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活性炭吸附来治理空气污染中可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ands,VOCs)可以显著降低空气中VOCs的浓度。本文从活性炭吸附机理入手,介绍了相关方面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在消除空调系统VOCs方面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无创电子鼻诊断肺癌的新方法。该方法结合虚拟声表面波(SAW)传感器阵列的概念和图像识别方法,对肺癌病人、正常人和老慢支病人的呼出气体进行了检测,确定11种挥发性有机成分(VOCs)为肺癌特征气体。此外,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研究,证明了肺癌细胞培养液中存在的特征性VOCs是肺癌细胞新陈代谢的产物,可以作为判定特定肺癌细胞的依据,为确定肺癌病人呼吸中的特征性气体提供病理根据。  相似文献   

3.
王雪  张晓莉  王峰举 《电子测试》2016,(19):171-172
据调查,燃煤电厂每年排出的烟气中VOCs含量占总量的37%.本文通过对活性炭纤维吸附技术、等离子体——光催化复合净化技术、催化燃烧技术、生物技术四大技术的探索与分析,提出了治理VOCs的措施,对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研制出一种基于吸附管采样/冷阱聚焦方法的环境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富集 系统。环境大气中的VOCs先被吸附管采样,之后转移聚焦至冷阱中,冷阱热解析后VOCs随高纯载气进入GC-FID系 统中。使用标准气体(苯、甲苯、乙苯)测定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设计的冷阱对于VOCs(苯系物)聚 焦效率达到90%以上,标准样品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该系统运行稳定,满足对环境 大气的VOCs富集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王君博  王昕  尉昊赟  李岩 《激光技术》2017,41(2):163-168
为了满足环境监测需求,需要研制一种能够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成分进行在线高灵敏度、高保真监测,并适用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探测配备的气体吸收池,采用光学追迹结合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分别对气体池物镜夹持调节机构与光学整体结构固定方式进行优化设计,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在VOCs监测中气体池工作温度要求下光学器件形变校正的问题,可优化80℃~180℃工作范围内的光能传输效率。给出了一种适用于VOCs气体特定温度条件下吸收池出射能量优化设计的方法,并以此方法为基础,设计加工了一型气体吸收池,进行了热环境测试。结果表明,该吸收池具备在80℃~180℃工作范围内稳定的传输效率,能够应用到VOCs在线监测系统中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6.
猪肉冷藏过程中顶空挥发性有机物快速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猪瘦肉与肥肉、五花肉在冷藏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特征,利用自主研制的质子转移反应质谱分别对三类猪肉在低温冷藏过程中产生的VOCs进行定时直接检测,得到了不同猪肉在新鲜时和变质后的VOCs质谱图以及冷藏过程中特征VOCs的变化趋势图.分析发现乙醇是三种新鲜猪肉的共同VOCs特征,而新鲜肥肉的特征是顶空存在乙醛,新鲜五花肉则具有二者的共同特征.冷藏过程中,三类肉的顶空VOCs在1~9日内均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之后变化的共同特征是乙醇等不含硫VOCs浓度迅速上升后下降,而二甲基二硫醚等含硫VOCs浓度开始上升,但各类猪肉顶空的VOCs浓度比率及变化快慢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7.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对合肥市董铺水库监测站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进行了连续检测,研究了一定时间内该地区大气VOCs的组成及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VOCs主要由苯系物、醛酮类和烷烃构成。并用PCA/APC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scores)受体模型对大气中VOCs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中VOCs主要有4个来源,分别为机动车排放源、化学试剂源、工业生产源和医用酒精挥发源,其贡献率依次为38.9%、49.48%、8.13%和3.49%。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无创电子鼻诊断肺癌的新方法.该方法结合虚拟声表面波(SAW)传感器阵列的概念和图像识别方法,对肺癌病人、正常人和老慢支病人的呼出气体进行了检测,确定11种挥发性有机成分(VOCs)为肺癌特征气体.此外,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研究,证明了肺癌细胞培养液中存在的特征性VOCs是肺癌细胞新陈代谢的产物,可以作为判定特定肺癌细胞的依据,为确定肺癌病人呼吸中的特征性气体提供病理根据.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无创电子鼻诊断肺癌的新方法。该方法结合虚拟声表面波(SAW)传感器阵列的概念和图像识别方法,对肺癌病人、正常人和老慢支病人的呼出气体进行了检测,确定11种挥发性有机成分(VOCs)为肺癌特征气体。此外,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研究,证明了肺癌细胞培养液中存在的特征性VOCs是肺癌细胞新陈代谢的产物,可以作为判定特定肺癌细胞的依据,为确定肺癌病人呼吸中的特征性气体提供病理根据。  相似文献   

