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陆丰窖泥功能菌”进行了老化窖泥复壮试验,每1m^3泥用20%干土粉、10kg豆饼粉、45kg曲粉,加入已装有80℃热水灭茵的搅拌机内混匀,再加入30kg酒尾、30kg黄水、15kg窖泥功能菌液搅拌,使均匀一致,在30℃左右八池。用塑料布封严,发酵升温至35~38℃.持续10d,再培养5d,检测合格后用于翻新窖。对复壮后窖泥所产酒质做了比较分析,第一排己酸乙酯含量较低,处于窖泥养护、适应阶段,到第二排、第三排,四大酯比例就较接近旺盛窖。翻新窖双轮底酒质优于正常生产的旺盛窖。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通过测定浓香型白酒新老窖池分层池底窖泥的pH值,4种主要有机酸含量,钙、镁离子含量,离心上清液/过滤液的浊度,研究浓香型白酒窖池分层分位点池底窖泥pH值、主要有机酸与钙、镁离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老窖泥理化性质无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在垂直方向上,随窖泥深度增加,pH值(5.86~9.22)递增,乳酸含量(2 380.07~19.48 mg/kg)、己酸含量(3 134.59~1 904.76 mg/kg)、丁酸含量(559.10~103.95 mg/kg)、乙酸含量(2 737.79~536.48 mg/kg),钙离子含量(292.1~35.0 mg/kg)和镁离子含量(258.7~13.3 mg/kg)递减。新窖泥在中心点和四分之一点随深度增加,pH值(4.24~6.42)递增,乳酸含量(38 146.5~6 664.7 mg/kg)和镁离子含量(326.70~183.91 mg/kg)递减,钙离子含量(1 448.6 mg/kg)无明显变化;在角点随深度增加,pH值(4.13~7.89)递增,乳酸含量(14 461.0~81.1 mg/kg)、钙离子含量(878.3~362.8 mg/kg)和镁离子含量(197.1~106.3 mg/kg)递减;新窖泥己酸含量(6 663.69 mg/kg)、丁酸含量(1 403.47 mg/kg)和乙酸含量(1 347.00 mg/kg)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老窖泥pH值与乳酸呈强相关性(-0.686 2和-0.789 3),说明乳酸对窖泥pH值有重要影响。新老窖泥乳酸与钙离子含量(0.418 6和0.717 6)、镁离子含量(0.731 6和0.738 5)呈强相关性,说明乳酸对钙、镁离子解离有重要影响。与新窖泥相比,老窖泥中乳酸含量与己酸含量(-0.126 8和0.466 0)、丁酸含量(-0.092 5和0.537 1)和乙酸含量(-0.078 0和0.443 3)的相关性更强,表明老窖泥中乳酸降解代谢比较旺盛。由新老窖泥离心上清液(48.63 NTU和62.16 NTU)和过滤液(14.21 NTU和24.12 NTU)的浊度差异可知,老窖泥中微纳米颗粒的数量更多。结论:减少乳酸有利于提高窖泥品质,窖泥中较多的微纳米颗粒有利于乳酸降解菌的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窖泥样品的酸碱缓冲容量做了研究。通过酸碱滴定曲线拟合法,测得4个窖泥的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为511.38 mmol/kg和205.50 mmol/kg、961.87 mmol/kg和279.99 mmol/kg、341.17 mmol/kg和69.21 mmol/kg、336.28 mmol/kg和116.58 mmol/kg。结果表明,不同窖泥酸碱缓冲容量差异较大,同一窖泥样品对酸的缓冲容量高于对碱的缓冲容量,年份较短的窖泥样品的酸碱缓冲容量高于年份较长的窖泥样品。  相似文献   

4.
廖建民  陈启德 《酿酒》1991,(1):23-28
据测定泸州特头曲窖泥中速效磷的含量每百克干土中为1.89~2.33克,而一般二、三曲窖泥中速效磷含量每百克干土为1.01~1.47克。磷是微生物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窖泥中磷含量又与酒质有密切关系,因此人们曾在新建或改建窖时,在窖泥中添加过磷酸钙来提高酒质,由于带入的钙离子与乳酸作用生成乳酸钙,导致窖泥板结老化,因而效果不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选用了易溶于水的磷酸二氢钾(KH_2PO_4)  相似文献   

