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浓淡分离型燃烧器在410t/h煤粉炉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宝鑫 《中国电力》1997,30(10):6-8
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热电厂在一台410t/h煤粉炉上用浓淡分离型燃烧装置对其四角布置的燃烧器的部分一次风口进行改造,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锅炉的安全和经济性,达到了:锅炉在低负荷(50%)和大量程变负荷运行时不投油助燃;炉内燃烧效率提高,飞灰可燃物降低50%,锅炉热效率提高0.5%。  相似文献   

2.
车长源 《上海电力》1997,10(1):14-15
燃烧调整是提高煤粉燃烧稳定性,防止熄火节约用油的有铲途径。通过冷热态试验和燃烧管理,煤粉锅炉的燃烧一般较稳定,可以实现锅炉65%-70%额定负荷下停用油枪。浓稀相燃烧器具有很强的低负荷稳燃性能和对煤质变化的适应能力,改进试验表明,即使锅炉出力降至200t/h,不投油枪也能维持锅炉正常燃烧,与改进前相比,一年可以节约低负荷用油400t/h,启停炉用油50t。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娘子关电厂3号炉燃烧稳定性差,炉内结渣、磨损,主汽温度低的原因,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改造后的运行实践表明,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提高,能在(55 ̄100)%负荷下不投油稳定着火燃烧。  相似文献   

4.
韩才元  何益忠 《热力发电》1997,(3):36-36,46
为了改善劣质贫煤的燃烧状况,将桂林电厂1号炉的燃烧器改成稳燃腔煤粉燃烧器。试验结果表明,锅炉在50%额定负荷下可脱油稳定燃烧,热效率提高了4%,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陈俊 《贵州电力技术》2006,9(1):19-21,24
为了提高贵阳发电厂670t/h锅炉的低负荷稳燃能力,利用水平浓淡风煤粉燃烧器对该炉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燃烧器进行了改造,通过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和热态燃烧调整试验,锅炉效率提高了1.64%,锅炉可达到45%额定负荷长期不投油稳燃,未发现结渣现象。本文对燃用贫煤的锅炉运行和改造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节约锅炉点火用油及增加锅炉调峰幅度,豆坝电厂3号炉应用了煤粉直接点火及偏置稳燃烧烧器。经半年多时间的运行经验,点火用油节油率达50%,锅炉长时间低负荷能力由原65%降至50%。  相似文献   

7.
徐莉  朱全利  杨阳 《电力建设》2005,26(4):17-0
阳逻电厂300MW机组为了减少锅炉启动用油、提高锅炉不投油低负荷稳燃的目的,对3号炉A、B层的一次风煤粉燃烧器进行了改造。B层一次风中采用水平浓淡燃烧器,组织水平浓淡燃烧;A层一次风中采用小油枪点火节油稳燃技术。对燃烧器改造前、后的锅炉效率、飞灰大渣可燃物、锅炉排烟温度、空预器漏风率等参数对比表明:水平浓淡燃烧满足了机组负荷的要求,提高了锅炉热效率,增强了机组低负荷稳燃能力。  相似文献   

8.
1994年,大同第二发电厂在3号炉原燃烧器的二、三层安装了SJ-1型浓淡燃烧器。采用该燃烧器,在50%负荷下调峰,可不投助燃柴油稳定燃烧,低负荷时排烟温度下降20.5℃,高负荷时下降9.5℃,飞灰可燃物下降2.19,锅炉效率平均提高0.85%,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以青岛热电有限公司3号炉燃烧器的技术改造为例,将一次风喷口改为WRKT-Ⅲ型双通道煤粉燃烧器。分别进行了炉内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小油枪点火、锅炉效率测定和低负荷稳燃试验,表明锅炉燃烧器改造后具有燃烧稳定性增强、减少飞灰可燃物降低和提高锅炉效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大容量高水分褐煤机组的超低负荷运行特性及性能优化方式,基于建立并验证的燃煤锅炉燃烧模型,研究了33%最大连续额定负荷下燃烧器运行方式对660 MW高水分褐煤锅炉炉内燃烧、传热及NOx转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低负荷下炉内仍可形成良好组织的流动及燃烧场,但锅炉综合性能显著下降,如燃烧温度及受热面吸热量显著降低、炉膛出口NOx排放增加等;运行4层燃烧器时投运连续的下、中间组或中间、上组燃烧器,可有效防止燃烧、传热过程的显著恶化及NOx排放的明显增加;燃烧器投运层数影响锅炉综合性能,运行2层燃烧器时炉内剧烈燃烧区域过于集中,不利于维持较高的燃烧温度及传热强度,炉膛出口NOx排放升高。研究结果揭示了超低负荷下燃烧器投运位置及层数对660 MW高水分褐煤锅炉综合性能的影响,可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并网背景下高水分褐煤机组参与深度调峰的运行调整及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南昌电厂SG420t/h锅炉是按带基本负荷设计的。为了适应电网调峰的需要,使锅炉能够适应低负荷燃烧工况,采用浙江大学的大量程、变负荷、浓稀相煤粉燃烧装置对原燃烧器进行了改造。改造后使一次风分成浓相和稀相分别送入炉膛,达到稳定燃烧的目的。 后试验结果较好,锅炉可在50%负荷下全脱油稳定燃烧。  相似文献   

