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中文化空间最丰富的地区,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和延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尝试以历史文化街区生活的主体“居民”作为文化空间的主体要素,进行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空间、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究和表达,并从居民关系网络、空间网络和文化网络三个维度进行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网络模型构建和网络特征相关测度的解析,基于此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空间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观是旅游地的核心吸引物,景观视觉的认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游览地形象,也影响着游览者的游憩体验、空间行为。依据“景观视觉吸引”原理,总结梳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景观视觉吸引的建设机制。以西安市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为对象,结合实地主观反应调查发现,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中能够对游览者产生视觉吸引的景观刺激客体接近20项,不同客体刺激物吸引游览者的分布规则为:在进入游览区文旅空间的初始阶段,“名胜古迹、摄影取景点、庆典装饰物、店招、传统建筑构筑物”等刺激物类型对游览者有较高的视觉吸引度。随着游览者滞留时间的增长与空间的转换,“名胜古迹、销售物品、店招”3类视觉刺激物产生明显的视觉吸引衰减,而“标志系统、交通车辆”等刺激物的视觉吸引度逐渐增强,需要在关中历史文化街区文旅空间建设中予以重视。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亦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任璐  王勇 《南方建筑》2024,(4):20-31
分析评价抽象的地方性,结合游客与原住民多元主体的感知提出平江历史街区地方性提升策略,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托雷尔夫提出的组成地方性感知维度,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利用扎根理论从游客感知内容中提取、结合历史街区特性,建立包括物质景观、人的行动与地方意义三个维度的地方性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探究发现:平江历史街区地方性呈现空间割裂、符号冗杂导致的地方意义的不完全表达。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中应对空间和社会各层面不和谐要素进行规范,才能准确传递地方意义。  相似文献   

4.
顿明明  王勇 《城市规划》2022,(S1):76-83
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40年5版名城保护规划的划定和增补,目前历史城区范围内公布了7处历史文化街区。本文基于文献和调研,以名城保护规划修编过程为主线,梳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并对保护经验进行总结思考。本文认为保护历程分为萌芽、拓展和深耕3个阶段,经历了从“古城街坊”保护到“名城街区”保护的演化过程,通过双层次保护体系的建构,以“动态整合、规划引领、活态为本、平衡利益”为原则,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体验“姑苏繁华图”历史意境的文化场所,同时也是承载当代苏式日常生活的城市街区,其保护经验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演化过程和形成背景回顾入手,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其对名城保护的层次架构建立、理论方法突破、保护实效检验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对新时期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实问题和战略机遇的分析,从完善保护体系、弥补制度缺陷、示范保护经验、深化理论方法、推动精细管理5个方面,论述了建立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的目标和意义。提出在新形势下全面加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若干工作要务。  相似文献   

6.
城市更新越来越离不开商业资本的支持,不同的商业开发模式通过对历史街区的重建为城市老区再次注入活力。虽然商业开发难以避免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但完全依靠政府或居民为投资主体的模式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再改造是不现实的,商业资本的引入逐渐成为了历史街区改造的重要动力。文章在对“新天地”开发模式和“曲江”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不同商业开发模式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对居民缺少参与途径、保护流于形式、多元利益难以实现动态平衡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部分历史街区的发展与保护出现了“病态”,既破坏了原有历史街区的风貌和空间格局,同时,也让游客失去了对历史街区的游览兴趣,因此,我们需要正确保护和发展历史街区。将日本老街的历史街区发展模式进行分类,从不同类型中选择具有特点的老街进行分析,提炼日本历史街区健康发展的经验,运用于我国的历史街区保护中。  相似文献   

8.
历史街区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协同--以北京大栅栏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把握历史街区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进程,对快速城市化、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经济转型期等背景下历史街区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相关理念进行了批判,认为现有手段缺乏对多利益主体利益的考虑,进而导致历史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缺乏。认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导下,通过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与旅游业之间的协同可实现多利益主体多目标的实现,进而分别分析了协同的机理、动力和操作模式。以北京大栅栏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与旅游业协同为例,在旅游资源评价、土地利用分区和保护分区的基础上,设计了该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9.
“缓冲区”作为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概念,对遗产的保护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缓冲区也是历史街区整体性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系统梳理了“缓冲区”有关概念和保护理论的国内外发展情况,分析其理论的局限性,同时通过研究缓冲区设定原则、优劣势和重要意义,提出整体性原则下历史街区保护和再开发建议。本研究进一步梳理和完善了缓冲区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历史街区整体性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烟台奇山所城历史街区具备完好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格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突出的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文章基于所城历史和价值特色,结合城市织补理论与所城发展现状问题,将“新梦是对旧事的拆洗缝补”作为思想引导,创新性提出“拆”“洗”“缝”“补”四个手法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基础上提升片区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更新再生。  相似文献   

11.
对于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城市历史地段而言,更新与保护永远是一对分不开的孪生体,他们貌似相互矛盾却又存于一体。本文借由"对仗"这一我国历史悠远的文人标准,对宁波天一阁历史地段进行了重新审视,进一步发掘其潜在文化价值,并对多种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景观要素进行"对仗式"整合。在历史地段当代价值自我实现的基础上,对具有历史"语境"地段的城市更新与保护进行了探索,引发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对城市历史空间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重要的城市文化遗产,它们既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投影,又是构成城市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在分析上海历史风貌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解决风貌保护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必须重新认识历史风貌的多重价值,将其作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提升城市魅力和保持社区活力的根基,创新城市规划设计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李博韬 《福建建筑》2012,(12):11-13,4
针对现阶段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临的困境,本文探索了消费视角下历史街区保护的可能性。以消费视角分析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跳出了传统的以物质环境为改造主体的局限性,主张从分析城市历史街区综合价值入手,以旅游业、商业、住宅建设为媒介,依托城市参与城市及区域竞争,充分实现历史街区自身价值,进而实现历史街区的振兴。  相似文献   