5.
基于近红外(near-infrared,NIR)以及可见光(visible,VIS)高光谱技术快速评估窖泥总酸的分布。化学计量法结合计算机技术分析窖泥在近红外以及可见光波段下的高光谱数据,结合总酸实测值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2种预测模型。根据模型的表现性能,最优模型为可见光区域下的SNV-SPA-SVM模型,训练集的决定系数Rcal2为0. 998 5,均方根误差为0. 004 9 g/kg,测试集的决定系数Rpre2为0. 999 1,均方根误差为0. 003 8 g/kg,并计算得到不同窖龄、不同层次窖泥总酸度的可视化分布图。结果表明,将高光谱技术应用于窖泥总酸的快速无损检测是可行的,此技术帮助白酒企业快速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工艺,防止窖泥酸化和老化现象的发生,同时为中国白酒行业传统技术的转型升级以及智能化在线实时监控窖泥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泸州老窖窖泥物理特性及矿物元素含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窖龄不同层次之间窖泥矿物元素和微团聚体的差异。结果表明:(1)锰、锌、钙、铜含量有随窖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铁和镁含量差异不大。窖龄430年的国宝窖池,全窖平均锰含量分别比100年、40年和20年窖泥高7.5%、63.2%、48.5%;锌含量分别高112%、37%和170%;钙含量分别高47.8%、39.4%和33.9%。(2)同一窖池不同层次窖泥中的铁、锰、铜、锌、钙、镁含量差异较明显,其中铁含量是窖壁上层高于窖壁下层;锰含量上层为下层的1.28~1.65倍,窖底为窖壁的1.48~2.75倍;锌含量百年以上老窖池,窖底约为窖壁的2、39~2.95倍,40年和20年的窖池窖底仅为窖壁的0.69~0.81倍;镁含量窖壁上层比下层高0.09倍,窖底泥比下层高0.11倍;钙含量窖底约为窖壁的2.38~4.69倍。(3)百年以上老窖泥的分散系数、结构系数以及团聚度(1~0.05mm%)均有比40年和20年窖龄窖池高的趋势,窖壁泥有比窖底泥略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不同窖泥对特香型基础酒总酸、总酯、风味物质骨架成分含量及感官特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窖泥处理的基酒样品之间的总酸、总酯及酸、酯、醇、醛等微量物质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营养窖泥组普遍高于其他处理组;不同窖泥样品的感官评价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分析,三组样品得分排名为:营养窖泥组>简易窖泥组>CK组。  相似文献   

8.
夹层窖泥发酵是在酒醅中用窖泥加一间隔层,以增大酒醅与窖泥的接触面积(可增加45%),从而提高酒质。采用人工培养成熟的窖泥,加入大曲粉拌合,均匀地抹在竹帘上,再盖上编织布,即可使用。应用夹层窖泥后,总酸总酯均有所提高,应用当排即见效果,但窖泥使用一排后应及时补充己酸茵及水分。  相似文献   

9.
窖泥细菌群落结构演替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CR-DGGE系统研究了剑南春不同窖龄(2~50年)窖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种群演替趋势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年窖龄窖泥的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与5年样品相似,而10年窖龄窖泥的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则明显增加,之后的10年基本持平,但50年时又显著下降。相同窖龄的窖泥样品中,中层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上层和下层,特别是在2~5年样品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DGGE和序列分析显示,窖泥中优势种群均分布在厚壁菌门(Phylum Firmicutes)的杆菌纲(Class Bacill)和梭菌纲(Class Clostrida),其中耐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etotolerans)、芽孢菌(Bacillus fordii)、未培养的瘤胃菌(uncultured Ruminococcaceae bacterium)和梭菌(uncultured Clostridia bacterium)为窖泥样品中的主要优势种群。典型对应分析显示,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有效磷、氨氮、pH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其次是腐殖质,而水分含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窖泥评价标准、提升窖泥品质,本文以不同品质窖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其表征指标发现:I级窖泥(优质)有较高的感官得分(7.4)、有机质含量(7.9%)、pH(7.6)和产有机酸能力(416.0 mg/g),以及适中的水分含量(39.2%);窖泥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共检测出42个菌属,微生物多样性随窖泥品质提升显著...  相似文献   

11.
詹炳耀 《酿酒》1989,(3):12-13
1.粘土表面的4种作用(1)氢键的相互作用;(2)矿物表面交换性阳离子二的水合作用;(3)矿物表面过剩负电荷产生的电场;(4)水分子和表面氧原子之间的色散力。以上4种作用对培养窖泥和土壤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2.腐植质是窖泥中非常重要的组分在正常情况下,窖泥的质量与腐植质含量成正相关性。四川省五粮液洒厂的百年特曲老窖腐植质含量为7.5~15.2%,较长时间的头曲窖腐植质含量5.5~10.3%。我们在河南伊川杜康酒的研究中,窖泥中腐植质含量表层高于中层,中层高于深层,窖底高  相似文献   

