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次以利福喷丁为模型药物、聚己内酯为载体材料,制备了用于长效抑制骨结核生长的利福喷丁聚己内酯缓释微球,观察其理化特性和体外释放性能。采用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利福喷丁聚己内酯微球,系统考察了投药量、聚乙烯醇的浓度、乳化速度对微球形貌、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通过对制备工艺的优化,得到最佳制备条件是乳化速度300r·min-1,投药量20mg,聚乙烯醇的浓度2%。所制备的载利福喷丁聚己内酯微球圆整,表面有微孔,大小分布均匀,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为(27.249±0.256)μm、载药量(3.098±0.011)%、包封率(34.078±0.123)%。实验结果表明:聚己内酯是负载利福喷丁的一种理想控释材料。  相似文献   

2.
采用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来制备载药微球,以二氯甲烷为溶剂相,以聚乳酸为载体材料,以维A酸为包埋药物,以吐温-80和明胶为乳化剂。探索载药微球制备过程中的变量(高剪切转速、高剪切时间、内外相体积比、壁材用量等)对载药微球粒径大小、包封率以及稳定性等的影响。得出最优载药微球制备方案:明胶浓度7.5mg/mL,吐温浓度6mg/mL,聚乳酸浓度10 mg/mL,内外相体积比1∶10,剪切时间30min,搅拌速度300r/min,挥发时间3h。所制得的聚乳酸载药微球形态光滑且分散性较好,包封率为52.42%。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BSA-PLGA微球制备工艺,并对其包封率、形态、体外释放药物及微球包裹前后BSA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方法:以PLGA为载体,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SA-PLGA微球。Micro BCA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度及分布,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研究微球包裹前后BSA分子结构的完整性,同时考察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2275.8±256.9)nm,包封率(82.59±2.92)%,载药量(13.76±0.49)×10-2%,包裹前后BSA结构稳定,体外释放28天以上,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较优化的BSA-PLGA微球制备工艺,所制备的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ABZ-PPENK微球的方法。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表征了ABZ-PPENK微球的形态及结构,利用光学显微镜计算了微球的粒径分布,并筛分出不同粒径段的ABZ-PPENK微球,计算了微球的载药量与包封率。制备的ABZ-PPENK微球,表面光滑、球形圆整,制得的微球平均粒径为9.9μm,微球粒径接近正态分布,ABZ药物完全被包裹在PPENK微球之中,且载药量与包封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油-水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氧氟沙星载药微球,并考察了介孔硅、透明质酸、多聚赖氨酸不同内水相成分对微球粒径及其分布、表面形态、包封率以及释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出了内部具有多孔结构的载药微球;透明质酸内水相组微球平均粒度最大,粒径分布最小;介孔硅和透明质酸的加入提高了微球包封率;3种内水相组的初期爆释均高于对照组;多聚赖氨酸内水相组释放速率最快,透明质酸内水相组释放速率最慢。释放拟合曲线表明,4组不同内水相的微球,在释放区间内,释放行为都符合Slogistic方程式。  相似文献   

6.
采用阴离子配位聚合方法,合成了二氧化碳(CO2),环氧丙烷(PO)与马来酸酐(MA)的三元共聚物,聚碳酸亚丙酯马来酸酯 (PPCMA).采用复相乳液(W/O/W)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包裹水溶性模型药物葡萄糖(glucose)的可降解微球,并研究了壁材与囊心的比例、稳定剂明胶浓度、搅拌速率等因素对微球性能的影响.当v(PPCMA)∶v(glucose)=1∶2,gelatin质量分数为0.2%,第1次乳化搅拌速率为400r/min,第2次乳化搅拌速率为500r/min时,得到粒径较小、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6.1%和76.1%的载药微球.  相似文献   

