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我们已开发了能够设计多种纬编针织物的基本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由这些基本系统生成的设计图形,我们可以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对其进行观察、放大以及以任何角度旋转,并且可以根据结构参数,诸如织物纵行间距、横列间距、纱线直径等来进行组合。 高级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提供一种革新的、高效的织物设计方式。设计者使用合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可以高效合成逼真的纱线和织物图案,因而无需制作样品。 目前对于纬编针织物设计有两种方法,已广泛用于工业计算机辅助设计纺织品系统上:一种是通过使用光笔和数字式输入板或扫描输入,在计算机上生成图形。这一图形被分成很多小方块,  相似文献   

3.
为开发适用于鞋帮面材料的横编织物,在研究鞋面材料服用性能的基础上,对目前适用于鞋面的组织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分为装饰性及功能性2大类。针对鞋面各部位的不同要求,在编织过程中变换不同的组织结构以达到高强、透气、束紧、装饰等作用。创新采用提花技术编织品牌标志,并将其与印花方式形成的标志进行外观比较后确认其可行性。同时,结合电脑横机编织技术,对其中一些典型组织进行工艺设计及上机实践,验证并优化了编织过程,使横编鞋面具有轻质高强、美观舒适等优点,实现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卢致文  蒋高明 《纺织学报》2016,37(2):119-124
为建立适用于横编针织物CAD快速设计的真实感较强的线圈图元,对线圈模型以及线圈表面纹理变化等进行研究,建立了从平直纱线向弯曲线圈变形的纹理变化模型,形成线圈的真实感纹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光照变化对线圈真实感进行优化。结合理论算法研究开发了计算机实现程序,并实现了不同纱线的线圈纹理模拟,验证了本算法的可行性,为开发基于线圈结构的针织物CAD快速设计提供了真实感较强,且纱线原料可调的线圈图元模拟方法,对于针织物仿真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开发了应用于针织纬编工艺的微机辅助设计系统,说明了该系统的结构和用户界面,分析探讨了系统图案设计,纺织工艺设计和物理参数计算功能的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对横编半成形鞋面的工艺结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运动鞋热湿舒适性要求,提出横编半成形鞋面的功能分区概念,设计开发了具有轻质透气、舒适合脚特性的运动鞋鞋面,并总结出完整的鞋面成形方法及编织工艺步骤,如工艺设计原理、操作工艺、制版工艺等。该横编鞋材产品的织物成形度高、花型图案丰富、鞋面制作工艺简洁、生产成本低,并且实现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完美统一,为横编半成形鞋面生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详细论述了电脑横机的维护流程和保养方法,包括日保养、周保养、月保养。并对各部分部件的具体保养方法加以说明,包括:天线纱架、导纱器杆、针床与沉降片床夹纱系统、机头、送纱器和侧张力器装置、机体注油系统、编织系统、机头导轨、驱动系统、牵拉系统、电器箱、摇床装置等。  相似文献   

8.
王盼  吴志明 《纺织学报》2019,40(7):44-50
针对传统袜子下机需套口缝合、生产成本高的问题,采用双针床电脑横机及SDS-ONE APPEX3设计系统,从花型设计、工艺参数以及编织工艺3方面对全成形袜子进行研究。根据袜头成形结构不同,提出普通包趾袜、五趾袜、内五趾袜的全成形袜子分类方法,分别探讨了全成形袜子各部段的编织工艺,其中对3种袜头编织工艺进行重点探讨。研究表明:袜头采用局部编织工艺实现圆弧状和内五指袜趾间隔片编织;在袜脚、袜筒编织过程,通过收放针工艺实现圆筒的横向尺寸变化;袜跟在引返编织同时进行收放针,以形成梯形袋状结构;袜口采用罗纹组织并插入弹性纱以防穿着时下滑,并采用平收工艺对袜口进行最后处理。  相似文献   

9.
以合体型女式横编针织西装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CAD纸样导图的可视化工艺设计。以服装的后中片为例,介绍可视化工艺设计方法及操作步骤,通过易佳工艺设计软件对CAD纸样导图以可视图形化方式进行工艺设计图的转换,确定收放针规则。该方法可有效精准地调整电脑横机成形衣片的编织工艺数据,确保衣片形状与实际设计纸样一致,提高设计开发效率,并且能够进行非常规款横编针织服装的工艺设计,对开发外衣化、时装化、高档化、多元化的横编针织服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4种采用双针床电脑横编机编织绞花组织的方法,包括直接绞花、拆分绞花、过渡绞花和摇床绞花方法。通过分析电脑横编机的成圈结构与编织形式,分别绘制4种绞花方法的线圈结构、编织工艺和编织意匠图,论述绞花组织的编织方法,并采用100%羊绒纱线在岛精SES122-S型双针床电脑横编机上实现不同针数绞花组织的编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这4种绞花组织编织方法,可实现毛衫产品中不同针数绞花的编织设计。  相似文献   