12.
李家顺  李家明 《酿酒》1993,(2):16-20
白酒专家沈怡芳在“四川省优质白酒厂参观考察记”(白酒协会会刊92年第5期)中提出:“在参观沱牌曲酒厂酒库时,己酸乙酯含量为320~750mg/100ml的曲酒坛为数甚多,这是近年来四川省强化优质管理,发展培养人工窖泥技术及科学发展传统生产工艺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培养人工窖泥技术及科学发展传统生产工艺所取得的重大进展。”的确曲酒质量与窖泥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厂近年来生产日益扩大,而酒质能稳定提高,这与我们厂在人工窖泥的研究上所花的功夫是分不开的,下面就我厂近几年在窖泥成分分析和人工窖泥培养技术研究情况向同行汇报,并请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3.
《酿酒》2017,(3)
从人工窖泥基础配方出发,通过添加食用酒精、曲粉和底锅水等3种配料,考查配料对人工窖泥老熟过程中主要酸酯合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人工窖泥培养质量提供支持。结果表明显示:适量添加酒精(2%~4%)和曲粉(1%~4%)会提高人工窖泥中的己酸、己酸乙酯、乙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的含量,适量添加底锅水(4%)会有利于人工窖泥中己酸、己酸乙酯、乙酸、丁酸的合成。在人工窖泥基础配方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合适的配料,促进有机酸酯合成,有利于人工窖泥窖香味或前体物的积累,加快人工窖泥老熟。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平板计数、窖泥理化分析法、微生物菌落结构分析法、感官评价及色谱分析法等工具,对8个候选窖泥配方的微生物组成、理化性质及感官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个人工窖泥方案进行中,8号窖泥配方(X8)具有较好的各项指标,为最优窖泥配方;进一步采用X8窖泥配方制备窖泥,进行夹泥发酵工艺生产试验,以检测其发酵功能,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间乙酸乙酯(Sig=0.1110.05)差异不显著,乳酸乙酯(0.05Sig=0.0220.01)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己酸乙酯(Sig=0.0010.01)、丁酸乙酯(Sig=0.0020.01)、总酯(Sig=0.0010.01)、总酸(Sig=0.0090.0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浓香型白酒是我国产销量最大的白酒,传统的泥窖发酵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操作困难,且原酒常常带有窖泥臭味。该研究采用窖泥微生物(己酸菌群)单独培养制备己酸发酵液,再与大曲微生物发酵酒醅(前发酵)混合发酵,实现无窖泥发酵生产浓香型白酒。己酸发酵液的制备采用液态厌氧培养,通过考察发酵产酸情况确定发酵时间为9 d,此时己酸含量达到10 g/L左右,丁酸含量达到2 g/L左右;前发酵为传统的固态发酵,由乙醇体积分数、残淀粉等发酵理化指标确定发酵周期为6~8 d;己酸发酵液与前发酵酒醅混合进行后发酵,己酸发酵液添加量为0. 40 g/kg,总发酵周期为42 d。在此条件下,酒醅四大酯含量较高,比例协调,该研究为无窖泥发酵生产浓香型白酒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琼脂为固定化材料,将已酸菌种子包埋固定,制成固定化已酸菌块。大缸培养基中接种量1.5%~2%,将固定化已酸菌块悬挂于已酸菌大缸培养基中,33~35℃培养6d即成熟。固定化已酸菌细胞繁殖快,已酸产量高,产酸稳定性好,可连续发酵,连续使用5~6一轮次。将固定化已酸菌发酵液用于人工老窖泥的培养,窖泥质量优,曲酒生产第3轮次产的酒,窖香浓郁,总酯、总酸、已酸二酯接近2~3年老窖酒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通过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16SrDNA V4可变区,分析新老窖池的池底泥和池壁泥的原核菌群结构。新窖池池壁泥中的菌群结构最单一,主要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85.59%)和产己酸菌属(Caproiciproducens,5.63%);其次为新窖池的池底泥、老窖池的池壁泥和老窖池的池底泥。老窖池池底泥的原核菌群组成最丰富,最显著的特征为氨基酸菌(Aminobacterium,11.85%)、沉积菌属(Sedimentibacter,2.08%)和未知菌属(37.6%)的含量最多。4组窖泥样本中,老窖池池底泥的pH值(5.69)和铵态氮含量(2.54 g/kg)最高,乙醇和各种有机酸酯的含量最小,这是成熟老窖池池底泥菌群所形成的完善代谢链的作用结果。窖泥样本的理化性质为分析窖泥菌群的老熟过程提供了依据。老窖泥的16S rDNA拷贝数比新窖泥高1~2个数量级,表明老窖泥的原核菌群丰度较高。通过冗余相关分析发现:乙酸(32.9%)和水分(20.6%)与窖泥原核菌群的相关性最高且极显著(P0.01),说明乙酸和水分在窖泥原核菌群的老熟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脱水活性窖泥功能菌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脱水活性窖泥功能菌应用于窖泥的培养和窖池的养护,可以显著提高浓香型白酒的典型特征,延缓窖泥的巡化,使原酒优质品(已酸已酯含量≥300mg/L,乳酸乙酯含量≤260mg/L,酒精度≥65%)率由30%提高到81%。  相似文献   

19.
规范茅台酒制作窖底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忠义  谭宏  付志刚 《酿酒科技》2009,(8):73-75,77
利用正交实验法对窖底制作生产工艺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验确定制作窖底最优方案为:将1甑窖底醅抓到凉堂中,用打糟机打碎,然后加曲药120 kg,加尾酒(15%vol)240 kg,加配料15~20kg,加金黄色窖底水60 kg,拌均匀后下到窖底,经过2~3轮次培植.待窖底醅香了才烤酒,有利于提高窖底酒的质量,确保多产二等窖.  相似文献   

20.
以杂交高梁为原料,高温大曲、条石窖,续渣工艺生产,每甑投粮200kg,减曲75%,仅用12.5kg,糖化酶用量675g(4×10~4u/g),和T_H—AADY200g。入窖温度21.1℃,入池水分60.3%,入窖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