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纯超高聚乙烯(UHMWPE)为基础原料,添加高密度聚乙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纳米SiO2等改性剂,制备了UHMWPE改性混合物。研究了聚全氟乙丙烯(FEP)的加入和用量,对UHMWPE改性混合物力学性能及磨耗性能、熔融性能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FEP前后,改性混合物体系中纳米粒子都有较好的分散,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以及热性能变化不大,但添加FEP后聚合物体系的磨耗几乎下降了50%,熔融性有一定的改善。当FEP用量较少时,随着FEP用量的增加,改性混合物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都上升;当FEP用量超过2%时,随着随着FEP用量的增加,改性混合物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都下降;在FEP用量达到2%时,改性混合物的磨耗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2.
聚全氟乙丙烯是一种重要的特种塑料,但需要对不稳定末端基进行处理才能作为商品出售.本文介绍聚全氟乙丙烯(FEP)不稳定端基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综述利用双螺杆挤出机处理FEP的不稳定端基的原理和双螺杆挤出机塑化区、稳定化处理区域和脱挥区域的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聚全氟乙丙烯是一种重要的特种塑料,但需要对不稳定末端基进行处理才能作为商品出售,本文综述了聚全氟乙丙烯不稳定末端基的几种稳定化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聚全氟乙丙烯是一种重要新型氟树脂产品,本文介绍了其生产工艺、应用和国内外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5.
6.
以聚全氟乙丙烯(FEP)为成膜聚合物, 采用熔融纺丝-拉伸法制备FEP中空纤维膜, 研究了后拉伸倍数对FEP中空纤维膜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初生FEP中空纤维膜结构较为致密, 拉伸后出现微孔结构。随着拉伸倍数的提高膜的孔隙率和氮气通量明显增大, 而液体渗透压(LEP)有所降低。将所得FEP中空纤维膜用于减压膜蒸馏(VMD)研究, 并将其与常规熔融纺丝-拉伸法聚丙烯(PP)中空纤维膜比较。结果表明, 所得FEP中空纤维膜的疏水性能、液体渗透压力和力学强度均优于PP中空纤维膜。较强的疏水性能使其稳定运行而不被液体渗透, 脱盐率稳定在99%以上。同时, FEP中空纤维膜具有较大的内径(0.74 mm), 在保证较高脱盐率前提下可采用内压式减压膜蒸馏, 且真空膜蒸馏通量随着进料温度的升高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接枝聚合中阻聚技术的研究发展,包括3种接枝聚合过程中阻聚的研究,即高能辐射引发、紫外光辐射引发和过氧化物引发接枝聚合中的阻聚技术.讨论了各种阻聚剂和接枝工艺对接枝聚合的影响.探讨了各种阻聚技术的机理.归纳了对阻聚剂的特点,并对阻聚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四氟乙烯基可熔融加工全氟聚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四氟乙烯(PTFE)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类特种材料。由于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和分子链规整度较高,使聚四氟乙烯难于熔融加工。为了获得可熔融加工的全氟材料,国内外关于聚四氟乙烯共聚改性的相关研究和报道较多。本文从可熔融加工四氟乙烯基全氟聚合物的结构和特性方面入手,综述了国内外一系列四氟乙烯与全氟第二单体共聚物的最新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全氟聚合物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以水为溶剂,在不添加乳化剂的条件下,分别以高氯酸锂、聚苯乙烯磺酸钠(PSS)、硫酸钠、氟硼酸钠、对甲苯磺酸为电解质进行电化学聚合,得到了不同氧化态的聚3,4-乙撑二氧噻吩薄膜(PEDOT)。探讨了这5种电解质对单体初始氧化电位和薄膜电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SS为电解质时初始氧化电位最低为878mV,得到的聚合物薄膜电化学稳定性最好。并采用扫描电镜表征了以PSS为电解质电化学聚合所得薄膜的表面形貌,采用光谱电化学法表征了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薄膜均质连续,具有优异的电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11.
