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岸地区沙一段是东濮凹陷重要油气勘探区及重要层位之一,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河岸地区沙一段储层发育,表现为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及河口坝沉积等沉积类型,生储盖组合良好;东部前梨园佳陷烃源岩母质类型好,以Ⅰ型或Ⅱ型干酪根为主,西部海通集洼陷烃源岩母质类型以Ⅱ型或,型干酪根为主,为河岸地区提供丰富的油源;河岸地区主要发育反向断块型等构造圈闭,也有构造-岩性圈闭和止倾尖灭型油气藏,形成自生自储断块层状油气藏;其成藏条件受构造控制明显,储层决定油气的富集程度;从储集层条件、油源条件和盖层条件、成藏类型及特征三个方面分析油气藏条件,进一步分析了河岸地区油气成藏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2.
巴音戈壁凹陷位于塔木察格盆地东部,构造单元隶属于塔木察格盆地巴音桑布尔坳陷。分析了巴音戈壁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认为巴音戈壁凹陷的生储盖条件优越,铜钵庙组和南屯组是主要生烃岩层,其中铜钵庙组以非烃源岩为主,有机质类型较差,母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南屯组为差~中等烃源岩,暗色泥岩厚度较大,母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大磨拐河组为中等~好烃源岩,暗色泥岩厚度最大,母质类型以Ⅱ2~Ⅱ1型为主。铜钵庙组、南屯组烃源岩均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铜钵庙组和南屯组为主要储集层,其中铜钵庙组砂岩储层发育,厚度大,物性较好。大磨拐河组、南屯组均发育较好的区域盖层。烃源岩发育程度是油气成藏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它决定了区域勘探潜力和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三江盆地绥滨坳陷普遍发育泥页岩,且沉积厚度较大,下白垩统城子河组-穆棱组是主要的页岩气储层发育层段。本文综合应用钻井、岩心、露头等数据并结合三江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及前人研究相关成果,对该地区城子河组及穆棱组沉积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绥滨坳陷城子河-穆棱组主要为一套三角洲-湖泊相的沉积地层,城子河组沉积期主要为滨浅湖的沉积环境,三角洲沉积较少发育,仅出现于坳陷的西部及东北部地区,进入穆棱组沉积期后,水体较城子河组明显加深,半深湖沉积相范围明显扩大,三角洲沉积逐渐萎缩。通过对区内城子河组及穆棱组沉积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初步确定了页岩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4.
钻井及野外地质调查证实,欧南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发育于石炭系,其中上石炭统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好于下石炭统,综合评价为中等-好的烃源岩,目前已达成熟-高熟阶段。该区发育多套储盖组合,以石炭系自储自盖组合为主,灰岩、砂岩为储层,泥岩、碳质泥岩为盖层。中-新生界储层以冲积扇相含砾细、中砂岩为主,但盖层条件一般。该凹陷圈闭发育具有东西分区特点,西部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形成时间早,处于生烃洼陷中,与源岩时空配置关系好,是下步重点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桥口地区的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特征。然后在对桥口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油源、储层、圈闭形成与油气生成运移的配置关系、盖层及保成条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因素圈闭法对该区的圈闭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对有利圈闭的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桥口地区下一步深层天然气勘探的目标区。  相似文献   

6.
勘探实践表明,陆相断陷盆地中超覆油藏比剥蚀油藏更易成藏。本文从济阳坳陷沉积、构造演化发育背景出发,选取盆地边缘的金家油田研究断-坳转换期沙一段地层接触关系,明确了该区沙一段主要地层油藏类型。地层对比表明,金家油田断-坳转换期内部沙一段形成了上剥下超的地层接触关系,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地层沉积发育过程;同时,明确了该区以超覆油藏为主,打破了该区油藏类型含混不清的现状,进一步指出,未来济阳坳陷地层油藏勘探应仍以超覆地层油藏勘探为主。  相似文献   

7.
Muglad盆地Sufyan凹陷油气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fyan凹陷是苏丹Muglad盆地的一个含油气凹陷,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通过对已发现油藏的烃源岩、构造、储层、盖层、运移及保存条件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油气分布主要受有效烃源岩范围、储盖组合、储层分布和圈闭类型的控制,AG2段为有利储盖组合,位于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储层发育且受顺向断层控制的圈闭为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8.
