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区域变质作用与花岗岩的形成具有不可分割的成因联系。区域变质岩、混合岩、交代花岗岩、侵入花岗岩四者均属同一作用(深成作用)过程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产物。南岭地区两个时期(晋宁旋回和加里东旋回)区域变质岩、混合岩和花岗岩的规律伴生与相互依存的关系,证明了这一客观规律的存在。不论交代花岗岩抑或侵入花岗岩,均是业已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冷凝结晶的产物。所谓花岗岩化,其确切涵义是指固态原岩经选择熔融转变为花岗岩浆的过程,是花岗岩类形成初期阶段(岩浆发生阶段)的特征作用。混合岩化则系花岗岩化过程的低级阶段,也可称为低级花岗岩化。成矿作用主要与这一演化系列的高级阶段所形成的侵入花岗岩,特别是地槽发展末期的后构造期侵入花岗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云龙锡矿花岗岩属陆壳改造型,其形成机制是先经花岗岩化形成混合花岗岩,尔后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重熔型花岗岩.可分为四个成岩期,由早到晚岩石向富硅、富减、富含挥发分方向演化,导致成矿元素趋向于晚期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富集,并在岩浆期后热液阶段发生锡、钨等矿化.基底构造层构成本区的成矿背景,为锡、钨等成矿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但是,成矿元素从分散状态到聚集成矿,必须由其矿源岩石经重熔花岗岩及其分异演化的质变过程,否则不易形成大规模的锡(钨)矿床.  相似文献   

3.
东准噶尔碰撞造山作用与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成矿系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准噶尔是中亚-兴蒙巨型构造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石炭纪一二叠纪经历了强裂的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发育多种多样的花风岗类及有关金属矿床。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明显受间造山作用的制约。从碰撞造山前→洋-陆俯冲→陆-陆碰撞→陆内造山挤压-伸展→板内裂谷,区域花岗岩类从大洋M型科长花岗岩类→岛弧I型钙碱性花岗岩类→造山隆起区I型钙碱性花岗岩类、S型偏碱性花岗岩类→陆内俯冲断裂深熔I型钙碱性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4.
大地构造的阶段性发展,为武功山区花岗质混合-岩浆杂岩的形成、演化及与其有关的金属成矿,创造了有利的构造前提。高度分异演化的地洼花岗岩(主要是燕山早期花岗岩)是该区主要的成矿花岗岩。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额仁陶勒盖银矿床成岩成矿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额仁陶勒盖银矿床是次火山热液作用产物。燕山晚期本区受太平洋板块边缘的影响,在已存断裂复活的条件下,产生壳幔混合作用形成花岗质岩浆,该岩浆在地下浅处发生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花岗岩和石英斑岩,两者是同一岩浆不同成岩阶段的产物,石英斑岩是成岩阶段的最后产物,分异作用导致银在成岩后期及期后成矿热液中富集。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忘乎所以表明石英斑岩是矿床的直接母岩。地表大气水对成矿有下列  相似文献   

6.
东天山金铜成矿背景与成矿系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东天山金铜矿带不同单元按构造-岩石地层划分原则,石炭系分出有序和无序两套地层岩石组合和生物组合,两个构造-火山活动带和两个古陆边缘成矿系统。碰撞造山与赶忙性剪切带强时空耦合,岛弧火山岩成带分布,杂砂岩形成于塔里木陆缘岛弧边缘,碰撞花岗岩呈中小型东西成带分布,地球化学省分区。构造演化呈多阶段(分12个阶段),碰撞造山细分3阶段6期,金铜 成矿时代以海西中晚期(290~230Ma)为主,不同古陆边  相似文献   