14.
位于渝中半岛下半城的历史街区经历了重庆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孕育了近代的航运码头文化和重庆近代工业,是城市交通和工业发展建设的见证。现代交通模式的改变直接导致依托于航运码头集散的工业街区的衰败。十八梯历史街区就是渝中半岛下半城为数不多还现存的历史街区之一。文章通过比尔·希列尔的“空间句法”计算和模拟,从中观层面入手,对十八梯历史街区的中心集市、2#街活化方案产生积极的讨论,验证活化策略,为此类历史街区活化找寻积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Seattle's Pioneer Square and Pike Place Market have maintained their reputation as symbolic urban places in the city and as exemplary historic distri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illuminates the emergence of these two historic district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élite camps, as well as their motivations in shaping downtown urban forms during the 1960s. The conflict occurred as part of a transition from the time when business leaders' economic values fuelled a CBD-centred promotion, through the point where planning for downtown fringe districts came to incorporate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s' cultural values. The local élites played their distinctive roles in creating the two historic districts in downtown Seattle, sometimes in line with the nationwide trends and sometimes apart from them. The making of the two historic districts was eventually realized as a part of federally funded urban renewal and demonstration programmes, which the business élite initially ushered in and the cultural élite later tailored to fit its downtown values. While the shift in perspective did yield, as many have recalled, moments of a 'people's victory against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eservation virtues against redevelopment harms' in downtown planning,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shift involved local planning circumstances that were too complex to be characterized in such dualistic terms.  相似文献   

16.
何颖岑  阮如舫 《华中建筑》2011,29(9):112-115
随着城市的发展,历史街区也受到了拆除等各种开发威胁,而发展权转移制度(容积转移)正是解决所史街区的维护与城市的发展相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以台北大稻埕地区为例,研究如何利用容积率转移制度,来更好的推动历史街区的更新与维护.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空间与物质形态的保护更新已成为许多历史城镇研究的重点.西南地区由于区位弱势、地形阻隔、资源有限、人口流动等使得历史城镇面临严重的物质衰败、社会网络断裂等问题.研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西南典型历史城镇重庆市偏岩镇、中山镇、宁厂镇和西沱镇四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建立社会网络保护评价体系.过程如下:构建历史城镇居民户"点"单元与社会关系"线"联结的语义模型,借助Ucinet6. 0平台构建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尝试建立由网络结构稳定性、脆弱性与均衡性构成的社会网络保护评价体系,对网络密度,k核和切点等6个指标进行计算比较,确定保护情况.SNA模型的结果显示偏岩镇具有较高的稳定值和均衡值,西沱镇较低;研究结果也表明,居民邻里与地缘关系更加稳定和健康,相对不容易被破坏;最后依据社会网络保护评价体系,从社会网络结构和物质形态规划两个层面提出历史城镇社会网络的保护对策,指导历史城镇的三区划定、重点建筑的识别与保护、公共空间与等级设置、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规划更新.如按照网络结构"k核"指标划分历史城镇的核心保护区,依据"非k-核"确定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综上可知,历史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注重社会网络保护和原住民维护.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twins theories of urbanism and feminist hospitality in exploring the practice of historic home touring as demonstrative of hospitable urbanism, an ethical opening of self and neighborhood to strangers. In Phoenix, Arizona, the quintessential “ahistorical” sprawling metropolis, historic home touring is particularly evocative. With 35 residential historic districts covering much of the central city, Phoenix boasts an entire home tour season each spring. I consider the opening of private homes to the public a gesture of urban welcome critical in tempering the exclusionary tendencies of historic districts. Such seemingly minor practices are increasingly perceived as consequential in generating (or foreclosing) lived community amid difference (gender, race, ethnicity, sexuality, migration status, religion, etc.). Without striving toward openness, vulnerability, and inclusion, urban communities risk becoming shuttered, sterile, and disconnected from public life. However brief or atmospheric, a gesture of urban welcome requires the consideration of strangers in the first place.  相似文献   

19.
Grass-root research activities to clarify fire safety performance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wooden construction are introduced. The activities aim to resolve conflict between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the reduction of risk and hazard of urban fires. Among various activities, scope and results of fire resistance tests on traditional soil wall assemblies supported by timber frame are reported in detail.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an encouraging prospect for the rational fire safety assessment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ire-saf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historic urban districts.  相似文献   

20.
毕凌岚  钟毅 《城市规划》2012,36(7):44-52,59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常识的背景下,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的各类社群对于这一地域如何发展,以及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问题却争论不休,其争论核心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区域对于整个社会的综合价值构成关系,以及这种价值对现代城市生活施加影响的机制,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为样本,选择了四个典型街区进行调研.研究发现:不同社群基于自身立场的价值评判标准差异巨大;而且不同保护发展思路的具体建设成果在不同人群心目中的现实价值也存在巨大反差.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历史文化街区之于城镇的意义进行反思和推演,探讨了怎样的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和建设标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同时又能够切实促进文化的真正延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