12.
常规按烟煤设计的锅炉,在燃用高灰分低热值劣质烟煤时,存在燃烧不稳甚至灭火等问题。为增强煤种适应性,提高燃烧效率,对锅炉燃烧器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造后锅炉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煤质较杂的情况下未再发生灭火现象,并且在50%负荷下不投油做到了稳定燃烧。  相似文献   

13.
大速差和双风道两种新型燃烧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中介绍大速差同向射流及双一次风通道通用煤粉主燃烧器空气动力特性及其对锅炉运行调节的适应功能,对比国内,外其它型式燃烧器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适合煤种多变;低负荷达50%的时稳燃,低负荷脱油运行,锅炉燃烧控制灵活,燃烧稳定等,对锅炉运行安全及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气泡雾化小油枪煤粉燃烧器在420t/h锅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燃烧器稳定着火机理;介绍了屹炉大修采用的燃油气泡雾化技术小油枪煤粉燃烧器;提出了这种燃烧装置小油枪容量的计算,达到了减少锅炉启动用油,提高锅炉低负荷稳定燃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420t/h无烟煤锅炉燃烧器改造前后的性能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浮发电厂1号炉是出力为420t/h燃无烟煤四角切圆燃烧锅炉,2001年大修期间,采用宽调节双稳燃煤粉浓淡低负荷稳燃技术对该炉所有燃烧器进行了改造。改造后,锅炉效率提高了3.79%(比锅炉设计值高出了1.87%);飞灰可燃物的含碳量由大修前的11.6%下降到5.68%;锅炉负荷在50%BMCR时,能不投油稳定燃烧;NOX的排放可降低到475×10-6。因此,改造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值得参考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W型火焰炉及四角切向燃烧煤粉锅炉(下文简称“四角燃烧炉”)燃用无烟煤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通过12年的不懈努力,研制成功了“大速差射流型双通道通用煤粉主燃烧器”及卫燃带敷设的新方法,从而克服了四角燃烧无烟煤锅炉的弱点。经过对我国最难燃的无烟煤——福建加福无烟煤(V_(daf)=3%~5%)在福建永安火电厂410t/h锅炉中的工业性考核及焦作电厂670t/h锅炉燃用晋东南无烟煤(V_(daf)=6%~10%)的工业性考核后得出结论;利用我们发明的技术,四角燃烧炉与W型火焰炉一样能正常地燃烧(即全负荷时及低负荷脱油燃烧时不灭火)无烟煤。这样,突破了国际上普遍认为的当V_(daf)<13%时,只能用w型火焰炉不能用四角燃烧的禁区。特别是在对一台1025t/h燃用阳泉无烟煤的低负荷试验表明,它的稳燃性能已超过了我国上安电厂从国外进口的W型火焰炉。哈尔滨锅炉已决定将该燃烧器作为大型四角燃烧无烟煤锅炉的定型设计,首台按此燃烧器设计的大型(300MW)四角燃烧炉将在中国诞生,这将是一个创举,从此将形成四角燃烧炉与W型火焰炉相竞争的局面。由于四角燃烧炉具有比W型火焰炉的价格便宜,占地面积少等优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7.
1前言玉门电厂锅炉目前普遍存在煤种多变、煤质下降、燃烧稳定性差,机组调峰要求高及低负荷稳燃用油量增加的状况。因此,提高燃烧稳定性和低负荷稳燃能力已成关键。浓淡燃烧技术是一种稳定和强化燃烧的手段。它是根据高浓度煤粉强化燃烧理论,借鉴国内研究成果,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提出在水平方向上实现一次风在燃烧器出口向火侧煤粉浓度高,背火侧煤粉浓度低的浓淡燃烧构思,经过大量试验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成功地应用在江西分宜,新疆拜城,陕西韩城、户县、延安、澄县等地电厂。提高了低负荷时炉内燃烧稳定性和对煤种适…  相似文献   

18.
以国内首台自行设计制造的超临界600MW机组W火焰锅炉为例,应用Fluent软件研究不同负荷下炉内燃烧过程中速度场、温度场、CO浓度场、O2浓度场的分布情况,分析了负荷变化对炉内燃烧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不同负荷下W火焰锅炉的燃烧特性,以及低负荷下易产生水冷壁、冷灰斗结渣及爆管的位置,为同类锅炉设计、运行和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赵虹  林志铭 《中国电力》1996,29(1):12-15
介绍一种浓稀相煤粉燃烧技术,在佳木斯发电厂410t/h锅炉上试用,可以在40%~100%额定负荷范围内稳定燃烧,锅炉效率高达91.535%,比设计值提高0.928%。  相似文献   

20.
100MW燃煤机组低NOx燃烧器改造示范项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降低高井电厂5号炉的NOx排放量,用12只HTNR型燃烧器替换了原来的12只双蜗壳扰动式燃烧器。改造后锅炉低负荷能力较好,可在50%负荷下稳定燃烧。NOx排放量为140g/GJ~170g/GJ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