7.
龙首山成矿带大地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元古代龙首山边缘沉降带形成和发展、古生代边缘沉降带活化隆起和陆缘带局部坳陷、中新生代断块活动等3个构造时期。龙首山成矿带位于华北古陆西南缘,古陆块及其边缘是重要的铀成矿区域。区内铀成矿受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控制,铀矿化相应地分为3个成矿期,即元古代成矿期、古生代成矿期和中新生代成矿期、与3个成矿期相对应,龙首山成矿带形成了分别与下元古界变质岩。祁连期重熔型花岗岩和中新生代断块升降有关的3个铀矿化成矿系列。龙首山成矿带成矿模式可概括为:下元古界地层预富集→(吕梁期)伟晶状白岗岩体预富集(或祁连期花岗岩类岩石预富集)→(天山期)断裂构造、热液蚀变预富集→(印支期、四川期和喜马拉雅期)脉体叠加工业富集。  相似文献   

8.
桂东地区花岗岩类与金银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金矿化集中区花岗岩类,可划分为过渡性地壳同熔型和陆壳改造重熔型两个系列。两者具有不同的成矿专属性:同熔型花岗岩与金银成矿有着密切的时空成因关系;重熔型花岗岩对锡钨及铜铅锌成矿具有专属性。同熔型花岗岩随时代演化,分异程度增高酸度增大,在空间上由隆起带中部向边缘迁移变化。构造-岩浆演化严格控制了金银成矿演化,形成一个自加里东至燕山期由金-黄铁矿-石英建造向余银多金属硫化物建造演化的金银成矿系列,并且银的矿化向隆起带边缘逐渐增强。同熔型花岗岩主要受加里东期和印支期北西向断裂带控制,而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以形成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化为其重要特色,是桂东工业金矿床定位的主要成矿期。本区北西向沟造-岩浆带的控矿作用,对指导大瑶山隆起区的进一步找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阿尔泰铁矿为研究对象,综述铁矿成矿背景,划分成因类型和成矿时期,对典型矿床地质特征进行描述,研究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以及成矿流体来源,最后探讨构造演化与铁矿成矿作用。结果表明:铁矿成因类型可划分为火山岩型、矽卡岩型、伟晶岩型、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型、与基性岩体有关的钒钛磁铁矿型和砂矿型;矽卡岩矿床流体包裹体从矽卡岩阶段到退化蚀变阶段再到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均一温度(从200℃~500℃到200℃~350℃,再到160℃~300℃)以及流体盐度(NaCleq)峰值(从4.5%~21.5%到3.5%~20.5%,再到1.5%~17.5%)逐渐降低;托莫尔特铁(锰)矿沉积期成矿流体以中低温(集中在160℃~300℃)、低盐度(主要集中在4%~9%和14%~20%)为特征;两棵树伟晶岩型铁矿成矿流体为中温(173℃~290℃)、低盐度(0.35%~16.05%);氢和氧同位素特征表明,火山沉积型铁矿沉积期成矿流体是海水与岩浆水的混合,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混合少量岩浆水,同时两棵树伟晶岩型铁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碳和氧同位素表明,矽卡岩型铁矿成矿流体中碳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少量来自海相碳酸盐岩。  相似文献   

