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双CAN总线的液压支架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矿井综采工作面环境恶劣及液压支架节点数量较多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双CAN总线的液压支架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分析了系统工作环境,给出了系统结构,详细介绍了控制器节点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并阐述了双CAN总线通信的实现。该系统根据系统的工作要求将总线上的数据分为邻架操作和支架状态2种数据,并且分2个不同的通道传递数据,在总线出现故障时实现通道的自动切换功能。实际应用表明,在总线和所有节点工作正常的情况下,该系统的实时性比采用单个CAN总线有较大提高;在1条总线中断的情况下,基于单CAN总线的通信系统将瘫痪,而基于双CAN总线的通信系统仍可正常工作,且实时性能与基于单CAN总线的通信系统相比没有下降。该方案为双CAN总线的应用和提高液压支架控制系统通信网络的性能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井下安全系统分站节点的监控性能,利用μC/OS-Ⅱ在ARM Cortex-M3硬件平台上开发设计基于CAN总线的矿用分站节点,实现了井下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同时可连接控制设备实现实时智能控制,并可通过安全可靠的CAN总线与中心分站通信.节点采用多路开关实现多路多种信号的智能采集,提高了节点的智能化.软件设计采用多任务和优先级抢占调度机制,实现任务问的并发运行,保证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采用数字滤波技术,减少了数据采集的误差.  相似文献   

3.
首先从CAN总线特点出发,系统分析了CAN总线的位仲裁机制及其保证信息传输可靠性和效率的技术;详细描述了列车综合管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要求,设计了典型动车编组的具有两级CAN架构总线通信网络,分别满足了列车级和车辆级的数据流量要求;深入探讨了该网络数据通信的可靠性以及CAN总线在保证列车信息数据传输可靠性和实时性方面的优势;最后指出了多编组动车的通信网络设计具有实时性和网络负载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4.
针对数据臂的多电机驱动、多传感器信息采集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数据臂通信方案.通过CAN总线将上位机与下位机各关节测控节点相连,实现系统的分布式测量与控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于模块化结构数据臂通信要求的CAN总线协议,以协调总线上的信息流,从而减小总线冲突仲裁所需时间.该系统的数据传输准确率高、实时性好、工作性能稳定、连线简单,能够满足数据臂对实时性、可靠性等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微型机与应用》2017,(18):63-65
针对传统凝血分析仪通信系统的实时性差、可靠度低等问题,依据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特点,设计一套基于CAN总线的通信系统。系统采用CAN总线实现分布式多节点间的参数传输;与PC端通过USB进行通信,通过既定的通信协议实现对整机的协同控制。经现场测试和验证,通信数据的正确率高、实时性好,大幅度提高了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连续运行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工矿自动化》2017,(2):19-23
针对目前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存在的通信实时性差、可靠性不高、易受电磁干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数字式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设计方案,介绍了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该系统基于CAN总线和工业以太环网的双重冗余结构,以ARM处理器LPC2294和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为核心。测试结果表明,在10km CAN总线,32个数字分站,200台传感器、执行器规模下,该系统CAN总线通信成功率为99.97%,利用率为40%~60%;系统连续运行40d,数据稳定,无中断、异常数据产生,技术指标符合AQ 6201—200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CAN总线和以太网的煤矿井下变电所远程监控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煤矿井下变电所检测数据和控制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提出了一种基于CAN总线和以太网的煤矿井下变电所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高压开关综合保护器将煤矿井下变电所各种保护检测信号转换成CAN总线数据,每个变电所设置1个或多个监控分站;监控分站采用基于PIC18F4680单片机和ENC28J60以太网控制器开发的CAN总线-以太网协议转换器将CAN总线数据转换成以太网数据帧,并通过以太网传输;地面监控中心的上位机采用多线程技术将以太网数据帧转换为Modbus协议数据,实现对井下变电所的远程监测与控制功能。实际应用表明,采用CAN总线和以太网的网络结构可以较好地满足煤矿井下变电所远程监控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介绍CAN总线基本原理和CAN总线通信的基本结构,给出了一种由MCU、总线控制器和CAN控制器构成的通信系统,进行了通信节点的软硬件设计,并对CAN总线系统进行了网络负载和实时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实时性,适用于中高速工业数据通信场合。  相似文献   

9.
