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水是维系生态平衡,在河道、湖泊、湿地、地下水层和入海流或消失流所保持的最小流量,是维系江河生命、保持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水量。“人水和谐”的理念反映在水生态的建设上,不许超量用水,保证河流不断流,湖泊不萎缩;不许超量排污,保证不同功能的水质;不允许地下水超采,对地下水超采进行回补,保证地面不沉降;积极发展生态型产业,保证水资源的利用。作者从河道流量、地下水、水质等方面分析甘肃省长江流域生态水现状,旨意为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保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流域内的水环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资源形势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征耀 《水资源研究》2007,28(1):11-13,28
水资源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维护国家安全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资源性、水质性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乃至社会安定构成严重威胁。从主观上分析,是人为的湖泊、河流等湿地萎缩消亡、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水环境污染加剧及其治理缓慢、监管不力等因素所致。解除水资源危机,务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忧患意识,着力发掘水资源潜力,扎实有效地推进节水、管水、治水诸工作,促进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视野下水资源概念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水问题,我国决定建立并正在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了细化和便于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对"水资源"这一基础术语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符合法学理论的界定。通过比较和分析国内外、不同学科、不同国家法律对于水资源的不同认识、理解或者法律界定,基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视野,需要综合考虑水物质及与其有关的各种作用和功能,对水资源的范围予以合理界定:在数量方面限于淡水资源,统计上仅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应该将空中水、土壤水和绿水包括在内;注重水质和纳污能力(容量)的管理;将水力、航运能力以及作为水资源载体的河流/水道、湖泊、湿地、水库/水坝、水塘、泉、井、冰川等,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管理范围。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湿地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淮河流域人类活动频繁,农垦及治水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但随着流域人口的迅猛增加,围水造田、围海造田、地下水超采等对湿地持续的开发利用,水面面积急剧缩小,湿地的生态功能不断下降。尤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对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影响。目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河湖水面萎缩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湿地生态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2004年8月水利部印发了《关于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若干意见》,对湿地保护提出了要求,要求维护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逐步实现水功能区的保护目标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湿地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洪、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处冀东平原的唐山市,历史上是一个湿地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其间的湿地素有“棒打野鸭瓢舀鱼”之称,而今的唐山市湿地全无,部分河流干涸。那么,唐山市的湿地是如何消失的,湿地的消失对气候、对水资源及水生物以及对整个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大影响,详见18页。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问题与挑战(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地区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由于山区和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业已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和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这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缺水及其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由于山区和平原径流明显减少和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业已造成了地下水漏斗、平原区河道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地表和地下水污染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以海河流域为重点对象,通过国内外学科前沿进展综述,指出华北地区缺水及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背后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作用和发展演化的背景,强调高强度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水循环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的水循环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的若干建议。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华北地区水循环过程、水体运动与污染物质输移及其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机制,阐明华北地区“河道断流,水体污染,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的成因规律特别是人类活动的驱动分量,提出生态环境修复的理论基础。这不仅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环境演变的地学基础科学前沿研究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谈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水资源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作亮 《中国水利》2007,(9):44-45,60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已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京津冀都市圈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生态恶化、水污染等一系列水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构建区域新型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积极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功能区管理;做好跨省河流的水量分配。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共享资源,保护天然河流和水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出于商业和经济的一些目的,人们争相控制水资源,导致天然河流、湖泊及附近地区水环境恶化。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注意对天然河流水资源开发中的水环境问题,改善水环境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恢复目标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志民 《中国水利》2002,(4):12-13,71
海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短缺,目前正面临着“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沙尘暴肆虐”等水生态环境危机,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遏制并恢复生态系统,流域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发生难以想象的后果。因此,遏制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恶化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