10.
华北克拉通金成矿具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或多期性,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局部集中性。在空间上,金矿主要集中分布于胶东、鲁西、小秦岭、熊耳山、冀东、辽西、辽东及吉林南部等地区。元素组合上,华北克拉通北缘为强烈的金钼铜矿化,南缘发育金钼矿化,而东缘则以金矿化为特征;早期为金钼铅锌矿,到主期为金矿,晚期为金银组合。华北克拉通金矿的成矿时代以早白垩世为主,次为中—晚三叠世,少量为侏罗纪,其中小秦岭、熊耳山、太行山地区金矿的成矿年龄总体稍大于胶东金矿年龄,冀东的金厂峪、峪耳崖和牛心山等几个大中型金矿形成于三叠纪—侏罗纪,辽东地区白云、猫岭等金矿的成矿时代为三叠纪—侏罗纪。由此可见,华北克拉通金矿的成矿时代除大体具一致性外,成矿时代差异性也是一大特征。华北克拉通金矿分布的差异性主要受区域及周边地质体的构造演化及其相互作用、矿区变质岩基底遭受后期热液蚀变和金活化迁移作用、中生代岩浆活动等因素控制。中侏罗世及其以前,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主要受中亚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影响,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了挤压到伸展作用的转变,局部出现地幔上隆与岩石圈减薄,沿EW向发育了一系列三叠纪—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甚至出现碱性岩,同时形成了一系列金钼铜矿床和金矿床。这也是华北克拉通形成后在北缘遭受的首次克拉通破坏与金矿成矿事件。在白垩纪及其以后,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引领,华北克拉通遭受大规模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由此引发金矿的更大规模成矿作用。金矿区变质岩围岩能否提供成矿物质,并不完全取决于Au含量,而是决定于是否发生一种或多种地质作用,能够把岩石中的金活化和萃取出来,同时被热液搬运,并在合适的构造环境下富集。花岗岩类和中基性岩脉对金矿的影响主要是“热机”的作用,是成矿热液(岩浆热液)的提供源,也是部分矿质的可能来源。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黄金洼锡矿矿体特征,分析了控矿因素,讨论了成矿作用,指出该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综 合作用的结果。地处九瑞地区有利多金属成矿带,燕山晚期中酸性花岗岩体的产生是成矿作用发生的起始条 件,区内丰富的多级断裂构造体系为岩浆、成矿流体运移和最终就位提供了运、储、移的重要空间,尤其是断层 F1和F4之间所形成的次一级密集北西—北西西向裂隙带成为成矿流体汇聚的重要场所,成为主要的矿产聚集 地。矿床的形成是多阶段成矿作用的产物,矿物质经历了富集、活化、再次富集、定位成矿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多旋回大地构造演化观点出发,分析了吉林省区域多旋回构造运动,控制多旋回的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及其相应的成矿作用.与含镍有关的基性超基性岩体,主要受“台槽边界”赤峰一开源深断裂控制,沿深断裂一侧或其两侧成带分布、分群集中.含铜镍岩体类型有超基性岩型、基性一超基性岩型和基性岩型.成岩成矿是“多旋回、多期次、多阶段的产物”;按成矿作用和成矿阶段可分为深熔贯入型、分层熔离型、残余熔浆型.  相似文献   