10.
易挥发有机化合物(VOCs)的来源广泛且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是光化学污染物的主要前体物,也是影响城市和区域大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工业生产过程中多点源、面源和无组织源排放的VOCs是其重要来源。对于多点源、无组织排放源,其所包含的各种污染排放情况复杂且存在较多未知因素,一直缺乏便捷和快速的监测手段。利用车载掩日法通量遥测技术(SOF-FTIR),以太阳直射光的红外辐射作为接收光源,快速扫描工厂污染区域并进行实时的气体泄漏监测,具有结构轻便、便于移动测量、可进行多组分、低浓度、远距离遥测等优点。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可快速大范围地对化工厂区的VOCs排放进行监测并给出其时空分布情况,可为试验地区相关的环保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我国建筑物中的VOC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建筑中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危害及我国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筑和装修材料的角度分析了VOC的来源,而且给出了室内环境对VOC扩散的影响,最后介绍了降低室内VOC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装修材料污染物散发过程的传质机理,对于刚装修过的自然通风的房间,建立起一套通用的数学模型。根据理论分析,自然通风对污染物散发过程的影响有两个方面,房间主流区污染物浓度和装修材料表面的污染物对流传质系数。在通用数学模型基础上,对于给定的不同自然通风量分别进行模拟,对比结果可以发现:自然通风效果越强,越有利于加快污染物的发散,同时降低的室内有害物浓度的峰值以及提前了峰值出现时刻,从而加快了室内污染物浓度达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空调房间室内CO2浓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建立室内CO2浓度对比实验,分析造成夏季空调房间室内CO2浓度累积的影响因素,并分析消除室内CO2浓度累积的通风换气量,指出较小的室内人员密度和良好的通风换气是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独立新风系统的构成及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其系统改进的建议。根据该系统在一定室内外环境下的室内发尘量、过滤器效率和送风量的关系,确定系统设置,以提高室内空气品质。  相似文献   

15.
颗粒物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粒径在2.5μm以下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对于研究人们长期所在的办公室内PM2.5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尤为必要.选取某一办公室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测点对室内不同区域进行PM2.5检测,分析得到室内PM2.5来源及变化规律.并在不同室外空气质量状况下,进行开窗等活动,对...  相似文献   

16.
室内颗粒状污染物与空气过滤器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室内颗粒状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性,重点分析影响室内空气含尘浓度的各个因素及控制尘粒方式,讨论确定空调系统过滤器效率的方法与步骤,提出合理地选择合适的空气过滤器应该遵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上海市大型超市冬季室内空气环境进行现场测试和热舒适调查,分析研究了室内空气环境,指出超市内CO2浓度有时超过了1500ppm的限值,并且由于冬季服装热阻大,室内气温略高于人体热舒适温度。  相似文献   

18.
要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就必须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加以控制。针对八成生空调对空气过滤重视不够的现状,本文主要讨论影响室内空气含尘浓度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方法,并对舒适性空调系统的粉尘控制进行探讨。通过理论分析,本文首次提出系统临界过滤效率的概念,并从中得出舒适性空调系统空气过滤器的计算和选择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央空调系统就要在满足室内环境质量的基础上来实现节能高效运行。本文从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舒适度和空气品质两方面进行分析。依据预测平均投票数(PMV)实现房间温度再设置来满足舒适度;将室内二氧化碳(CO2)浓度作为影响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提出减少新风量需求的节能策略。文中以变风量空调系统为例,对上述两种节能策略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节能策略既可以保证环境质量的要求,又能使变风量空调系统节能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