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综述了国内外沸石分子筛吸附式制冷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沸石分子筛制冷的特性、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介绍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吸附式制冷循环的热力过程为依据,使用yong分析的方法对连续回热循环做了分析,对循环中各部分yong损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连续回热循环中yong损的主要部位,并探讨了回热率及吸附床的传热性能对循环yong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固体吸附式制冷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如竹 《制冷技术》1999,(2):4-7,12
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是充分利用低品位能源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验室研究成果,对吸附式制冷系统及其在能量综合利用中的一些新技术进行了总结及探讨。  相似文献   

4.
吸附式制冷技术在空调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侯轶  朱冬生 《制冷》2002,21(3):18-22
吸附式制冷符合环保要求,能有效利用低品位热源的特点使得近年来在空调制冷吸附热泵中的应用研究获得了不少进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吸附式制冷技术中低品位热源采集,吸附工质对开发及吸附制冷过程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吸附式制冷工质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广英  朱冬生  吴会军 《制冷》2004,23(3):28-31
介绍了吸附式制冷的工作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吸附制冷中吸附工质对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介绍了我们正在研究的耦合吸附吸收制冷循环中以双组分氨-水为制冷工质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6.
吸附式制冷是一种既可以有效利用余热又对环境友好的制冷方式,近年来吸附式制冷的研究倍受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目前,由于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性能参数COP较低、制冷机体积庞大和吸附器结构复杂等因素限制,尚无法推广应用。为此有必要对吸附工质对的优选,性能参数的影响因素以及系统的优化组织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鉴于此,建立了单级吸附系统的循环热力学模型,以寻求最佳工质对并获得影响循环性能的主要因素以及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不同两级吸附工质对CaCl_2-Na Br-NH3,CaCl_2-BaCl_2-NH3,SrCl_2-BaCl_2-NH3与SrCl_2-NH4Cl-NH3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模拟了两级吸附制冷样机的工作性能。结果表明:SrCl_2-NH4Cl-NH3与CaCl_2-Na Br-NH3的循环吸附量可以分别达到理论值的95.4%与88.6%;对于不同两级吸附工质对,样机系统的COP、制冷量与SCP分别介于0.215~0.285、2~3.65 k W与161.4~260.74 W/kg;采用硫化石墨配置吸附剂能够大幅度提高两级制冷系统的SCP,以CaCl_2-BaCl_2-NH3为例,与采用普通石墨作为基质相比,采用硫化石墨的系统SCP最高可以提高40.2%。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的特点,简述了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和两种循环类型,及太阳能集热器的一些情况。对硅胶—水,沸石分子筛—水为吸附工质对的系统进行了理想循环计算,发现前者比后者更适合于太阳能吸附制冷系统,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吸附式制冷系统传热传质的简化分析及吸附床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辉  滕毅 《低温工程》1995,(6):41-48
近年来,围绕解决阻碍吸附式制冷系统走向市场的技术问题展开了许多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经济实用又能改善传热传质的吸附床比较关键。本文对吸附床的传热传质做了简化分析,并对各种吸附床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吸附床。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颖的固体吸附式太阳能制冷装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友明 《制冷》1991,(4):72-76
本文介绍国外研制成功的一种新颖的固体吸附式太阳能制冷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多用器(一个集太阳能采集器,制冷剂吸收器和发生器于一体的多功能部件)、冷凝器和蒸发器所组成。用固体氯化钙作为吸收剂,氨为制冷剂。以太阳能为动力,整个装置无任何运动部件或电器元件,无须润滑油,不必进行操作管理,每昼夜自动完成一次制冷循环,可长年牢靠地自动运行。  相似文献   

11.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混合系统的热源可利用温差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新型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热源可利用温差比两级吸收式制冷提高16.7~34.5℃(没有考虑结晶情况下).新型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对太阳能空调实用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燃气直燃型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吸收式制冷技术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其作为空调系统的冷热源 ,已广泛用于宾馆、饭店、车站、工厂、办公楼等场所。吸收式制冷机有它固有的优点和缺点 ,近年来 ,它的发展趋于平缓。燃气直燃型吸收式制冷机使用燃气作为驱动能源 ,随着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启动 ,为燃气直燃型吸收式制冷技术带来发展机遇。本文对燃气直燃型吸收式制冷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对传统太阳能制冷技术进行分类总结,指出其热力学局限性,提出一种太阳能制冷新模式.对光纤小碟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进行介绍,并对其性能进行初步评价,指出利用光纤小碟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同时驱动气体透平机发电制冷和两级吸收式制冷机,实现太阳能的梯级利用,是获得高效太阳能制冷的新途径.对一个这样的综合系统进行初步理论计算,得到其净COP值为1.4,达到燃油发电制冷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使用地热能的吸收式制冷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收式制冷系统可以利用低品位的热源来制冷,相对于常见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而言在这方面具有优势。我国是一个地热资源很丰富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我们有必要对以地热为热源的吸收式制冷系统进行研究。本文着重分析了使用地热资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  相似文献   

15.
空间低温制冷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炳 《真空与低温》2010,16(4):187-192
随着空间技术的快速发展,空间低温制冷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介绍了国内外空间低温制冷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对地遥感和深空探测航天器中应用情况,结合国内空间低温制冷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开展空间制冷技术研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个用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论文将热变器原理用于吸收制冷,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制冷的循环效率。详细介绍该新型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同时以一个典型的太阳日照为例,计算了新循环的性能系数(COP)、冷凝热、理论极限制冷温度和制冷量,并与传统循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循环不仅克服了传统循环在热源工况不稳定时将导致系统工况不稳定甚至不能工作的缺点,而且还具有更高COP值。  相似文献   

17.
新型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1] 的特点是能够运用中低温热源 ,热源的可利用温差大 ,制冷系数较高。本文利用效率法对新型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了分析 ,得出新型混合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效率比两效吸收式循环高 ,可达 0 .2 92。同时得出系统各个部件的损失 ,分析吸收式制冷系统在能量的转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为混合吸收循环系统的优化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8.
空气制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空气制冷循环及其特性,分析了空气制冷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对其关键技术作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引射吸收式制冷循环。它可以强化吸收,而且可以扩大吸收式制冷的应用领域。分析了引射吸收式制冷循环,提出了参数选择方法,分析了影响引射式吸收制冷循环中吸收过程的因素并与喷淋吸收过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历史悠久但又极具发展潜力的制冷方式-磁制冷技术.从磁制冷的基本原理-磁热效应(MCE)出发,分别从熵和热力学的角度分析了MCE,给出了MCE的表征参数及常用测试方法,列举了常见的磁制冷循环及几种典型的磁制冷机,总结了磁制冷技术的研究历史,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