刘维弋  金远平 《微机发展》2007,17(12):207-209
CAN总线是一种多主方式的串行总线。最初CAN总线被应用在汽车上,其目的是连接汽车上各个部件,并使其可以进行自由通信和控制。同时减少原始方法的复杂的布线,实现基于CAN总线协议的局域网通信。CAN总线局域网通信具有以下优点:具有高抗干扰性;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它应用简单,项目开发周期短。文中的工作是实现基于CAN总线协议的数据采集通信系统。通过利用CAN总线模块(Basic)实现单片机之间的基于CAN总线协议的通信。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CAN总线基本原理及通信的基本结构.给出了一种由MCU、总线控制器和CAN控制器构成的通信系统.进行了通信节点的软硬件设计,并对CAN总线系统进行了网络负栽和实时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变电站的特点,运用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设计了基于CAN总线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装置。变电站间隔层通信网络采用CAN总线构成,根据CAN2.0B协议制定出符合变电站内部通信特点的应用协议。监控保护单元采用模块化设计,在同一个硬件平台上,针对不同种类的设备和保护分别设计了相应的软件来实现具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一种CAN总线与以太网互连的变电站通信控制器的设计方案,在分析CAN总线与以太网网络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法,实现了变电站下层现场设备同上层监控网络的通信联系,同时也为变电站的数据管理和远程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国际标准协议(ISO11898)完成了一款应用于无线传感器节点的集成CAN总线芯片设计,提高无线传感器节点的集成度与可靠性.采用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实现了CAN总线控制器芯片与收发器芯片的集成,最终采用Global Foundry的0.35 μm CMOS工艺进行设计并流片,芯片面积为4 mm2.芯片测试结果表明,该芯片设计符合标准协议规定,通信速度最高为1 Mbyte/s,与商用CAN总线通信芯片正确通信,可方便地应用到无线传感器CAN总线通信系统中.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教学楼的智能照明控制,通过对CAN总线与LIN总线性能、特点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基于CAN/LIN总线的智能照明系统.在分析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及其工作流程,并具体给出了将CAN总线的通信优势和LIN总线的成本优势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分析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灵活性和较高的抗干扰能力,降低了能耗与成本,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在VxWorks系统下实现龙芯3A3000主板的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通信,采用SJA1000T设计基于PCI总线的8通道CAN通信板,并提出相应的驱动设计和优化方案。对龙芯3A3000处理器的驱动进行优化,在发送数据时禁用CAN而使用查询方式发送,在接收数据时中断服务程序对所有通道进行遍历查询,以提高中断利用率,在创建设备函数时根据PCI总线信息识别每个CAN通信板,以确保系统中不同CAN通道拥有唯一的通道号。实验结果表明,该驱动方案运行稳定,数据传输安全可靠,经优化后能够有效降低CAN通信板的中断次数,提高CAN总线的通信速率,避免多板环境下故障板卡干扰正常板卡,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船舶燃机监控系统的CAN总线数据通信需求,设计了一种多通道CAN总线通讯模块。该方案采用M模块标准设计,使用4片独立的CAN控制器和CAN隔离收发器实现CAN节点电路、4通道CAN通讯控制和信号电气隔离。通过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以及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实现了M模块接口和4通道CAN总线接口的转换;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CAN总线通信程序设计。经测试和应用结果表明,本模块能够实现4通道CAN总线大量数据通信,满足了设计需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一种适用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CAN总线应用层通讯协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CAN总线通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该系统的应用层通讯协议。通过对CAN2.0B帧结构的分析,根据监控系统的通讯要求对扩展帧的报文标识符的各位进行了定义,用来存放通讯中的控制信息,而8字节长度的数据场可以全部用来存放通讯数据,进而提高了通讯效率。基于管道技术设计了支持多线程通讯的应用层通讯协议,实现了监控系统中的命令和数据并行传输。基于帧号和位图进行数据包的拆分与重组,解决了由于CAN总线本身的短帧结构所造成的大数据量传输困难的问题。最后对通讯过程中的控制协议及其帧格式的构成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