13.
下高川盆地为扬子地块和秦岭造山带结合处的特殊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与相邻的构造单元存在明显差异,晚泥盆世尤为突出。为全面理解下高川盆地的构造演化,重点研究了下高川盆地上泥盆统铁矿梁组砂岩的沉积物源。以石英砂岩为研究对象,分析重矿物组成,进而进行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和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砂岩样品的闪锌矿、白钛石、钛铁矿重矿物组合说明其物源为岩浆岩。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铁矿梁组石英砂岩主要来自于变质板岩和变质砂岩,少量为贫锂花岗岩类、伟晶岩和细晶岩。砂岩锆石U Pb年龄谱分析表明,铁矿梁组砂岩的主要物源来自425~530 Ma的天水和丹凤花岗岩、佛坪片麻岩、清水英安岩,以及578~982 Ma的柞水(黑沟)碱性花岗岩、天水和西峡的花岗质片麻岩、丹凤和卢氏的花岗岩。另外,1 015~1 551 Ma的佛坪黑云母斜长片麻岩,1 658~1 957 Ma的太白和宝鸡花岗岩、佛坪片麻岩,2 329~2 502 Ma的丹凤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和2 625~3 147 Ma的商南太古宙结晶基底岩石均经历多次搬运,为扬子北缘下高川盆地提供次要物源。综合区域资料,晚泥盆世的物源大致来自北部,同时古地理格局表现为天水、丹凤、清水、西峡等地区岩体隆升剥蚀,成为物源区,而在华北古陆与扬子北缘下高川盆地之间可能存在多个较小古陆,如佛坪也属于物源区。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周围三大板块对盆地的构造改造、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野外基础地质资料,利用德令哈及周缘地区构造要素测量分析、ASR法地应力测量、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阐述古、今地应力状态及可能的转变,从动力学机制方面分析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并对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探讨。该构造演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①晚二叠世—三叠纪抬升剥蚀阶段,受NE—SW向挤压;②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受SN向弱拉张形成了一些差异断陷沉降带(如德令哈凹陷等),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东部均发生左旋走滑;③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白垩纪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挤压,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柴达木盆地东部受挤压应力作用单纯地向祁连山产生推覆;④古近纪挤压断陷-坳陷阶段,受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阿尔金断裂强烈右滑,沿NW—SE向的分量可使柴达木盆地东部发生右旋走滑运动;⑤新近纪—第四纪阶段,柴达木盆地遭受强烈挤压,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在喜山晚期达到最强,奠定了柴达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5.
以辽东地区大兴岩体为研究对象,对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U-Pb年龄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花岗岩形成的时代,探讨了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大兴花岗岩中锆石具有典型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和较高的w(Th)/w(U)值(0.54~1.27),反映了岩浆成因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20±1)Ma,表明大兴岩体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大兴花岗岩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具有富Si,富碱和贫CaO、Fe2O3、MgO和P2O5的特征,以及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和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Eu负异常较为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右斜“V”字型的特征,明显富集 Rb、Th、U、Ta、Hf、Gd 等元素,亏损 Ba、Sr、P 和 Ti 等元素;花岗岩熔体的锆石饱和温度(724 ℃~816 ℃)明显低于白垩纪A型花岗岩(868 ℃~928 ℃)。以上特征表明,辽东大兴地区花岗岩应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局部伸展拉张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6.
新疆贝勒库都克锡矿带含锡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勒库都克锡矿带花岗岩分为钙碱性和亚碱—碱性2类。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前者具Ⅰ型花岗岩特征,后者中的亚碱性具S型花岗岩特征,而碱性则具A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定量模型计算显示碱性花岗岩是由深部岩浆结晶分异形成,其中,萨北岩体形成时有地壳物质的加入。锡矿主要与晚期分异程度高的亚碱和碱性花岗岩有关。  相似文献   

17.
滇西腾冲地块是东特提斯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发育中生代和新生代岩浆作用。出露于腾冲地块东南部的勐连花岗岩及暗色包体的锆石U-Pb定年显示,勐连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27±2)Ma,暗色包体为(125±2)Ma。勐连花岗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兼具部分S型花岗岩的过铝质特征。虽然暗色包体与花岗岩形成时代基本一致,但是暗色包体的矿物粒度更小,稀土元素总质量分数((305.2~322.8)×10-6)更高,同时具有较高的w(Nb)/w(Ta)值(18.2~19.5)、较低的Pb同位素组成和更亏损的εNd(t)值,表明勐连花岗岩内暗色包体应为异源包体,可能是基性岩浆侵入酸性岩浆中淬冷的产物。勐连花岗岩的全岩Sr-Nd同位素随SiO2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暗示地壳物质混染作用并不显著。Ba-Sr图解显示勐连花岗岩主要经历了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分离结晶过程。二阶段Nd模式年龄(1.37~1.58 Ga)和上地壳类似的Pb同位素组成暗示中元古代高黎贡山群是勐连花岗岩的主要物质源区。但与高黎贡山花岗岩相比,更亏损的εNd(t)值暗示勐连花岗岩源区中存在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整体上,全岩初始N(87Sr)/N(86Sr)值(0.710 020~0.712 001)和εNd(t)值(-4.6~-2.1)暗示勐连花岗岩与拉萨地块北部岩浆带具有类似的形成环境。结合岛弧特征的构造环境和高w(Nb)/w(Ta)值的异源暗色包体,认为勐连花岗岩及暗色包体的形成可能是中特提斯洋俯冲-碰撞-闭合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