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参数化结构设计技术与数字设计、数字建造工具的结合,改变并重新定义了当代建筑设计的过程。研究尝试探索一种新的数字设计教育模式,将建筑设计过程与数字结构设计技术相结合,并且在各种国际教育机构中讨论实验性工作坊的成果。研究的目的在于挖掘这一系列课程在启发建筑实践创新方面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大力推进了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因此当我们谈及数字建筑时,不可脱离于这一大环境。在建筑设计中,数字技术早已渗透到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中,通过不同软件和技术的相互结合,辅助并指导了建筑设计的进行,使许多设计经验从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象,使每个设计步骤和依据量化,更加有迹可循。 相似文献
4.
建筑设计创新必然面对社会的评判。在这些评判中,“适合”是一个复杂的、重要的评判依据,并影响着建筑设计创新的方向和历程。该文从功能与形式“适合”理论的历史起源开始,描述了在建筑设计创新的历程中,“适合”理论所经常面对的混乱状态,并进一步解析了在这一表象之后的深层原因以及“适合”理论对于建筑设计创新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凤凰项目从一个赋有哲理的圆润外形发展到最终高品质地伫立为当下国内复杂形体建筑设计的典型案例,它的呈现基于新兴的数字技术.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建筑设计的思维,使建筑师从更高程度上实现了整体性的建筑设计观;而且基于数字技术为复杂建筑的设计过程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统的、更加有效和精确化的设计控制平台。 相似文献
6.
市政桥梁施工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桥梁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桥梁施工技术的研究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桥梁工程全过程的施工技术进行了概括性论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建筑功能创新评价的主要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功能创新评价研究是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结合建筑功能创新实例,从建筑实用功能创新和精神功能创新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建筑功能创新评价主要视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模型在建筑史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从建模软件搭建的数字化模型和谷歌地球中的数字化模型两个方面探讨了新的教学方法,避免了建筑史教与学的枯燥。利用建模软件搭建数字化模型是让学生收集历史建筑的相关资料,制作三维模型,并且模拟周边环境,达到复原与再现的目的。谷歌地球提供了历史建筑的三维模型,重点地区的街景模式,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建筑及其环境。最后,结合两个实例具体阐述数字化模型应用的教学思路及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新乡土主义的角度入手,通过介绍武夷水庄酒店设计的介绍,阐明了作者对于这种风格的再创新认识. 相似文献
10.
11.
12.
数字化技术与建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几个不同的技术文化侧面,探讨数字化技术与建筑的一些基本关系。解读渗透在建筑领域中的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建筑观念的影响。面对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提示建筑师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看重新阐释建筑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在面对复杂形态建筑设计时,现阶段的低级软件很难准确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已远不能满足各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且很难将复杂的建筑形态最终建造出来。数字建构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并迎合了复杂建筑的形态设计与营造需求。\"数字建构\"是指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各个阶段、层面运用数字化的工具模拟实现建筑目标的状态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进和普及,数字化在未来几年会逐渐成熟,乃至成为主流的建筑设计模式。该文试图从数字建构的概念、应用的必要性、实现方式等方面,解析数字建构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湖南大学DA L数字建筑实验室,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思路,与ZHA|CODE、WAX等设计研究机构合作,每年举办数字建造工作营,参与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了数字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掌握了基本的参数化设计软件和数字加工设备在设计中的运用,实现了物理模型的制作和空间构筑物的建造,完成了从数字设计到数字建造的全过程。DAL总结工作营的教学经验,对学院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教学成果,为今后的设计课程数字化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建筑学研究前沿(英文版)》2023,12(4):651-663
This reflection paper considers the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constructing a digital model of an existing building. The paper compares, in detail, three distinct approaches to constructing a digital model of the New Sacristy at S. Lorenzo in Florence, Italy. Each of the three approaches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problematizing the model-building duality. This problematization implicates two conventional assumptions about existing-building models, namely, that they must be geometrically accurate and semantically predictable in order to be useful for research purposes. Proposed counterstrategies of “frictional reciprocity” and “emergent semantics” draw attention to often-overlooked knowledge-production capacities of existing-building models. Thereby, the paper aims to highlight and recommend these strategies as necessary to visioning possible futures, as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modelmaking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6.
互动技术的进步与革新,给传统方式的建筑设计带来了许多的思考与探索。本文在建筑学与这种技术融合的背景下,基于Arduino系统,结合参数化的形式研究方法与数字建造技术,展现一种技术融合的研究思路,为建筑互动系统实现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内建成了一座伟大的建筑——水晶宫,这座玻璃与钢铁建造的建筑物成功地预示了20世纪建筑的发展。创新无疑是这座建筑最大的特征,这个建筑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建筑创新的首创性特征;揭示出科技进步和观念创新是建筑创新的直接来源;尤其展现出非建筑师作为建筑创新主体时所表现出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20.
建筑技术创新评价的主要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技术创新评价研究是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结合建筑技术创新实例,从建筑的结构创新、材料创新、工艺创新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技术创新评价的主要视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