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九七○年以来,回转钢领的使用和研究,不断得到发展。一九七四年全国空气轴承回转钢领技术交流会以后,进展更快。上海九棉、无锡一棉分别开出了二万锭的中试车间,显示了回转钢领在高速大卷装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此后上海二十二棉、二十一棉也开出了万锭车间;陕西、北京、河北、山东、湖北、天津等地也都对回转钢领进行了研究,并在生产中扩大使用。一九七八年三月武汉第四次回转钢领  相似文献   

2.
上棉廿二厂学习了上棉九厂等兄弟单位的经验,并受到1970年全国回转钢领交流会议的启发,从1974年底开始积极开展了空气轴承回转钢领的试验研究工作,通过反复研究和实践,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该厂的空气轴承回转钢领,基本上是参照上棉九厂型式,由轴承、回转体、钢领和阻尼风叶等主件所组成,其附件有清洁器和压板等。为了在不影响生产工艺要求下,尽可能做到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党的“九大”精神鼓舞下。上海国棉九厂与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协作进行的空气轴承迥转钢领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今年“七一”前夕,在九棉开出了384锭试验机台一台,向党的五十周年献了礼。 空气轴承迥转钢领的特点是由钢丝圈拖动钢领迥转。在一定表面速度情况下,产生附面层气膜。使迥转体起浮,形成气垫,由于空气  相似文献   

4.
西德青泽公司在200锭的空气轴承回转钢领细纱机上纺制粘胶、纯聚酯350、聚酯/棉(50/50)和精梳聚酯/棉(65/35)等四个品种的纱,并与固定钢领进行了比较,如表1所示。锭速变速采用青泽的A.S.S型高速传动装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空气轴承回转钢领的基本原理、设计、结构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对回转钢领的工艺特性,通过测试分析作了介绍。关于回转钢领的经济效果,经过三万多锭(其中八千锭捻线)九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效果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1979年2月2~5日,在无锡一棉召开了气流纺纱高速龙带工作会议。出席单位有无锡一棉、上海纺研院、上海棉纺公司、上海纺织器材研究所、上海伟星皮件厂、上棉十四厂、上棉廿二厂等七个单位,共17位同志。  相似文献   

7.
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关怀下,上棉九厂和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从1970年4季度起共同研究空气轴承回转钢领。在研究过程中,先后得到上海机配件一厂、上海纺织轴承厂、上海磁性材料厂等兄弟单位的协作与支持,经过三年多的研究试验,目前已取得不少进展。一台384锭的样机,经过几个月来的生产运转考验,情况基本良好。  相似文献   

8.
上海棉纺细纱高速钢领钢丝圈研究小组,设计试制了ZM型锥面钢领和钢丝圈。现在上棉六厂和上棉五厂各有一台细纱车在试验。上棉六厂用以纺45~S涤棉混纺纱,φ45钢领,单产达53公斤/千锭时;上棉五厂纺32~S纯棉纱,φ42钢领,单产超过49公斤/千锭时。在所纺品种强力许可条件下,这种新型钢领的钢丝圈最高可纺速度可以提高。根据上棉六厂45~S涤棉的测  相似文献   

9.
一、概况: 在纺织部主持下,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开发公司和无锡第一棉纺织厂于1985年1月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合同要求无锡一棉在纺一车间技术改造的同肘,采用消化吸收制造的设备为基础,配用部分较先进的国产设备,组成一万锭生产线。万锭生产线配备的消化吸收制造的设备,是江苏省科委下达的并已分别通过单机生产鉴定的重大消化吸收项目。 无锡一棉在新技术开发中,合理地设计 布局了万锭配套流程,并自行设计制造了吊锭结构的粗纱机,选用了清钢滤尘,间歇式吸落棉,清钢联,自调匀整等装置,组织技术攻关,并配套成龙。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引进的气流纺纱机有以下几种型号:联邦德国因果尔斯塔特RU11型(上海十九棉、陕西十棉、石家庄三棉);日本丰田HS-5T型(常州一棉、青岛三棉、郑州五棉、营口纺织厂);丰田BS型(无锡一棉、广州一棉、武汉六棉);捷克斯洛伐克因维斯塔BD200M及BD200R型(广州一棉、武汉六棉)、BD200RCE型(无锡一棉、山西榆次经纬纺织机械厂、天津纺研所);法国SACM ITG300型(南京五毛,纺毛型纤维)。其他尚引进联邦德国青泽342 SKF型(上海十四棉)及瑞士立达M 0/5型(上海纺机所)等型号的气流纺纱机。  相似文献   

