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环境设计》2009,(8):32-35
2008年10月,作为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建构”建筑展在北京成功举办。建筑展邀请世界范围内的57个极具潜力的建筑事务,展示他们在新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展览的另一部分为学生建筑作品展,展示了26所国际著名建筑院校的学生作品。  相似文献   

2.
章瑾 《中外建筑》2010,(11):20-21
<正>2010年8月,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数字建筑实验室(DAL)邀请了6位来自ZAHAH ADID建筑事务所核心计算机研究组(CODE)的建筑师,与学院20名同学一起,进行了为期10天主题为"数字建造"的暑期数字建筑Workshop,期间学生完成了5组设计作品,并在全体老师的带领下,用数字建构的方式共同完成了名为"Komorebi"面积达80m2的金属网状天花。8月30日在建筑学院举办了与本次Workshop相关的系列学术活动,吸引了全院师生及省内外建筑师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进步已成为建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数字建构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和建造方式已经被许多知名建筑师所采用,然而对数字技术的滥用或者假借"数计建构"的名义,粗制滥造一些所谓的"数字建筑"。却背离了建筑对建造的义理和建构思想,本文旨在分析数字建构和建构思想,探讨数字技术跟建构思想所引起建造和设计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表皮盒子     
<正>作为数字化建筑设计的实践者,竖梁社非常关注建造的问题。关于建造与数字的结合,这里想剖析三个概念:数控加工,数控建造、数字建构。简单来说,数控加工和数控建造就是通过使用数控设备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而数字建构则是一个非常学术性的词,是"数字"与"建构"概念的嫁接,当数字概念在学术界广泛渗透,建筑师与学者们开始重新定义原有的建筑话语。数字建构是建立在建筑学自身话语体系和数控设备支持上的,是以"数控加工"和"数控建造"作为基础的。他们以数字建构的观念做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5.
数字渗透     
DADA2013系列活动“数字渗透”数字建筑展于2013年秋季举行,这一数字化设计领域的重要展览包含5个分展,分别为:国际建筑师建筑展、国际学生建筑设计作品展、中国数字筑造展、数字装置作品展、设计竞赛入围作品展。  相似文献   

6.
正本展是冰岛裔丹麦艺术家Olafur Eliasson的个展,介绍他基于可持续能源、全球变暖问题进行的广泛创作活动。地球环境的不可逆变化日益严重,通过Olafur Eliasson的作品,本展希望能向参观者传达人类重新建构生活方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8)
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要求学科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建构"生"动课堂是落实发展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要"心"动、"口"动、"思"动、"情"动,更要"行"动。为此,教师要创设鲜活的情境,设计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议、展、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在拓展性任务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政治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22)
插画是一门涵盖范围很广、表现手段丰富的艺术,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纸媒已经不是插画唯一的展示空间。数字出版是国家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各种数字出版物当中需要大量的插画作品,针对这一发展形势,插画教学也应该顺应社会发展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针对性地增加和融入适合数字出版要求的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5)
<正>不久前,由陕西国画院举办的"石鲁奖·首届全国大写意中国画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开幕。展览分为文献展、获奖及入选作品展、特邀作品展、重点推介大写意画家作品展四个单元。其中,获奖及入选作品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代大写意中国画的风貌、特点,而特邀名家作品展则汇集了王子武、范曾、张江舟等在当代中国画坛具有一定代表性、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作品。  相似文献   

10.
卢健 《华中建筑》2014,(5):20-23
彼得·卒姆托是备受国际建筑界关注的著名建筑师,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对真实性表达、对人真实生活的关注以及现代价值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使他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广泛赞誉。该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建构"的定义及发展,然后从建构的视野,结合卒姆托的著作和建筑作品实例,通过建筑建构实现的三个主要途径:建筑细部、建筑材料、光影表现来解读以"诗意的建造"著称的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建构观,以期从建构层面探究如何才能成就一座优秀的建筑。  相似文献   

