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稀土—硼共渗层抗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为了探究DC53钢的优化氮碳共渗工艺,对DC53钢在530℃不同共渗时间、NH3/CO2不同气氛比值、不同炉内气压情况下的离子氮碳共渗效果进行了研究.运用OM、XRD、SEM、EDS、显微硬度、摩擦磨损实验,对材料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对于冷作模具钢DC53,10 h、NH3/CO2为15∶1、炉内气压为800~1000 Pa时,氮碳共渗效果最好;随着稀土镧(La)的加入,渗层变厚且渗层与基体更致密,表层到心部的硬度梯度更小,氮碳共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模具钢稀土硼铝共渗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3Cr2W8V钢稀土硼铝共渗工艺,试验表明,共渗层具有高硬度(HV1800-2000),低脆性和良好的耐磨等性能,通过实际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离子钨钼共渗的表观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双层辉光离子钨钼相渗在离子轰击条件下形成渗层和无离子轰击时形成沉积层的表观过程。结果表明,在形成沉积层时,由于离子轰击作用已在不存在,使渗层厚度减少26%,用朗缪尔探针对双层辉光离子钨钼共渗过程进行了等离子体的诊断,等离子体对表现成分有较大影响。合理的等离子体密度范围为5*10^-11-3*10^12。  相似文献   

6.
7.
稀土—硼共渗层耐酸蚀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光杰  余忠荪 《材料保护》1997,30(12):30-32
运用电化学法和失重法对低碳钢稀土-硼共渗层在强酸介质中对耐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稀土-硼共渗可大大提高低碳钢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8.
稀土元素在化学热处理中的催渗和扩散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张金柱  杨宗伦  魏可媛 《材料导报》2006,20(Z1):223-225
稀土元素的特殊电子结构(4f)决定了它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在化学热处理中能起到活化催渗作用,显著提高渗速;稀土元素被渗入钢件表层,有效地改善了渗层组织和性能.从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入手,简要介绍了稀土在化学热处理中的作用,着重分析了稀土元素的活化催渗和扩散机理.  相似文献   

9.
氮在离子氮碳共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定国  赵程  韩莉 《真空》2004,41(1):13-15
研究了在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氮对化合物层厚度的影响,同时对化合物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气氛中低氮势不利于ε相的生成,且渗层的显微硬度较低;高氮势有利于ε相的生成,同时提高了渗层的显微硬度;当氮势超过60%后对化合物层厚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张乐  张津  任青松  付航涛 《材料导报》2016,30(19):19-25
稀土元素对氮碳共渗渗层的硬度、耐磨性等性能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稀土在氮碳共渗中的作用及相关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参考现有国内外报道的试验及机理研究,对钢的稀土氮碳共渗的发展过程、类型及稀土的加入方式、在共渗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对渗层及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结。对钢的稀土氮碳共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在传统复合镀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纳米复合镀技术,其应用于注塑模具腔体表面处理的研究刚刚起步,将其与普通镍电刷镀技术相比较,叙述了注塑模具腔体表面实现纳米化的基本途径,说明了纳米复合电刷镀的优势,即增加镀层厚度与硬度,提高注塑模具腔体表面的耐磨性、耐疲劳性和耐腐蚀性,从而提高注塑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结晶器是钢坯连续铸造的关键设备,其设计和制造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连铸生产的正常与稳定.本文就目前连铸结晶器采用的铜板材料及铜板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指出针对板坯结晶器窄面铜板易高温变形、磨损的情况,采用高强度、高导热率的弥散强化铜材料,进而延长结晶器的维修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针对现有结晶器铜板表面...  相似文献   

13.
连铸结晶器表面镀层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速连铸要求结晶器有高强度、良好的导热性、高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表面处理可以达到改善其表面性能的目的.综述了不同表面改性技术在结晶器上应用,通过对不同的表面改性层性能的研究,发现表面处理是提高其耐磨性和高温耐腐蚀性的有效手段,可以达到提高连铸坯质量、延长结晶器寿命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