11.
遵照毛主席关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上棉廿二厂同局七·二一工大协作,艰苦奋战两年多,设计制造成功了一条加工回转钢领的自动生产流水线。 1974年,市纺织工业局在上棉九厂召开回转钢领会议后,上棉廿二厂开始积极进行回转钢领纺纱的试验。回转钢领是用普通机床加工制造的,加工效率低,质量还达不到要求,须要经过多次研磨,才能使用。他们总结了加工制造回转钢领的经验,大胆地提出了用专用机床,专用工夹具,搞一条自动流水线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纺织工业形势的发展,锭速提高,卷装加大,钢领使用年限、更换周期随之缩短.据了解有些地区、企业在细纱、捻线的钢领上进行镀铬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前在钢领供需不足的情况下,推广此项经验又有其现实意义.现将江阴五一和上海八棉、十二棉的经验介绍于后,供各地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天津纺织橡胶厂研制的BSX—85—12型双层小套差纺织胶管鉴定会,于1986年3月10日在津召开。鉴定会由天津纺织工业局主持,有北京一棉、上海二棉、石家庄一棉、二棉、无锡二棉、四棉、金州纺织厂、唐山华新纺织厂,天津纺器公司、天津纺织器材研究所、天津一棉、二棉、三棉、四棉、五棉、六棉等十五个单位近四十名同志参加。与会同志听取了  相似文献   

14.
1979年11月14日至28日,纺织工业部在江苏省丹阳县丹阳棉纺织厂举办了全国棉纺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学习研究班。来自全国十二个重点省市从事质量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干部和部的领导同志等五十多人一起参加了交流、学习和讨论研究。 会议由上海市棉纺公司,上海十七、十九棉,无锡二棉,常州二棉,天津一棉,辽宁锦州女儿河纺织厂等单位交流了近一、二年来开展T.Q.C.的经验;由上海纺研院、上海十七棉、北京一棉、天津一棉等单位交流了棉纺织企业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并且在总结了国内原有的质量管理经验基础上,吸收了国外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研究了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十日至十三日在江阴五一棉纺厂召开了A187A型梳棉机针布试验交流会议.有四个地区十一个单位(上海棉纺公司、上海十九棉、二十二棉、二十七棉、三十棉、无锡一棉、青岛五棉、山东纺工局研究所、上海纺机针布厂、青岛纺机厂、江阴五一棉纺厂)的代表参加. A187A是我国自行设计的新型梳棉机,占地面积小,产量高.几年来经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6.
我厂拈线机系一九五六年由日本OM厂进口,锭距75毫米,采用φ55毫米碳钢平面钢领,电动机10马力,最高锭速8000转/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进行了改造,改用了 φ51毫米的国产粉末冶金锥面含油钢领,使锭速达到了9000转/分,并已大面积投产使用至今。为了适应当前生产发展的需要,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提高车速和加大卷装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措施: 我们在64锭的锭距75毫米的拈线机上进行了试验,其工艺技术条件与我厂拈线机相同。 1.将钢领板扩孔,装上上海纺织专件厂生产的φ60毫米粉末冶金锥面含油钢领,加大了钢领直径。 2.…  相似文献   

17.
无锡第一棉纺织厂气流纺纱研究所,受纺织工业部委托,于1978年8月10日至8月13日,在上海第廿二棉纺织厂召开了气流纺纱高速部件组技术协作会议。参加单位有无锡一棉、重庆三棉、天津四棉、上海十四棉、廿二棉、无锡微型轴承厂、上海第一纺织轴承厂、重庆皮件厂、上海伟星机用皮件厂、上海纺织器材研究所、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十一个单位,共21人。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美国南方某纺纱厂经过四个月的积极式回转钢领的试验。在锭速10,000转/分、回转钢领直径2(3/4)吋、升降动程9吋的情况下纺36支棉纱,比锭速为5,000转/分的固定钢领断头降低很多。通常,纱线在钢丝圈到卷装表面之间的张力,约在28~56克之间,这个张力往往是造成细纱断头的原因,现在由于回转钢领是被驱动的,则张力约可降低为原来的十  相似文献   

19.
上棉九厂一纺车间分南、北两个车间。北车间原有细纱机锭距为2(5/8)″,每台384锭,纺涤/棉混纺纱;南车间原有细纱机的锭距为2(3/8)″,每台424锭,纺人棉纯纺纱。2(3/8)″锭距显然过小,产量和劳动生产率都受影响。该厂党委决定进行细纱机大锭距改造,并在南通一棉的支援下,开始了这一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20.
拈线空气轴承回转钢领的研究,是由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与上海第九棉纺织厂共同协作进行的。在1974年建题,同年10月开出了一台φ2″×9″筒管、纺42S/2涤棉拈线的长车,因断头高,开关车困难,未能推广应用。于1978年9月又改试了一台φ7/4″×″9筒管的长车,同年12月又增开了四台,现有五台拈线空气轴承回转钢领共1700锭。经几个月来的生产运转,情况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