11.
介绍运用数字技术催生创新性的建筑与环境,指出这一非物质化过程具有无限的潜力,并且正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探索及传播.与此同时,一门新的"数字建构学"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2.
极端的状态     
正展览时间:2019.12.12-2020.05.09展览地点:霍隆设计博物馆"极端的状态"是以色列霍隆设计博物馆举办的关于当代设计的大型原创展,布展面积覆盖了整个博物馆。本次展览探讨了当下各种极端情况——极端天气、政治两极分化、不平等以及科学、生物技术和数字领域出现的愈发极端的情况,同时阐述了一个事实:设计具有调停、缓和与治愈的力量。由霍隆设计博物馆总策展人Maya Dvash以及策展人Aric Chen、Azinta Plantenga精心筹办,本次展览距博物馆的开幕展"事物的状态"已经过去十年,展览"极端的状态"呈现了来自各国及以色列设计师与设计事务所的七十多件作品,其见证了霍隆设计博物馆的十周年历程。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
经典的魅力不仅在于作品能对读者产生经久不衰的引力,还在于作品本身具有极大的张力,有足够的弹性解读的空间。教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主要从文本的核心价值和课程价值两方面来解析文本、建构课堂,引导学生对主题、对"我"、对"尼采"们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4.
王骏阳 《建筑师》2015,(2):23-25
本文试图从建构的角度阐述"结构建筑学"的内涵,同时在现代中国建筑学发展的语境中看待本次"结构建筑学"展及其论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一馆四亭"实践为例,从性能化建构的范式转型视角展开介绍了一个后人文建构实验。重点围绕从生形、模拟、优化到建造的设计过程控制,形成了数字建造的一体化方法;通过多项复合化的数字建造与建筑机器人工艺应用示范,论述了后人文建构思想的落地案例;最后进一步展望了高效性能化目标下的数字建造发展未来。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2)
<正>2018年12月2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主办的"心源·新源——2018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生习作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展览共展出60名在校生创作的139件国画、书法、篆刻作品。"心源"是中国画论中的经典概念,"新源"则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新源里校区的名称。"心源"与  相似文献   

17.
上层建筑     
《Planning》2019,(4)
<正>"上层建筑"群展是"狮語画廊"第七届新动力主题展,也是"上海艺术24小时"的预热展。继2018年第六届新动力主题展"微物之神"后,狮語画廊再度邀请鲍栋担任展览策展人。鲍栋表示:"作为当代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哲学术语,'上层建筑’及与其对应的‘经济基础’一直在为我们提供着一种建筑学隐喻。展览借用且延展了这一建筑学隐喻,并通过一系列的与建筑相关的作品来呈现。"  相似文献   

18.
上层建筑     
<正>"上层建筑"群展是"狮語画廊"第七届新动力主题展,也是"上海艺术24小时"的预热展。继2018年第六届新动力主题展"微物之神"后,狮語画廊再度邀请鲍栋担任展览策展人。鲍栋表示:"作为当代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哲学术语,'上层建筑’及与其对应的‘经济基础’一直在为我们提供着一种建筑学隐喻。展览借用且延展了这一建筑学隐喻,并通过一系列的与建筑相关的作品来呈现。"  相似文献   

19.
对数字时代的建筑结构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综合阐述,并结合研究与实践对数字时代的"结构性能美学"和"结构性能化建构"进行梳理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彭兴 《华中建筑》2014,(2):18-21
在面对复杂形态建筑设计时,现阶段的低级软件很难准确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传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已远不能满足各个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且很难将复杂的建筑形态最终建造出来。数字建构在这一背景下诞生,并迎合了复杂建筑的形态设计与营造需求。"数字建构"是指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各个阶段、层面运用数字化的工具模拟实现建筑目标的状态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进和普及,数字化在未来几年会逐渐成熟,乃至成为主流的建筑设计模式。该文试图从数字建构的概念、应用的必要性、实现方式等方面,解析数字建构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