11.
徐强  甘应进 《国际纺织导报》2008,36(1):62-64,66
叙述了面料二次设计的内涵、特点及手法.讨论了影响面料外观美感的基本因素.分析了国内外设计师对面料二次设计的运用及市场发展的现状.概述了面料二次设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纺织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相应的对其保存、管理和查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一需求开发了一套成本不高、操作方便的面料数据库系统,系统运行稳定,界面友好。本数据库系统不仅可以成为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管理和查询产品数据的有效工具,也是纺织服装研究和教学单位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融入社会的各行各业,使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纺织行业便是"受益者"之一。对机织物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研究,提出平纹织物和非平纹织物两项织物结构数学建模,总结出计算机图形理论、经纬组织单位模型两项计算机模拟原理,最后用模式范例对其进行解释,希望能为纺织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在Windows 98环境下使用Microsoft Basic 6.0开发毛织工艺设计专家系统的过程.在讨论了毛织工艺设计中各工艺参数的影响因素后,系统采用框架结构建造了知识库,并采用正向推理机制结构模糊推理方法实现了推理机.该系统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可以智能化地进行毛织产品工艺设计.  相似文献   

15.
试论基于服装的面料风格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绕基于服装的纺织面料设计主题,探讨了服装与面料发展的互动关系,指出面料设计的理念要适应服装社会文化的进步,面料生产的技术要满足服装消费变革的需求。创新思维是面料进步的原动力,创造设计是服装面料成功的法宝。服装面料的创新与进步是服装创新与升级的最重要物质支撑,服装面料的进步加速了服装的流行和消费革命。同时,服装的变革进步也推进了面料的升级与进步。  相似文献   

16.
张爱丹  周赳 《纺织学报》2016,37(7):61-65
针对Red-Green-Blue(RGB)分色模式不能直接作为数码提花织物分色模式的问题,通过对RGB色彩模式下单一色彩通道显色色域的分析,研究了三色通道对应的纱线色彩选择范围。并结合一组经三纬组合全显色织物组织结构,进行了数码提花织物的设计实践,之后对织物显色效果进行优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按照R、G、B分别对应蓝、红、黄三色纬的规则,直接使用经RGB三色通道分色产生的灰度图进行提花织物设计,可基本实现图像色彩的对应显色;而各灰度图明度值分别适度提高之后,可满足三色仿真数码提花织物的设计要求,为充分利用RGB色彩模式的分色设计价值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疵布数据在纺织厂局域网内的共用和整理车间生产管理信息的有效集成,针对整理车间在生产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对车间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研究,开发出一种Client/Server模式的疵布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提出了一种通用的疵点编码规则和疵布数据整合策略,并用程序算法进行了设计与实现,解决了疵布名称在不同车间重复的现象,实现了生产管理信息的有效集成,同时对系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进行了介绍。实际应用表明,疵布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疵布数据的集中式管理,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车间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张爱丹  周赳 《纺织学报》2019,40(9):56-61
为克服提花织物色彩仿真设计受影光组织库显色规律制约的问题,提出一种图像色的网点化设计方法。采用3种网点大小与4种排列角度对黑白渐变色阶进行网点化设计,织造织物样品;并将网点织物样品组与一组采用缎纹影光组织库的织物样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织物样品的比较分析表明:网点越大则黑白渐变色织物样品组的明度值变化越均匀,但不足之处是在实践应用中对原始图像的细节表现减少;在网点排列角度方面,采用15°和75°角具有更稳定的织物交织结构;网点织物样品组的明度差离散平均值较后者降低了31.94%,表明了图像色的网点化设计使织物具有更好的呈色均匀性。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服装定制化生产过程中机器人的使用效果,解决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在加工过程中抓取转移面料吸附力不稳定问题,针对静电极板设计的关键因素,电极板的形状布置和结构参数进行了分析优化.通过构建针织纬编织物的模型,对当前4种电极分布形式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得到最适合服装面料的电极板的形状布置:梳状电极.然后以单位面积吸附力最大为优...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防火服的种类及其特征.分析了防火服装面料的性能.结合人体工效的相关因素阐述了防火服优化设计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