活性聚合改性富勒烯C60在新型聚合物材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勒烯(Fullerene)由于其独特的性能,成为新型聚合物材料方面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通过对其家族中的典型代表C60的改性修饰,可以获得具有特殊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如光电材料和生物医药材料.本文对近几年来高分子化学中活性聚合手段对C60的改性修饰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2.
聚氯乙烯膜分离材料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聚合物溶液共混、共聚和表面改性 3方面介绍了聚氯乙烯膜材料改性研究的进展 .并对影响膜结构与性能的因素和几种改性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  相似文献   

13.
盐水介质中分散聚合法制备两性聚电解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聚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AC)作为分散稳定剂,阴离子单体丙烯酸(从)、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非离子单体丙烯酰胺(AM)在硫酸铵水溶液中通过分散共聚合,制备了稳定分散在盐水中的聚合物微球.考察了无机盐浓度、分散剂用量对分散共聚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体系内无机盐浓度的增加导致聚合物分子量降低;而随分散剂浓度的增加,微球粒径先减小后增加.制备的两性聚电解质溶液在等电点附近时,聚合物的特性黏度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显示明显的反聚电解质效应.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辐照无皂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单介绍了无皂乳液聚合、超声波乳液聚合及超声波引发无皂乳液聚合的情况,分析了超声波引发无皂乳液聚合的必要条件、机理及主要影响因素,指出超声波引发无皂乳液聚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MAH等离子体改性PVDF薄膜表面的亲水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来酸酐(MAH)低温等离子体接枝聚合的方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薄膜表面进行亲水改性.分析了袁面的MAH化学结构;考察了等离子体功率与表面聚合量和表面水接触角的关系;讨论了改性薄膜在热浓硫酸中长期作用的结果.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使MAH在表面双键打开并接枝聚合;聚合量随处理功率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0W时最大;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水接触角由97°下降至45°~70°,水解后降低至40°~55°,30W的改性膜表面水接触角最小;改性薄膜在热浓硫酸中作用1000h后,MAH聚合物没有被腐蚀掉,与未浸泡硫酸试样相比,水接触角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以马来酸酐预接枝修饰纯棉机织物,重点探究了紫外光引发聚合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的浓度对其在修饰后棉织物表面聚合膜形貌的影响和膜形貌对织物表面结构和亲水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马来酸酐在DMF/LiCl(5%)体系中,反应温度T=90℃、时间t=4h、浓度为1.5mol/L时,在织物表面的接枝率可达到8.87%;红外光谱分析发现,接枝后的棉织物在1 728cm-1和1 641cm-1处出现了明显的羰基峰和碳碳双键峰.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水接触角仪对PHEMA聚合膜在织物表面的形貌结构及亲水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HEMA聚合膜较好地覆盖了纤维之间的孔隙;织物表面的亲水性有所下降,其水接触角最高可达130°左右,但大约16s后全部渗进织物内部.  相似文献   

17.
纳米铝热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铝热剂具有燃烧效率高、能量释放速率快、安全性能好等特点,在火工品、推进剂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纳米铝热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讨论了固相反应法、抑制反应球磨法、喷雾热分解法、溶胶-凝胶法等制备纳米铝热剂的优缺点,并对这些方法制备的样品性能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今后纳米铝热剂制备方法的发展方向及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Porous copolymer networks based on styrene (STY) and divinylbenzene (DVB) containing polar monomer (methacrylamide — MAM, methacrylic acid — MAA or acrylonitrile — ACN) were prepared by 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using glycerol as a dispersant medium. Poly(styrene-co-methacrylamide-co-divinylbenzene), poly(styrene-co-methacrylic acid-co-divinylbenzene) and poly(styrene-co-acrylonitrile-co-divinylbenzene) were synthesized using mixtures of toluene with 2-butanone, toluene and 2-butanone and n-heptane with ethylacetate, respectively at different dilutions: 50%, 100% and 120% (v/v). The copolym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bulk density, infrared spectrometry (FTIR) and elemental analysis (CHN).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copolymer pearls were evaluated by microscopic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porous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f reaction were found. The copolymers presented high incorporation of polar monomers. The pearl porosities and visual appearances had a strict relation with the monomer type and the dilution degree employed in synthesizing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