惠州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正确认识惠州凹陷的油气成藏条件对于该区乃至整个珠江口盆地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综合地质资料对惠州凹陷烃源岩、储层、盖层及圈闭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惠州凹陷发育始新统及渐新统优质湖相烃源岩,发育上渐新-中新统滨岸砂及三角洲砂体作为优质储层,海相及海陆过渡相泥岩对新近系油气形成了有效的封盖。惠州凹陷发育大量背斜与断块圈闭。凹陷生储盖要素配置好,圈闭发育,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9.
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和化验分析等资料,从烃源岩、储集层、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和输导体系5个方面对深县凹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深县凹陷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分布在深西—白宋庄和虎北洼槽;储集层主要是新生界碎屑岩储层和古生界基岩储层,发育三种生储盖层组合模式;圈闭类型以构造和潜山圈闭为主,圈闭定型时间早于本区油气生成和运移时间,油气成藏条件较好;输导系统以断裂的垂向疏导为主。受生烃洼槽、二级构造带和断裂分布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呈3个条带:西北部何庄-深西潜山油藏聚集带,南部深南背斜油气聚集带,东部榆科背斜油气聚集带。纵向发育6个含油组合,平面上不同部位的含油组合的叠置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川东石炭系是盆地内天然气的主要高效产层,随着构造圈闭落实的难度增大,勘探方向的选择成为其发展的新问题,目前,川东石炭系储层进行了丰度评价,将低丰度区域作为新一轮勘探的目标,开展了以地层、构造、岩性、储层特征以及成藏等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大池干构造石炭系低丰度区内,白云岩发育广泛,并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与不连续性的特征。这种特征是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岩性圈闭发育的重要条件。因此,大池干构造石炭系低丰度区存在这可能的岩性圈闭与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可以作为下一步的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氨合成放空气和氨罐弛放气中甲烷液化分离制液化天然气的工艺方案选择,分析了该项目的经济效益。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2 145.60万元,每年可新增利润497.20万元,对改造传统的合成氨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气源是干气密封正常工作的基础,选择什么样的密封气作为气源是关键,如何保证气源的稳定性特别重要。本文阐述了罗茨风机干气密封气源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气源控制工艺流程以及怎样操作气源控制系统,分析了气源控制系统在干气密封正常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气体辅助注射成型中气道截面对气体穿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柳和生  魏常武  周国发 《塑料》2004,33(3):15-19
将各种不同气道截面等效于圆形,引入形状因子来衡量它们偏离圆形的程度。利用moldflow软件对气体在不同构型气道内的穿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形状因子越大则气体穿透深度越大,对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有利。但由于形状因子越大则气道截面偏离圆形越远,不利于形成均匀的熔体壁厚,因此在设计气道截面时,应合理选择形状因子以便获得恰当的气体穿透深度和熔体壁厚。最后还给出了气道设计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14.
丁杰 《化肥工业》2015,(2):58-59
介绍了利用合成氨生产中的弛放气和放空气经压缩、洗氨、脱水、液化等生产过程获得液化天然气产品的回收工艺。通过实例验证,该工艺不仅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投资小、收益高、投资回报期短,也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王建  曹雄 《山西化工》2009,29(2):39-42
从瓦斯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预防煤矿瓦斯灾害新技术的研究动向和煤矿瓦斯的灾害评价3个方面,介绍了国内煤矿瓦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山煤田地质构造类型的分析,运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分析小回沟煤矿瓦斯地质规律,揭示了地质构造对矿井瓦斯赋存的影响,指出煤层埋深是该矿井瓦斯含量赋存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推算出该矿井的瓦斯含量梯度为每百米1.98 m3/t,为下一步的生产工作提供参考,为矿井的瓦斯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乙炔气柜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兰 《化工设计》2001,11(3):17-19
阐述乙炔气柜的特点及配重块、导向装置、钟罩顶和水槽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气体净化脱氧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化工、材料、冶金和电子行业中气体净化用脱氧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脱氧机理、脱氧剂分类以及应用和开发情况。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在高原地区提高煤气发生炉生产能力所应采取的技术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20.
Fractional gas hold up was measured in gas inducing type of mechanically agitated contactors (GIMAC) with single and multiple impellers. Three vessels of 0.57, 1.0 and 1.5 m i.d. were used. For the multiple impeller system, six different impeller designs were employed. The impeller speed was varied in the range of 0.30 to 15.45 s?1. The ratio of impeller diameter to tank diameter (D/T), the submergence (S) of the upper impeller, the clearance of the lower impeller from the tank bottom (C1) and the impeller spacing (C3) were varied over a wide range. The design of the lower impeller was optimized in terms of diameter (D), blade width (W), blade angle (Bø), number of blades (nb) and the blade thickness (tb). An optimum design has been proposed for the multiple impeller system. Rational correla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