7.
氧氟沙星PLGA微囊的制备、表征和影响包封率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氧氟沙星在眼科临床广泛应用,本研究以氧氟沙星作为模型药物,采用水/油/水(w/o/w)的复乳化和溶剂扩散技术制备氧氟沙星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囊,对影响包封率的工艺参数如药物浓度、PLGA使用量、初乳复乳的搅拌速率进行研究,并对微囊的粒径、表面电位和表面形态的理化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氧氟沙星PLGA微囊的平均粒径511.9±14.6nm,zeta电位-17.97±0.80mV,包封率54.2%,载药量1.94%。包封率随PLGA使用量、初乳搅拌速率的增加而上升,随内水相药物体积和浓度的增加而下降。通过优化的水/油/水(w/o/w)复乳化和溶剂扩散技术制备氧氟沙星PLGA载药微囊的粒度分布窄,载药量和包封率适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为基质材料,采用一种新颖的流动凝固浴剪切法制备包载盐酸万古霉素的载药微球,并研究微球的形貌结构、粒径、包封率、载药率、体外释放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载药微球平均粒径在15~29μm范围,微球呈现内部实心表面多孔的复合结构;微球的包封率及载药可分别在15%~75%和1.5%~9.3%范围内调控。微球制备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对微球结构形貌、包封率、载药率及释放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整微球的粒径,可有效减缓释药过程中的突释现象。  相似文献   

9.
以核黄素为药物模型,采用原位共沉淀法制备了一种载药Fe3O4/壳聚糖复合微球。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振动磁强计(VSM)表征了复合微球的化学组成、外观形貌以及磁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载药Fe3O4/壳聚糖复合微球平均粒径约为40 nm且粒径均匀,平均磁响应时间为52 s,饱和磁化强度为3.313 2 A·m2·kg-1。采用紫外/可见(UV/Vis)分光光度计考察了复合微球的药物包封率、载药量(质量分数),并对微球在模拟胃液、模拟肠液、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和二次蒸馏水中的释药行为进行跟踪。结果表明,微球的载药量可达9.9%,药物包封率为70.8%,实验条件下在模拟肠液中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释放10 h药物累积释放16.06%,60 h达52.18%。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支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支架表面的药物涂层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首先制备了水分散聚己内酯载雷帕霉素纳米微球载药涂层液,然后通过高速离心和甲醇萃取方法提纯纳米微球内的雷帕霉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试载药纳米微球的包封率,得到提纯载药纳米微球中雷帕霉素的方法和雷帕霉素的最佳萃取时间,确定雷帕霉素在5.0~5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以及高效液相色谱仪测试雷帕霉素的测定条件。  相似文献   

11.
克拉霉素漂浮-生物粘附微囊的制备及漂浮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克拉霉素为模型药物,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乙基纤维素载药微球(EM),并通过内部凝胶化法进行包衣制得海藻酸钠-乙基纤维素载药微囊(AEM),最后通过离子交联法进一步包衣制得壳聚糖-海藻酸钠-乙基纤维素微囊(CAEM).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微囊中药物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价了微囊的体外释放及漂浮性能.结果表明,EM及CAEM球形度均较好,药物包封率分别为80.9%~97.3%及72.3%~78.2%;载药量分别为16.2%~49.8%及7.1%~12.7%.CAEM在pH为5的醋酸缓冲液中,6h的累积释放率为56.6%~76.9%,漂浮率>70%,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及良好的体外漂浮性能.CAEM有望延长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提高胃粘膜药物浓度,从而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  相似文献   

12.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胶原蛋白/壳聚糖/纳米SiO_2复合微球。以司班80和液体石蜡为油相,混合溶液为水相,引入硬脂酸镁(MS)作助乳化剂,以SEM、FT-IR、UV、激光粒度仪为表征手段研究了油水体积比、搅拌速率、交联剂与混合溶液体积比和纳米SiO_2对复合微球的成球性及其载药释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S的助乳化效果较好,在纳米SiO_2和混合溶液质量比为2%(wt,质量分数)时,盐酸小檗碱载药微球的载药率为15.66%,包封率为66.52%,维生素D载药微球的载药率为3.08%,包封率为48.54%。结论:制备了粒度分布集中的药物缓释微球,纳米SiO_2使微球具有更好的缓释性能,且在pH较低时不易分解,减少粘附。  相似文献   

