决民用建筑内区冬季过热问题的方法,认为用双分区新风机可以解决直接利用新风方法存在的系统复杂、新风量增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上海地区办公建筑内区冬季冷负荷特性,结合冬季室外逐时气象参数,对采用室外新风消除内区冷负荷和采用开式冷却塔+板式换热器系统消除内区冷负荷两种免费供冷系统进行了节能性分析,并对两种系统进行了经济性评价,论证了免费供冷在上海地区办公建筑内区应用的适用性,并给出了详细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8.
吕砚昭 《暖通空调》2006,36(8):59-61
介绍了空调系统内外区的划分,新风量的确定,以及空调水系统、防排烟系统和自控系统的设计和设计采用的节能措施,特别是冬季空调内区采用引入室外新风降温和将中庭上部的热风送至下部的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卷烟厂储叶储丝房夏季空调再热及冬季空调新风加热加湿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节能空调系统,采用新风去除室内的余湿,承担室内空气质量的任务,采用高温冷源去除室内的余热。该系统解决了卷烟厂停产期间锅炉利用率低、制冷系统大马拉小车的问题,减少空调蒸汽用量和耗电量。  相似文献   

10.
夏季,白天排风温度低于室外新风温度,室内含湿量也低于室外新风含湿量。利用热回收对排风和新风进行热交换,可以降低新风温度和湿度。冬季,排风温度高于室外新风温度,排风含湿量高于室外新风含湿量,全热回收可以利用排风热量预热和加湿新风。具体做法为,在排风出口安装热交换器,排风和新风分别通过各自的通道进行间接接触换热;利用排风余热来预热新风(或者利用余冷来预冷新风),从而达到回收排风余热的目的。目前可以采用的热回收设备分为显热回收型和全热回收型两种。  相似文献   

11.
新风预处理概念、系统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芃  沈晋明 《暖通空调》2002,32(6):104-107
美国《ASHRAE标准62-1999》要求增大空调系统的设计新风量,降低室内相对湿度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这样,空调系统的冷、湿负荷将增大。据此,提出了新风预处理概念,它是在基本保持原有的传统空气处理系统不变的前提下,对新风进行合适的预处理,以消除增加的新风对空调对象的干预,从而经济有效地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最后,给出了几种新风预处理系统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吴学强 《山西建筑》2010,36(4):196-197
提出了一种由溶液除湿新风机组和空气源热泵装置组合的新系统,利用MATLAB语言对该系统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西安地区冬季空调室外计算参数下,新风机组性能系数COP,TCOP和COPh分别为0.5,0.65和5.1。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直接带来了数据中心耗电量的急剧增加。数据机房不同于一般的公共建筑,考虑到隔热、隔湿及洁净度的要求,即使在冬季也需供冷降温。而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冷源则是降低空调能耗的最有效方法。但目前自然冷源的利用中常出现受环境影响大、节能效率低等问题,热管式散热器能将室内外空气完全隔绝,具有启动温差小、体积小、安装灵活等优点,在机房节能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以节能和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为目标,对数据机房应用分离式热管的被动式散热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以本学科工程领域现有技术为基础,理论分析了应用分离式热管的意义及优势,定义了分离式热管蒸发段及冷凝段的换热效率,建立了数据机房应用分离式热管散热系统的理论分析模型,以某名义排热量为30 kW的管翅式换热器为例,研究换热效率随风量的变化关系,得出分离式热管散热下可运行的最高允许室外温度、全年运行时间、功耗及全年节电量等关键参数。以某一30 kW冷负荷数据机房为模型进行CFD软件模拟,获得了采用分离式热管散热器的机房内部温度场分布,并与普通空调进行了比较。针对室外温度下降所引起的室内侧送风温度过低问题,提出减小室外侧风量的具体改进措施。利用理论模型设计分离式热管换热系统蒸发段和冷凝段,提出可根据热负荷及实际机房灵活配置,建设成本低,有效适应机房现有散热系统的方法。主要结论如下:(1)分离式热管散热器应用于数据机房散热,换热效率随着风量增加而减小,分离式热管散热器应用于数据机房散热,换热效率随着风量增加而减小,但可利用室外冷源的温度升高,可利用室外冷源的时间也随之增加,可根据换热器及所在地区设计最佳风量。(2)分离式热管散热下风量较大时,机柜进风温度比普通空调散热更为均匀,机房内热环境更好,可减少机房内局部热点。(3)若风量不变,分离式热管散热器蒸发段送风温度随室外温度降低,并有可能低于机房送风的标准温度。可通过减小室外侧风量使室内蒸发段出风温度满足数据机房送风温度,同时散热器的能效也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在工业厂房应用的能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深圳某工业厂房分别选用常规冷凝除湿空调系统和溶液除湿空调系统进行系统设计和理论计算分析,比较了两类空调系统的能耗及COP。在夏季室外设计工况下,常规冷凝除湿空调系统的COP为2.94,溶液除湿空调系统的COP为5.42。室外空气含湿量越小,对提高溶液除湿系统的性能越有利。溶液除湿空调系统在节能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旅馆标准客房的计算,得到了此类建筑在采用干盘管系统时新风机组的送风含湿量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在选用新风机组时不能一概而论的结论。并针对送风含湿量较低的干盘管系统,提出了一种应用普通冷水机组作为冷源的新型新风机组。  相似文献   

16.
IDC机房用室外冷源降温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当前电信行业空调节能技术应用背景的基础上,对廊坊电信数据中心机房空调节能改造进行了技术分析.对直接引入新风式节能系统和隔离式新风热交换系统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根据机房空调负荷和室外气象条件,应用室外新风进行机房降温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对机房空调节能改造方案的经济分析表明,室外自然冷源能有效降低通信机房空调运行能耗,可实现通信机房空调节电30%以上,投资回收期在2.5年以下,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按一般设计理念,关于室外计算温度的确定原则,如进行空调设计时,采用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干球温度;如进行通风设计时,采用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如进行采暖设计时,采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不同目的设计形式,采用不同的室外计算参数.但是,对于常年全负荷运行的发电设备而言,如果机房内是采用通风换气降温时,不能错误的采用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  相似文献   

18.
刘鸣  曾婷婷  王玉娇 《暖通空调》2020,50(1):50-54,81
结合干热、严寒或寒冷地区全年气候特点及冬夏季建筑能耗特性,通过逐时新风能耗模拟计算,得到设置热回收装置的全年用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冬季新风节能量远大于夏季节能量,选用热回收装置时应重点关注冬季热回收效率,各类热回收装置中转轮热回收装置全年节能量最大,节能效果最好。基于此,深入分析了蒸发冷却空调系统冬夏季新风加湿需求、新风量变化范围和水系统管径选择,给出了全年用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冬季运行的防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潘罡  裴清清 《山西建筑》2009,35(14):161-163
采用十字正交实验法对液体除湿新风处理机组在高温高湿工况下的除湿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除湿量受新风含湿量、风量影响较大,受新风温度和回风温度、风量影响较小;并随着进口空气流量、含湿量、温度和回风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回风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应用于信息机房空调系统的热管换热器的流程.热管换热器的总驱动温差为室内外温差,单级热管换热器内部制冷剂的恒温特性导致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两侧热容不匹配、等效热阻较大,可通过增加热管级数来降低换热器的热容不匹配程度,从而降低等效热阻,提高换热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