13.
以乳酸为原料,N,N-双(2-羟乙基)甘氨酸为共聚单体,通过熔融缩聚法制备了支化乳酸共聚物(PLAN),并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对其支化结构及分子量进行了表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PLAN-布洛芬的载药微球,扫描电镜(SEM)显示PLAN的载药微球为多孔结构,粒径约为60μm~80μm。对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及其缓释性能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PLAN载药量可达49.20%,而聚乳酸的载药量为28.67%,且PLAN-布洛芬载药微球24h在体外的累计释放百分数为63%,能够实现布洛芬在体内平稳、持续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以辛酸亚锡(Sn(Oct)2)为催化剂,1,4-丁二醇和丙交酯为原料,开环聚合生成了聚乳酸(PLA),然后用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偶联小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2 000Da)与PLA,生成了可生物降解的嵌段共聚物聚乳酸-聚乙烯亚胺(PLA-PEI,PEA)。采用水包油包水(W/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共传输阿霉素(DOX)与姜黄素(Cur)的PEA微球联合给药系统。并对PEA/(DOX+Cur)微球进行了表征和考察,包括粒度分布、形貌、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和细胞摄取等。通过实验结果可知,PEA微球给药系统有望为肿瘤及其它重大疾病联合治疗提供有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负载阿莫西林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氨酯(n-HA/PU)载药微球,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了微球的结构和性能,对其体外药物缓释过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复合微球粒径大小与固含量、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含量、搅拌速度等有关,所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为0.8~1.2mm;载药微球的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为:原料配比-NCO∶-OH=2∶1,预聚时间180min,预聚温度80℃,nHA含量3%,固含量7%,搅拌速度600r/min,PVP用量3%,所制备微球的载药量为6.58%,包封率为86.86%。体外缓释结果表明,载药微球的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动力学,半衰期(t1/2)为22.29h,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CO2抗溶剂法制备紫杉醇缓释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流体强制分散溶液技术,以D,L-聚乳酸和D,L-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为载体材料,分别制备了紫杉醇缓释微球.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检测微球外形及粒径分布;紫外吸光度法测量其载药量和包封率,恒温振荡透析法检测药物的体外释放性能;MTT法检测载药微球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两种载体的缓释微球球形度均较好,表面光滑,平均粒径较小,且粒径分布较窄.以聚乳酸和共聚物为载体的缓释微球载药量分别为5.4%±0.3%和5.3%±0.4%,包封率分别为51%±3%和45%±3%;药物释放呈缓释模式,共聚物载药微球药物释放速率较快.MTT法检测结果表明,载药微球对Hela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共聚物载药微球对细胞增殖抑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2,4-二氯苯氧乙酸(2,4-D)为模型药物,CaCl2为交联剂,采用挤压法制备了2,4-D-羽毛蛋白/海藻酸钠复合微球;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复合微球的形貌和结构特征;探讨了羽毛蛋白和海藻酸钠的主要交互作用力;同时考察了不同比例羽毛蛋白对复合微球载药量、包封率以及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复合微球的粒径约为1 mm;2,4-D以非晶态较为均匀地分散在复合微球中;羽毛蛋白与海藻酸钠主要通过静电作用力、氢键结合;羽毛蛋白的加入可以改变海藻酸钠载药微球的微相结构,有利于调节复合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缓释性能;复合载药微球释药规律符合Korsmeyer-Peppas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8.
以L-聚乳酸-聚乙二醇三嵌段共聚物(PLLA-PEG-PLLA)为载体材料,通过超临界流体强制溶液分散技术制备吗啡/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物(MF/PLLA-PEG-PLLA)的复合微球,考察了PEG分子量的变化对微球性能的影响。通过表面形貌,粒径及粒径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及释放性能来表征复合微球的各项性能;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残留量;通过溶血实验来评价复合微球的血液相容性。实验表明,所制备的复合微球呈球形或类球形形貌,平均粒径在1.99~6.20μm之间,载药量达到17.92%,包封率最高可至69.57%,复合微球的药物释放呈先突释后缓释的释药模式;二氯甲烷和甲醇的残留量分别为0.0076%和0.0016%;微球溶血率<1%,远小于国家标准5%,证明复合微球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制备了载紫杉醇纳米粒,重点考察了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载紫杉醇PLGA纳米粒,其平均粒径为200nm,载药量为21%,包封率为89.44%;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3.8796t1/2+30.4649(r=0.9397),同时载紫杉醇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超临界CO2技术制备的甲氨蝶呤纳米粒为小分子模型药物,采用高压静电抗溶剂法制备甲氨蝶呤-聚乳酸复合微球。用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该载药复合微球进行表征,并研究其载药量、包封率和药物释放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甲氨蝶呤-聚乳酸复合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分布范围在10~50μm之间;FT-IR表明,在高压静电抗溶剂过程中聚乳酸化学结构无变化,有利于其作为药物载体;随着理论载药量增加(2.5%、5%和10%),包封率减少(18.0%、7.1%和2.3%);甲氨蝶呤从聚乳酸微球中释放具有长效缓释的性能,无突释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